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万物互联,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阅读方式也同样如此,不再固守传统模式,而是不断地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对其重构。在此背景下,借助众筹思维及其理念,开展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万物互联;众筹阅读;课程资源;精准供给;范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5-0022-05
【作者简介】王金涛,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江苏苏州,215143)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紧缺人才,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当下,不了解教育的形态变迁,就难以对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进行准确判断,更难以理解和预测大数据时代阅读教学变革的基本格局。万物互联时代,智能技术的支持和阅读资源的极大丰富,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阅读都将成为可能,人们需要的是联结真实世界的阅读内容和协同解决问题的个性化阅读方式。本文也是笔者在探讨“‘思维转型与‘技术升级的教學意义”之后,再次对“大数据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变革”的深入跟进,引入众筹及众筹思维,开展众筹阅读实践,旨在与时俱进,丰富阅读范式的内涵与外延,促进大数据时代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发展。
一、众筹及众筹思维的教学意义
众筹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项目融资模式。众筹主要由发起人、支持者和平台三部分构成,其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和注重创意的特性,使其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众筹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众筹思维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自古以来就存在,即人们所常说的“凑份子”,只是到了2014年“众筹元年”确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到各个领域。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能更好地实现阅读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着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见表1。
综上所述,众筹阅读就是众筹在阅读教学拓展领域的一种应用与推广,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由项目发起人(教师或学生)与某一阅读相关联的项目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募集,其他人则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参与的众筹行为。所以,“众筹阅读”是共建、共读、共享式的场景阅读。
二、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的课程形态
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所“筹”主要是阅读的课程资源,包括阅读的圈子、主题和渠道等,见表2。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阅读课程资源的众筹是以全体师生参与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基于“大众”支持的课程供给,其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创造性,让整个阅读的课程资源更博大,更具黏性。
阅读课程资源众筹其目的是整合人力、智力、渠道等资源,构建众筹阅读生态圈。由于课程发起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使得阅读不再是一个单项的输入过程,学习者也可以参与到阅读课程资源的建构与发布中来。所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谁,只要能围绕着阅读主题提出自己的创意,都可以发起阅读项目,通过众筹平台的审核,就可以在班级或个人的互联网页面上展示,从而构建起丰富阅读的课程资源。
三、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
万物互联时代,课程供给的范式变革,主要是基于学生阅读的新诉求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向,阅读课程的供给范式能有效缓和学生阅读需求的增长及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筹互联:从“知识节点”到“知识网络”。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连接:百度连接人与信息;京东连接人与商品;美团连接人与本地生活服务……互联网+时代,阅读的不仅仅再是文字,而是与读者相关联的场景。“连接一切”的众筹思维,正在慢慢地变革阅读的课程资源供给范式。然而在“互联网+阅读”背景下,要落实阅读课程资源的供给转型,必须聚焦和回答好“读什么”“怎么读”“在哪读”三个基本问题。
读什么?关涉的就是阅读课程资源的供给。对比工业时代,万物互联时代的阅读实践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培养数字公民为核心的万物互联时代,阅读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文本资源,“互联网+阅读”、泛在阅读、跨界阅读……在兴起并呈快速发展趋势。所以,创新阅读资源供给范式,就是要发挥万物互联的优势,构建众筹阅读课程平台,连接起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一切可以整合利用的课程资源,切实解决好“读什么”的问题。
知识从“节点”到“网络”的互联与融合,就充分体现了“连接一切”的众筹思维,把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串起来,最终形成大家所共赏、共读与共享的阅读课程项目。如阅读《海伦·凯勒》,师生很容易收集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课程资源,但这样的阅读仅仅是“知识节点”的“串联”或交流,此时我们就可以发挥众筹“连接一切”的思维,通过阅读项目众筹,连接网络资源,甚至是一些“碎片化信息”,再相机整合融入阅读《海伦·凯勒》的课程项目中,如“网络书评”——用爱与勇气拼写“我的生活”、一本关于教育的“文献纪录片”……虽为碎片化信息,但整合到整个课程项目,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课程整体,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建立互联,构成网络,生成资源,这样就能很好地满足阅读的供给需求。
2.筹重组:从“唯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阅读课程资源的众筹,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阅读资源的重组建构。如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农户每家出1头牲口与其他邻居拼成3头一组用于耕地。这3户人家之间共同众筹了一个中心化“牲口组”。这种“组合”正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众筹”的四个特点,即:“社交”“去中心化”“参与感”和“内生需求”。对比农耕时代的“牲口众筹”,万物互联时代,阅读众筹“去中心化”同样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见表3。
万物互联时代,“去中心化”的“众筹阅读”改变的不仅是人的阅读形态,也改变了阅读资源的供给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资源一直掌控在教师的手里,表现在教参、教学用书以及备课上,他们会在课堂上以“布道”的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推荐书目为中心,学生大多处在被动阅读状态,甚至是“不读”状态。然而,万物互联时代,教师所能掌握的阅读资源仅仅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更多的阅读资源则在“云”上、指尖上,一触可得。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资源的创造者、众筹的发起者,致使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重组与利用变成了一种师生之间的群体创造行为,“去中心化”的结构性变革,真正实现了阅读课程资源的合理供给与实时共享。
