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为维护自身与全球安全,中国必须参与到对北极环境的治理当中。作为北极地区的域外国家,中国可以通过话语性途径对北极环境治理发挥有效影响,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构建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方式。对于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国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话语优势,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障碍。要突破相关障碍,构建与提升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加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能力建设,发挥中国的话语优势,对相关话语进行合理表达,并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话语进行传播。
关键词:北极环境;治理;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5-0045-05
“话语权”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开始被国际社会普遍认知,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今,“话语权”越来越多地以不同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中,影响着国际政治的进程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如何在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应对国际竞争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北极环境变化正在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十分必要。加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权构建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缘由
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正在对全球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到北极环境治理当中。作为北极地区的域外国家,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存在诸多限制,但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中国可以积极发挥话语影响力。构建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有效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渠道。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维护生态安全是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立足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使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安全挑战。科学家们指出北极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北极冰层也在逐渐消失,北极的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极地地区的冰盖全部融化,一些岛国和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而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都是人口较为稠密、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带,一旦被海水淹没,损失不可估量。如,欧洲拥有7万公里的海岸线,欧盟有40%的GDP来自于海洋。欧洲环境机构、欧洲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报告称,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到2100年,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的家园被淹没,损失将达到两万亿欧元。① 中国有着6千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有5千多个大小岛屿,沿海分布着上百座大中城市,大連、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城市的海拔都在20米以下。②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完备,由于北极环境的变化,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安全挑战。同时,极地环境变化导致全球自然灾害增多,这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都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自北极海冰减少之后,每年1月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变低,而7月份的降水量增加,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粮食也因为各种极端天气的增多而减产,珠江三角洲和杭嘉湖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可能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北极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地区被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指示器”、“放大器”和“驱动器”,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问题,任何国家都有义务为北极环境的治理承担责任。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中国作为“全球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不仅对维护自身安全有着现实的需求,而且在维护全球安全当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关注北极环境变化,积极参与北极的环境治理工作不仅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必然要求,而且对维护全球安全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国际话语权在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国际话语权”是指国家或国际事务的其他参与主体以自身利益为核心,就相关的国家事务和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其体现了对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的综合运用。国际话语权通常表现为在有国际意义的公共空间或非公开场合中,国际事务的各类型参与主体自由传播或者表达与国家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的具体立场和主张。③ 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是参与国际事务的各类型主体引导国际舆论,形成国际影响力,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加大对北极环境的治理力度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紧迫问题。一般来讲,环境治理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展开,分别是手段性途径、结构性途径和话语性途径。环境治理中的手段性途径是指通过规则的制定来直接影响或约束参与主体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手段来达到环境治理目的,如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通过对各种环境保护法律、规章、协议、条约等的制定与执行来达到环境治理目的。结构性途径是指与环境治理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民间团体等通过自发的行为参与环境治理并与政府共同建立社会环境治理结构,或国内、国际社会中的各种绿色运动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环境治理行为构成影响。话语性途径是有能力或资格的行为主体,通过话语表达对环境治理的相关问题形成影响。在这三种途径当中,手段性途径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结构性途径与手段性途径相比作用较为间接,话语性途径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话语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环境治理工作的手段性途径和结构性途径构成影响,环境治理中的手段性途径和结构性途径也会对相关话语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地缘政治的制约,中国在对北极相关事务的参与中存在诸多限制。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的手段性途径和结构性途径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都较弱,但中国可以借助自身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优势,通过话语性途径来对北极环境治理构成影响。构建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可以使中国对北极环境治理的手段性途径和结构性途径产生影响,进而在北极环境治理的相关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优势
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是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中国的自身优势是“中国声音”必不可少的内涵。要让中国话语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形成影响力,就要在对北极环境治理构成影响的多种渠道中发出“中国声音”,而体现中国优势的话语是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主要立足点。
(一)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贡献
国家话语权的基石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二者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如今,在国际社会当中,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并且在许多国际问题的应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声音”,期待“中国方案”。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使得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因此得到了有力提升。在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下,中国正在对全球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例如,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中国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0%—65%的行动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坚持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援助的同时,也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帮助。例如,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中国为58个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64个④;2014年7 月,中国承诺出资50亿美元,主要用于在加勒比和拉美地区开展农业、能源资源、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双边合作等⑤。虽然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较弱,但是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所作出的贡献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与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的话语影响力。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能力
