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注重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倍受关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生源的减少、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求、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教研活动形式化。农村薄弱初中教育有效发展,需要采取“五化”措施破解难题,即:教育投入精准化、师资队伍合理化、教学质量优质化、精致管理特色化、办学行为规范化。
【关键词】农村薄弱初中;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8-0007-02
【作者简介】韩荣华,江苏省宿迁市仰化初级中学(江苏宿豫,223842)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消除了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为实现教育均衡提供了坚强保障。当前因为流动性变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区域之间大规模流动,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渴望接受好的教育,渴望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保障面临一系列考验。继“有学上”之后,“上好学”成为全社会普遍心态和迫切需要。
一、教育均衡背景中的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教育对象要求的多样化导致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薄弱初中教育的发展倍受考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生源的减少。农村生源不断向城区流动,引发农村地区学龄人口大幅减少而城区学龄人口不断集聚,这成为农村薄弱初中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随着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推进、教育均衡区建设的发展以及全面改薄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的硬件建设加快,教学设备更新加速,多媒体技术大量推广,“互联网+”广泛运用,农村初中教师因年龄老化、知识固化等原因,远远适应不了时代教育的要求。农村初中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不足,影响了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因岗位设置挫伤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绩效考核不公平、安全压力大于山等原因,教师工作动力不足,缺乏幸福感。农村初中学校缺少专家或名家引领、在教学研究上教师缺乏钻研的深度和探索的力度。学科教师人数偏少,导致教研活动缺乏活动氛围而流于形式。
二、教育公平前提下的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五化”策略
教育投入精准化。教育精准投入第一是学校布局调整投入,科学的规划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更有利于吸引生源。第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行列,扎根农村,如建立寄宿学校教师管理补贴、开通校车服务农村教师等。第三是对学生除了提供学杂费、课本、伙食费等减免补助外,要加大农村寄宿条件、学习环境的改善力度。第四是要重视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目前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逐渐实施并且日趋完善,不过主管部门仍要关注农村初中年纪大的教师留守、年轻教师不断到城区学校教学而导致校内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问题。
师资队伍合理化。實现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标准,需要从4方面入手。一是激发职业认同感。学校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教师对于职业内在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水平。二是校本培训本土化。农村学校教师培训要更多地立足农村初中校情开展,挖掘农村学校文化内涵,重构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三是提升教师现代技术水平。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要把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第一要务,以网络学习为平台,以学习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抓手,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共享的便利,强化自我研修培训,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快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学校要强化现有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教学质量优质化。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是课堂。扎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既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更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教学模式或经验的总结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思想。精心拓展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将学生的活动由校内拓宽到校外,到美丽乡村、现代企业、农业基地、科技示范园进行实地教学,丰富课程资源。学生校园学习个性化。学校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让学生真正学得少、悟得多;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努力发现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抓住了课堂,丰富了课程,张扬了个性,教学质量提升才能有保障。
精致管理特色化。农村薄弱初中要变“劣势”为“优势”,抓住规模“小”的优势,实施精致化管理,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首先,学校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是解决农村薄弱初中问题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从校长到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其次,改善农村教育的价值和品质。我们关于教育的思考过多地停留在师资投入、政策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教育的价值与品质关注太少,尤其是农村教育,我们把农村教育看作是需要扶持的对象,而缺乏对农村教育如何发展的冷静思考。朱永新教授在谈到未来学校的样子时,他认为教育变强的路线图应该是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学校的竞争不是靠学校的名字,而是靠课程的名字。学校要充分挖掘传统,结合校情,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以课程引领学校的发展。
办学行为规范化。城区初中扩大规模,在吸收大批农村学生就学的同时,又从农村学校招聘走大量优秀的师资,从而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城区的民办学校也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学生,特别是“挖”走大量的优质生源,严重影响农村公办学校健康良性发展。因此,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着眼教育长远发展,从教育真正均衡的角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招生政策、师资流向、教育经费合理分配、学校布局合理等方面做出规划,控制城区公民办学校发展的数量及规模,让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协调、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