传统农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04 09:41王亚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考运用

王亚利

【摘要】在我国各地农村,传统农具的使用仍比较普遍。教师在县教研专家的引领、指导下,利用传统农具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创设条件给学生以丰富的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中物理教学中加以巧妙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善思、质疑的创新精神,收效显著。

【关键词】传统农具 初中物理 教学 运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我国各地农村普遍留存大量的传统农具,有的仍在广泛使用,农村学生也很易接触到这些农具。教师若能巧妙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将得以更大的提升。

一、传统农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传统农具是前人的发明制造, 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范称,多指非机械化的,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传统农具有利于学生去深刻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悟中华民族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地体会我们饭桌上的一切皆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学生通过对传统农具的实践体验,有了感性认识的支架,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后续的原理教学打下基础,促进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地深刻理解,为学生搭建原理应用创新的平台。传统农具在物理教学这个“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二、传统农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组织学生体验传统农具的使用

活动一:学生体验使用锄头挖硬地、除草。

学生使用中交流发现问题:

(1)为什么草锄不适合挖地?条锄适合挖地,而不适合除草?

(2)为什么直接用锄刃挖地很困难?

(3)锄柄插入锄刃的圆环,木榫头由下往上轻轻一插,拿起锄头在地上敲击,为什么锄刃与锄柄紧紧地套在了一起?

……

活动二:学生体验使用柴刀、镰刀除草和徒手除草。

学生使用中交流发现问题:

(1)柴刀为什么不适合割草?

(2)为什么用镰刀割草可以省力,提高效率?

(3)柴刀为什么磨薄可以更轻松地砍柴?

……

活动三: 学生体验使用打稻机、扬谷扇车。

学生使用中交流发现问题:

(1)使用前,为什么要在两个齿轮间添加机油?

(2)脚踩打稻机的脚踏板,为什么脚踏板做的是上下运动,而大滚子做的是圆周运动?

(3)脚踏板是怎样带动大滚子滚动的?

……

问题是学习、探究的起点,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得以前进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思考之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

2.利用传统农具教学物理学原理

(1)运用传统农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所以利用传统农具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养成观察周围事物并善于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一:杠杆情景设计:

由一个同学用扁担担着货物进教室,播放视频:用捣臼头捣麻糍,同学使用锄头锄草和挖小石块。

学生交流讨论: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出杠杆的定义,导入新课。

由于上述情景取自学生的亲身体验或生活经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讨论热烈,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求异的比较方法、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传统农具,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在《压力与压强》这一节教材中,“压强”这个概念有点抽象,不易被初二的学生理解,“有了压力为什么还要引进压强这个物理量?”教师根据初中学生思维特点,如下设计教学来突破教学难点,把握好教学重点。

案例二、“压力压强”情景设计

1)学生演示:两把柴刀砍木棒,一把刀刃锋利,一把锈迹斑斑。

2)播放视频:条锄挖地,草锄挖地。

教师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指导、修正和评价。

课前已有学生的体验活动,课内结合所学知识交流讨论,既解决了体验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也了解了传统农具的部分原理,更加深了對压力压强的理解,明白了压力压强的概念的内涵、定义的思维方法。

应用创新:现在我们街头有很多切甘蔗的小工具,如果让你设计,你会怎么设计,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力。

交流解释设计原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优缺点,修正后再设计。

(3)利用传统农具,发展应用解释能力

利用传统农具培养学生说理,应用解释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案例三、“惯性”情景设计。

我们生活中经常利用惯性或遭受惯性带来的伤害,如果能清楚地解释其中因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惯性。“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惯性知识应用过程。”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知识能力目标。

在教学 “惯性的应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实例解释:

1)回忆当时场景,说说锄头紧紧套在锄柄上的理由。

2)利用所学知识说说瘪谷被车去,用脚箩接下的是饱满的谷粒的理由。

由于学生对锄柄脱落后的修复,簟畚扬物品,扬谷扇车车谷等有亲身体验,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3.利用传统农具进行复习概念图的构建

案例四:结合农具载苗器复习压力压强

课前:分小组体验用小锄头和载苗器播种土豆。

导入:请同学们谈谈使用载苗器和锄头播种土豆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说:使用载苗器播种土豆更省力,方便)。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同学课前的体验,并为后面观察结构做铺垫。)

问1:观察载苗器的结构,说说它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得利用它播种土豆比用锄头更省力、方便?

生1:载苗器有个较长的竖直型圆筒,人站直即可使用它,不需要像锄头一样弓着背;

生2:底部特别尖,同样的压力作用下,會产生更大的压强;

生3:在手持的柄旁边有个小装置连着底部,只要把手柄稍稍一用力,底部就会张开,土豆由于重力地作用陷进土里;

生4:在手持的柄旁边与底部相连这个小装置,一松手,底部自动合拢,土豆上的泥土已经盖好了,而用锄头种土豆,放好土豆,还要盖土;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展观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生成,为后面自主回忆知识做铺垫)

问2:载苗器的结构特点以及使用时牵涉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回忆知识,为后面自主建构概念图做铺垫)

建构: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回顾的知识串成线,画出概念图。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交流完善概念图,使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构建,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

4.利用传统农具命制初中物理原创试题

例:农民将稻谷收进谷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用传统农具——“扬谷扇车”进行分选。在同一风力作用下饱满的谷粒和瘪谷自然分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瘪谷往左边箱体中飞出,是因为瘪谷质量小惯性小。

B.饱满的稻谷质量大惯性大,受到风的作用力,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

C.人在转风车时,人消耗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风车的机械能。

D.饱满的谷粒下落到箩筐的速度较大,主要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三、传统农具课题实践的再思考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传统农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学原理,课题组成员带着满腔热情投入课题研究,通过挖掘,交流,制作模板,带领学生参观、阅读文字,课堂中结合某些传统农具进行课堂教学,收效却甚微。我们交流反思,寻找问题所在,原来缺少学生的体验活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专家指导下,我们重新定位,有计划地带领实验班的同学开展使用传统农具的体验活动。活动前,教师对传统农具的结构,演变和使用中蕴涵的原理深入挖掘,对学生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充分的预设。活动中,鼓励同学积极思考,交流,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如若无法解决,生成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

2.情景是设问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设置必要的情景是设计问题的前提,有效的设问情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对于情景材料的选择,教师应注意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身边或者感兴趣的材料出发。在问题设计时,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了解,符合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如学习“压力压强”时,教师往往讲清楚了压力后,以“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做过渡,但是学生没有体验,一下子难以作答。如果提问前先活动:双手水平抵一支圆珠笔。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和发现,学生清楚这是手受到了压力的作用的效果,追问:“双手受到了同一支笔的相等的压力,为什么作用效果不同呢?”然后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最后应用原理解释:(1)为什么草锄不适合挖地?条锄适合挖地,而不适合除草?(2)为什么直接用锄刃挖地很困难?(3)柴刀为什么磨薄可以更轻松地砍柴?如此设计问题,对我们的学生由于有丰富的体验,效果显著。

3.资源源自有心人士

教学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和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首先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中的“阅读”,“视窗”,“活动”等;其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实验室资源,实验教学,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生活中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上所说的传统农具就是其一,身处农村的学生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过传统农具,教师加以引导利用,加深学生感性的认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发展观察、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我们教师只要做个研究型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充分挖掘,经过合理加工,教学资源便随处都是。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王耀村主编.《初中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2016年7月.

[3]邵伟.《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J].《科教导刊》,2011年09期.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思考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