今天,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水平,而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是中国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1995年至2017年间,中国进行了八次北极科考活动。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环境要素等多学科领域的北极综合考察,并掌握了诸多北极的大气、生物、海洋、渔业、地质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北极环境监测、研究和预测能力,并且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内容在不断丰富。通过北极科考,中国掌握了许多关于北极环境发展变化的一手资料,可以为国际社会对北极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是重要基础。在较强的经济与科技实力的支撑下,中国将会对北极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基石。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价值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话语就是国际事务的参与主体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对自身價值诉求的表达,其以外交价值观为基础。中国的外交价值观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⑥ 追求“共同价值”与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价值观建立的基本出发点。中国正在将具有自己特点的外交价值观向世界推广,世界对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是中国利用国际话语权参与北极环境治理问题的基准点,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的有效推广不仅可以减少北极国家对中国介入北极问题的排斥态度,并增加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合理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北极环境治理中所出现的分歧与冲突。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对促进中国与北极国家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发展成果、共维安全稳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谐、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独特优势
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学者认为伦理和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源于传统伦理学的西方生态伦理学,在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遭遇了理论困境。中国有着优秀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者爱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可以成为解决西方生态伦理学逻辑困境的重要理论资源。目前,许多西方的环境伦理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并在其中寻找西方生态伦理理论发展的新途径。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可以对北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形成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将其融入到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相关话语当中,可以让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中国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作为非北极国家,在对北极相关事务的参与中,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响力都不具优势,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北极国家对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问题持反对态度,这为中国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制造了障碍。中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中国环境威胁言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对全球话语的影响,也都成为了制约中国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因素。
(一)非北极国家身份的制约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中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北极国家,非北极国家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形成了天然限制。由于地理位置上距离北极较远,中国关注和参与北极事务的时间都较晚。中国于1995年才首次以民间集资的方式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中国在北极事务当中的影响力也因为不利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制约。近年来,北极国家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非北极国家涉足北极区域内的相关事务敏感而警觉,并且有形成“排外机制”的趋势。由于北极国家担心北极事务的主导权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一些北极国家正在商讨是否要对中国、日本、意大利等非北极国家“树起屏障”,在北极国家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不能参与北极事务的言论。有些外国媒体对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持紧张、敌对的态度,其往往使用“中国野心”、“中国幽灵”、“阴谋”或“贪婪”之类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参与北极发展的行为。⑦ 北极国家虽然重视发展与非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但是其始终认为北极事务的主导权应该掌握在北极国家手中。对北极地区进行科考与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北极国家的排外趋势等,都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造成了障碍,也必然会对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建立国际话语权构成不利影响。
(二)中国环境威胁言论的误导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西方社会中,“中国环境威胁论”的相关话语频频出现。在西方国家中有人认为,中国因自身的发展而对世界资源的消耗将快速增加,这会为世界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媒体就开始关注并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在相关报道中负面话语和批评性态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有报道称中国的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然而,西方国家一直缺乏对中国发展的阶段性因素和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的相关报道,并且对中国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所作的努力持怀疑态度。西方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所作的负面宣传,削弱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也减弱了中国在全球各项环境治理议题中的话语影响力。因此,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宣传,也成为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建立国际话语权的障碍因素。
(三)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近代以来,由于率先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西方国家获得了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在学术思想、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西方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既有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有傲慢自大与偏见。西方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通过自身的话语体系,将意识形态不断向其他文明渗透。至今,对很多西方学者来说,他们“认识”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国。⑨ 掌握着话语权优势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与话语权不断挤压,并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抄袭论”、“中国掠夺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企图以此来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遏制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西方中心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和特征具有普遍性,其可以代表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便西方文化自20世纪以来开始受到批判,但是其对整个国际舆论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到近代落后历史和西方各种思想传播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可以形成影响力的特色本土思想严重缺失,这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广泛话语权的源动力不足,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建立也因此受到制约。
(四)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长期以来,国际话语的传播领域都被西方所主导,西方国家既是国际话语的主产地,又是传播渠道的主控者,手段与内容的双重操控形成了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话语体系就被西方传媒所垄断,维亚康姆、美国在线等六大传媒公司掌控了国际媒体市场,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更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媒体的主要信源。⑩ 美国以仅占世界5%的人口垄断了80%—90%的世界新闻,虽然世界上使用汉语者占世界人口的1/4,但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仅占世界总量的5%左右。 当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也主要借助西方媒体,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空间被严重挤压。西方国家还经常借助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话语攻击和不实报道。而中国的对外传播主体不仅在国际传播市场占有份额较少,主体形式也比较单一。中国现有七个国家级的对外传播媒体,分别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China Daily、外文局。 这七大对外传播媒体都是由政府主办的官方对外媒体,民间团体和普通民众对于对外传媒的参与明显不足。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具体体现,也势必成为我国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的制约因素。