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项目策划“上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呈现合适的标题、上传阅读项目图片、编写阅读项目简介和编写个人简介。在整个策划过程中,阅读项目的创意尤为重要,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重组,体现群体智慧,这是阅读众筹“去中心化”的关键。如同样是阅读《海伦·凯勒》,什么样的标题最合适呢?书评就很好,如“用爱与勇气拼写‘我的生活”;阅读项目简介则可以摘取文中海伦·凯勒的话语,如“在我整个的童年时代,生活犹如笼罩在我身边的一团金色雾霭。冥冥之中,我是懵懂而迟疑地揭开生活的迷帐的……”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及追述“用我们的阅读一起来揭开海伦·凯勒‘生活的迷帐吧……”这样的“阅读推介”没有“唯我中心”的阅读限制,有的是自然而然的情感碰撞,这样的阅读场景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3.籌再造:从“内生需求”到“精准供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传统阅读与万物互联时代的阅读,在阅读时空、阅读状态、阅读方式、阅读需求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尤其是阅读需求的转变,必然会导致阅读课程资源供给的结构性改革,见表4。
万物互联时代,阅读是无边界的。阅读课程资源的按需精准供给,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让个性化阅读在万物互联时代成为现实。学生需要读什么,就供给什么。实际的操作中,他们可以在共享平台发布阅读项目需求,获取线上支持,聚合阅读资源,实现众筹阅读的课程资源再造。如阅读《海伦·凯勒》的课程就聚合了线上的很多资源,而这些资源一旦形成,参与众筹的任何学生都可以拿过来建立自己的“云上小书房”,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专题,以满足自我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为都在“云”上,所以大家都能看得见、读得到,所以每当其他人遇到相关主题的阅读资源,便会在第一时间向他推荐、加关注、建立链接,实现从“翻页阅读”到“刷屏(APP)阅读”的方式改变,这应该是按需阅读的最为精准的资源供给范式。
由于当前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从教材、从课本、从文本出发,所以我们还要立足课堂,通过互联网拓展阅读的边界,实现阅读的跨界,以及阅读课程资源的再造。由于众筹模式本身就具有流程再造的特点,所以在众筹模式下,阅读课程资源的建设变革了课程资源制作的流程与结构,实现了课程资源配置的流程再造和供给需求,解决了学生阅读需求和课程资源供给脱节的现实问题。众筹阅读是一种众筹行为,就必然要对“投资者”(主要是学生)有所回馈,按照众筹阅读项目的性质,这里的“回馈”主要是阅读资源的“一键”获取、共享,即满足每一位学生阅读需求的“精准供给”。为此,笔者呼吁能否将教师的备课看作是阅读课程资源的“筹再造”。因为要想切实创新与转变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备课思维,众筹阅读课程资源,变革备课范式,真正从根本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需求”,让“精准供给”精准服务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成长。
四、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的未来格局
众筹阅读,若仅满足学生一时的应景要求,基于的是眼前的阅读需要;要满足学生一生的需求,则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也是众筹思维“筹未来”的最好注脚。书卷阅读与指尖刷屏,到底哪种阅读方式能直通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结构变革,更关系到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课程资源供给范式的不断创新。未来,众筹阅读将呈现怎样的格局呢?
一是众筹阅读的“馆藏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阅读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阅读习惯。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图书馆+互联网”模式,先后开通图书馆官方网站、电子书借阅系统、移动图书馆APP等多种网络平台,人们只需要进入这些平台就能免费畅读电子书籍。而众筹到的阅读课程项目达到一定数量后,同样能发生这样的质变,众筹阅读必将进入“馆藏模式”。对阅读教学而言,这种“馆藏模式”的课堂介入,对改变阅读教学形态,丰富阅读课程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出教室,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阅读的礼遇,获取你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图书馆,甚至因为某位学生发起的阅读课程项目的累计,他的“平台”就是一个和外界连接的“图书馆”。
二是众筹阅读的“直播模式”。一个好的朗读者,会赋予一本书新的生命力和不一样的能量。比如,“湛庐阅读”出品的有声书,只邀请与这本书有着强烈共鸣、能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的朗读者,因为将朗读者视为诠释者,所以当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经历、对内容的理解,融入读书的过程中,就让读者置身于一种同读共进的场景中。“直播模式”的渗透直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状态,由“看书”到“听书”,由“读者”到“用户”的转变,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供给方式必然随之改变。当前,“直播+教育”被认为是网络直播热潮中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有观点认为,未来教育产业将向着“传统教育在线化,在线教育直播化”的趋势演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直播平台将以常态化的形式存在,成为教育产业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的改革也必然会融入其中,所有众筹到的阅读课程资源都将会转为“直播模式”,以供“阅读”分享。
三是众筹阅读的“场景模式”。从古至今,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完成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生活和行为场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对场景内涵的重构更多的是主张一种新的场景精神和场景化思维。如利用互联网的连接本质,充分释放出场景中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诉求,进而激发个人的场景参与欲望,让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阅读活动。进入VR/AR时代,技术与审美的融通将彻底改变传统阅读方式,尤其VR/AR技术的崛起让读者完全沉浸于各种“图式”符号场景里,网络在放大这些“图式”信息的同时,又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场景阅读体验。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而基于“图式”场景的众筹造物和连接,阅读已呈现出新的格局。用美国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的话说,“人工智能和科技的发展让新的场景造物不断涌现,而每一次新的场景的质量积累,都预示着一次生活和情感的重塑与新生”。
众筹阅读是一种阅读应用与推广方式。当前,随着资源众筹实施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健全,阅读课程资源的众筹格局将逐渐形成,并构建起满足不同学生阅读需求的课程资源供给新范式。众筹阅读,也是对深阅读的一种场景诠释与实践,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回应与落实,彰显未来阅读范式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越岭,李鹏,朱德全.资源众筹:“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58-63.
[2]胡永强.众筹阅读与图书馆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02):94-98.
[3]林萱.众筹阅读,集聚社会的力量[N].新华书目报,2015-09-18(A07).
[4]赵晓悦.拇指阅读:深阅读的精英“众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6-02(014).
[5]胡一夫,谭小芳.众筹时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