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索教学方式由“教”向“学”的转变,华士实小根据学校课程设计思想与学校文化传统提出结伴式学习的教学主张。结伴式学习把学习者基于需要而相互结伴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学习体验的普遍与深刻,指向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从时间、空间、结伴对象三个层面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探寻对传统教学的改善与再造。
【关键词】结伴式学习;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5-0007-04
【作者简介】梁昌辉,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21)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完成后,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即如何教学,把课程的理想追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就是说,理念、理想层面的课程与学生实际经历的学习生活之间,还需要一座桥梁、一架梯子。
我们立足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目标,提出了“结伴式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以“活动与合作”为关键词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一种导向自主性、关联性与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是实现由“教”向“学”转变的一种实践策略。结伴式学习就是我们在学校课程理想与学生实际经历的学习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一架梯子。
一、结伴式学习的内涵诠释
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人际的交流互动行为,是人进行自我确证与自我归属的一种活动方式。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从学习的视角来看,笛卡爾的话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具有交流功能的互动过程,也是一种彼此相伴的过程。基于对学习的这种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把握,凸显学习者中心的教学追求,我们提出“结伴式学习”的主张,以实践课程构想,促进学生发展目标的落实。
1.结伴式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结伴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理念与教学主张。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相互协作、彼此结伴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学习任务解决为目标,以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学习者综合发展为指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中的古老箴言蕴蓄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提示着学习者之间“结伴”的重要性。结伴式学习理解并重视学习者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关系实质,把学习者之间的结伴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与基本策略。自主是结伴的前提,也是结伴顺利、有效的保障。结伴式学习是对合作学习的发展,它包含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又超越了合作学习。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或“你说我做”,强调协同的自主性而非指令性,强调结伴同行而非“强学”“强教”。
2.结伴式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超越。
结伴式学习积极创新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吸收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理念,并适时转化为自觉的实践建构,逐步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
一是对学习时间的超越。结伴式学习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能发生在课外。这种学习方式以课堂学习时间为主要时间域,同时,以结伴为纽带把课内外打通、连接起来。比如,学生就某一任务组成学习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结伴学习往往会突破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
二是对学习空间的超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正从传统的学校教学、面对面的传授与学习转变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在《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的演讲中指出,未来学习不仅在网上,互联网会更加社区化,线上线下的学习是相互结合的。结伴式学习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线下与线上融合起来,既有线下的结伴,也有线上的结伴,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
三是对结伴对象的超越。传统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学习,多指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学习,且大多是同一班级之内。结伴式学习是以学习任务、学习项目、学习活动等为主要载体的学习方式,其结伴对象不局限于一个班级之内,可能会跨班级、跨年级,有时会是生活在一个社区中的学生之间。尤其是合理地借助信息技术后,结伴对象甚至会“一切皆有可能”。
3.结伴式学习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整体优化。
结伴式学习受到建构主义、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具身认知、暖认知等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结伴式学习因彼此需要而相互结伴,形成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开放心态更有利于相异构想的产生与错误认知的及时纠正,协作的关系也会促进学习者更投入、更专注。在结伴式学习中,强烈的“在场性”会让学生身与心俱在,情智共生,知能一体,主体间性的优势相互弥补。
结伴式学习以结伴学习为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带动整个教与学的转变。从学习流程看,因为要结伴,必须进行充分自主学习,没有这个前提,结伴就会落空;因为结伴,目标更集中,交流互动更充分,学习体验更深入;因为结伴,学习评价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转变、结果性评价向结果与过程性评价互相结合才有实现的可能。从教的角度看,由于教师角色转变,学生之间的结伴给予教师自由时间,教师可以投入到学困生等特殊学生的指导上来,使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具备了相应的时空条件。因此,结伴式学习对学习效果的优化是综合的,整体的,而非单一地指向认知的发展。
二、结伴式学习的价值探寻
对教学主张的选择与确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校课程如何落地的问题,它还牵涉这种主张与学校文化的契合问题,与时代发展的适应问题,对育人目标的达成问题等等。结伴式学习是我们对以上问题综合考察、斟酌的结果,也是基于我们对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的观察、反省与纠偏。
1.文化价值:对学校精神的回归与发展。
创办于1911年的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经过一百多年的磨砺、淘洗与积淀,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学校文化,如以人文立校的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等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以及包括“同心、同行、同乐”的校风,“师生结伴成长”的教风,“我们创造,我们欢笑”的学风等在内的文化理念。
结伴式学习的教学主张内蕴于我们的学校文化之中,是对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两者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校风中“同心、同行、同乐”的表述包含着共生共长的思想,教风中“师生结伴成长”不仅直接点示出“结伴”二字,更把教师也视作“学习者”,教师与学生是结伴的关系。教师、学生、学校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共生共长。
2.育人价值:从单一知识学习转向综合素养培育。
结伴式学习契合当代育人目标追求与人类学习的本质。无论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指向,还是欧美的关键能力等对育人目标的追寻,无一例外,都强调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基本能力,重视人的综合发展。更多的国家将越来越强调学习,通过把学习经历嵌入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来建设真正的学习型社会,进而反哺人的生命成长。