四、如何构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影响力的基础。加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能力建设,利用优势资源和新兴技术突破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建立的障碍,将中国的贡献和能力、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与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到中国话语当中,并充分借助相关平台理性表达中国声音,才能使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得到确立和巩固。
(一)进一步夯实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实力基础
国际话语权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话语权的影响力源自于该国的综合实力。而一个国家在某个或某些国际议题当中的话语权则建立在其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影响力和贡献能力上。构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能力建设,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加大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同时增加在北极区域内进行科学考察的频率与扩大考察范围。第二,注重北极环境科考与研究的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积极交流相关经验和技术,增强北极环境科考与研究的学术能力。第三,借助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北极环境治理作出更多的实际贡献。对北极环境治理的参与能力,是我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构建话语权的基础,多渠道综合提升我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能力,是我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提升话语权的关键。
(二)合理设定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内涵
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中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都越来越重要,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中国也具有一定的话语优势。如,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中国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中國有意愿也有能力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通过在北极地区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国已经掌握了大量北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信息,这将为北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融合了中国特色外交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环境话语不仅有利于中国阐述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诉求,而且在提升相关主体对北极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内涵进行设定,不仅要注重突出中国的话语优势,而且要规范中国话语的表达限度。中国在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权中面临着许多障碍,规范中国话语的表达限度不仅可以减少外界负面言论的影响,而且可以提升外界对中国话语的接受程度。规范中国话语的表达限度,就是要明确我们“该说什么”与“不该说什么”,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我们在对中国贡献、中国能力、中国价值观和中国特色优秀文化进行积极表达的同时,也要避免使用一些外界,尤其是北极国家比较敏感的词汇与表述。对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话语内涵进行设定,必须充分考虑相关话语的作用与影响,以确保中国话语可以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正面有效的作用。
(三)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平台对中国话语进行表达
在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中表达中国话语,是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北极环境治理机制中,北极理事会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北极理事会是由八个环北极国家所组成的高层次政府间论坛,其主要宗旨是保护北极环境,同时也对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福利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促进作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八个环北极国家是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是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在北极理事会中还有阿留申国际协会、萨米理事会等永久参与方,北欧理事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海洋保护咨询委员会、北极大学、环北极之路、北方论坛等非政府组织。经过积极争取,中国现已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在北极理事会中拥有列席会议并参与会议相关议题讨论的权利。通过北极理事会,中国可以积极地对自身的诉求和立场进行表达。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和正式观察员国之间举行的双边或多边会晤,也是中国就北极问题表明自身立场的重要平台。在北极地区环境治理的参与主体中,除了有关国家以外,还有多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国要重视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借助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官方或非官方的交流与合作,就北极环境治理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北极地区的一些原住民组织在北极理事会中被赋予了永久参与方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极地区原住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原住民居住的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落后。加强与北极原住民之间的交流,为北极原住民提供经济、科学技术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援助,在北极地区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可以让中国在北极地区获得更广阔的话语空间。
(四)强化国际媒体在中国话语传播中的作用
国际媒体是国际事务的参与主体传播自身话语的主要途径。当前,中国的国际媒体传播力仍然较弱。构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在加强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国际媒体在构建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话语权中的作用。官方对外媒体是中国当前在国际社会中表述自身诉求与立场的主要话语空间,为构建与提升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应该在官方对外媒体中加大对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相关话语的传播力度。国际专业刊物是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发声渠道,通过国际专业刊物展示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取得的成就,并对北极环境治理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让中国对如何应对北极环境变化作出更加有力而系统的阐释。网络媒介的出现带来了国际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广泛的交互性、强大的渗透性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当代国际话语权之争的重要阵地。由于具有互联互动与去中心化的特质,互联网对全球信息的单向传播与集中化格局形成了冲击。 互联网传播的兴起使得国际传统强势媒体对信息的控制力减弱,也使得西方国家对于国际舆论的主导作用降低。互联网在全球传播中更具开放性,并且其是一种非对称的传播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小网站甚至个人的力量可以抗衡一家强势媒体,弱小的声音可以急剧放大并成为挑战不合理传播秩序的力量,后发国家完全可以把互联网作为开展国际传播、参与话语权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要注重利用国际互联网平台,整合多种传播资源,通过多种语言展示中国对北极环境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表明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相关立场,对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诉求、能力与贡献等进行宣传,进而让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中的话语传播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刻。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和丰富的改革开放实践,国际话语地位与中国的国力增长很不相称,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与在北极环境治理中话语权的构建相辅相成。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中国对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意愿。同时,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对北极环境治理有着较强的参与能力。整合国家优势资源,构建在北极环境治理当中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中国发展国际话语权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有效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
注释:
① 杨先碧:《北极冰川在哭泣》,《科学之友》2010年第1期。
② 夏立平:《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安全和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世界政治》2011年第1期。
③ 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④ 赵超、韩乔:《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了15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中国日报》2014年5月22日。
⑤ 习近平:《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19日。
⑥ 谢晓光、滕博:《外交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⑦ 傅崐成:《北極事务少不了中国参与》,《环球时报》2013年4月3日。
⑧ 叶淑兰、王琤:《西方媒体“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构建探析》,《国际论坛》2015年第6期。
⑨ 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⑩ 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
吴世文、朱剑虹:《全球传播中我国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探究》,《新闻传播》2010年第11期。
陈力丹、梁雨晨:《向世界说明中国——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及策略》,《新闻传播》2010年第11期。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褚章正,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