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为高校教育提供重要资源,将宁波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传统文化 职教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02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而宁波作为江南城市中的佼佼者,其传统文化的活跃与创新程度,亦在全国排在前列。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接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宁波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宁波传统文化,是指在宁波地域范围内、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宁波作为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地处东南沿海,其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跨海而治的行政区划,使其形成了以农业、渔业和商业三种谋生方式并存共荣的经济文化格局。渔业生产所需要的是外向强悍、恣肆汪洋的性格,农业生产要求的是和谐、平稳的实践理性,而商贸活动则强调心智的精明和灵活,这样三种文明因素逐步交叉与积淀的结果,就形成了宁波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王阳明等学术思想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宁波商人为代表的商帮文化等。
二、宁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5次提到传统文化,4次提到文化创新,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宁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师思政教育的教学、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宁波作为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传统中,不乏关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阳明文化作为宁波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部分之一,习总书记近年来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用王阳明的话,来勉励青年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广为人知,其包含的两层含义: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一思想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这种强调人本身的能动性和自觉性的思想,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2.为地方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现实契机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的同时,其传承与创新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而青年一代,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需要青年一代在社会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而怎样让青年人肩负起这个重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若没有教育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则犹如水中捞月;若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工作则如同问道于盲。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设身处地的学习氛围,而且为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现实契机。
3.为教师思政教育的教学提供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肥沃土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宁波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王阳明等学术思想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梁祝文化、慈孝文化、弥勒文化、海防文化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宁波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这些传统文化都能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如弥勒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元素,倡导我们和谐相处;海防文化中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我们爱国爱家等。这些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是相当实用的教材案例,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学习质量也将大幅提升。
4.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提供正确引导
大学生时代是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成长成才,而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加之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难免会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必将使得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寸步难行。
将宁波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宁波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宁波,每个人都听说过“宁波帮”,其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是最晚出现的,但是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商帮,宁波商人所具有的开放心态、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务实等人文精神,支撑着他们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些精神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宁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不应该只陈列在博物馆里或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受到外界多元文化的冲擊,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这其中主要学生自身和高校教育两方面的因素。
1.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和热情
为更清楚的掌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兴趣热情,我们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78份,有效问卷360份,有效收回率90%。首先,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显示:89%的学生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11%持无所谓的态度;其次,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显示:仅有12%的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比较高,认知程度一般的占到56%,还有32%的人认知程度低;最后,关于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兴趣热情方面:28%的人对学习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其余大部分则持无所谓的态度,但他们绝大多数认为只要课程整合设计的具有吸引力,他们对此还是会产生浓厚兴趣的。
从这份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但是真正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深入的学生较少,且只有小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有浓厚兴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低,再加之兴趣度也低,这就必然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2.高校对弘扬传统文化缺乏组织和计划
近年来,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大会上提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也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是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整体的组织与计划,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是个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只在某些环节上有所加强,在整体格局上缺乏系统的考虑,致使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处于在做表面功夫狀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项教育经费的匮乏,难以调动广大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宁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上文提及的宁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强制性的转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让老师们利用考试方式来灌输知识,并非上策,唯有给学生多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兴趣,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1.营造良好环境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高等教育的日趋开放,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吸收众家之所长,完备自己的人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建设
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众多素材,课堂学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气息的教材,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科学的对待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结合当下的热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循循善诱的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3.增强多元支撑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首先,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对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网络作为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征地,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充分利用地方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文化遗产等资源,给学生以切身体会。
4.完善组织保障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抓紧抓实抓好。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校领导要负责统筹安排和总体协调,各院系积极配合,从而上下一致,共同努力,形成不断深化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论坛、讲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符晶莹.试述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132-133.
[2]张国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3]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学,2012.
[4]鲁晓松.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D].渤海大学,2012.
作者简介:励业(1970.2-),男,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