以人为本,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趋势与价值追求。结伴式学习是对这一时代教育价值观的理解、把握与呼应。结伴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信任、公平地对待结伴者,这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不仅会表达和沟通,而且要学会倾听、选择和判断;学生要在友善基础上与结伴者交流,激发他人的热情,分享喜悦,承担挫折。也就是说,结伴式学习达成的是学习者自身多层次的发展需求,这其中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的滋养、合作意识的含蕴、自我的认同等。
结伴式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完整的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成长历程。当结伴活动基于真实问题充分展开时,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思维、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调动,这时学习就会弥散着情趣与智性交融的快乐,知识会因为个体的深度体验而具有情感,能力会因为知识的运用而得以培养。学生在主动求知、相互结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价值影响和心理陶铸。
3.教学价值:教学的再造与改善。
我们提出结伴式学习这种教学思想、理念,是因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教学实际,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与问题。比如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依然严重;同一教室的同學并没有“同学”,反而彼此防备;学生不会学习,或学习仅发生在课内……
结伴式学习要引导学生建立互学共学的关系,这种互学共学可能发生在课堂之中,也可能发生在课下;既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是项目组、非正式小组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安排时长不同、难易不同的学程,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与选择。学程设计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切点,并予以积极回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乐于创新。
结伴式学习需要比较充分的时空保证,这不仅要求教学设计要安排整块的时间展开结伴,使结伴者的沟通、交流、协同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要求教师进一步转换角色,真正担负起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责任。
在结伴式学习中,“教学”是一个动宾短语“教学生学习”或联合短语“教与学”。这种教学相融的结伴式学习撬动着传统教学流程,引领师生对教学设计、实施、流程、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改造和改变。当我们以“结伴式学习”的视角看待“教学”时,教学改革便自然而生。
三、结伴式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索
教学理想需要转化为现实,理性设想需要落地为实践。2013年结伴式学习提出以来,历时四年多,我们学习与借鉴,尝试与改进,努力探求着这一教学理念生根发芽的方法与路径。
1.选“点”稳步推进。
首先选好试点学科。探索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来做。我们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学科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率先确定语、数、英和科学四门学科作为试点。在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下,经过多轮的讨论与研究,分别为这四门学科撰写了学科发展建设方案,把结伴式学习的理念纳入一门学科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用结伴式学习的思想、方法来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其次是组建学科发展工作室。我们发布招募令,把一批深度认同学校课程与结伴式学习理念,具有强烈发展愿望的教师联合起来,以学科发展工作室为活动阵地,担当结伴式学习探索的先行者与先锋队。学科发展工作室的成员一方面率先进行结伴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学习、理解、尝试,面向全校上结伴式学习的研究课,先行先试,做开路先锋;另一方面担当培训者,在每学期初的规定活动——学科学习中为其他教师做培训,讲述自己对结伴式学习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探索经验与教训,逐步把学校课程与结伴式学习的思想、理念推向全校,浸入每位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
2.抓住“结伴”关键。
结伴式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一整套模式化的操作办法,但它有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结伴性学习任务的实施。 要设计和组织好结伴性学习任务,提升结伴学习的有效程度。
一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例如,我们要带领学生揣摩小说《半截蜡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描写,传统的做法是分析;而用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则可以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个剧本,或者是角色复述故事。二是要有实践意识,即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一个高参与度的学习任务才能吸引学生深度卷入,经历真正的问题解决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可以由教师教公式计算法,或者采取演示法,也可以由学生结伴进行数学实验(先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进行实验验证)。对比三种方法,显然,第三种方法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深刻,由此可断定这是一个参与度高的学习任务。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在《用经验改造基础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要超越课程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经历,因为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直接经验才能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产生知识的价值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习能力。这一主张正中结伴式学习的鹄。要设计有效的结伴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从核心目标出发,以简驭繁。因为简,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多维思考并不断重构;因为简,相异构想才能迸发,交流契机才会产生,思维活动方有可能被激活;因为简,结伴者才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需求才会尽可能地外显并得到回应。
3.活用学习策略。
运用“三单”,人人在学。“三单”指的是预学单、学习单和作业单,体现不同难度和多个维度的学习内容。首先在预学单上设计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同时附加一个“我的疑问”项目,记录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困惑。这个设计为结伴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依据,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学生就记录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三角形只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针对疑问,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学生运用教具探索三角形的角。通过操作的直接体验,学生逐渐理解了三角形角的有关知识。参与活动的教学设计比坐听学习体验更深入,认知更深刻。基于预学单的学习反馈,教师将需要课上集中思考、重点讨论的问题放在学习单上;作业单则安排拓展延伸的学习内容或变式练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翻转”。我们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发起的“C20慕课联盟”,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通过慕课引导学生预学、延学,把课堂真正作为讨论难点、学习重点、组织共学、展开学习的时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新方法可以被结伴式学习所采用。正如从事全纳教育研究的辛西娅·露娜·斯科特博士在《21世纪为什么要改变学习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所分析的:当今学习者会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探究、表达和交换想法进行学习,他们不断调整,反复试验尝试不同策略,直到解决问题。
针对学科特点,采用适切的学习策略。例如,语文学科按照某一表达特点,将片段、篇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表达的类篇读写单元,聚焦重点,学用结合,相互启发;或者针对某一话题、主题把不同观点的片段、篇章或者非连续性文本组合起来,构成类篇阅读,挑战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又如英语学科,引入绘本开展教学,以故事吸引学生,词汇复现率增加,新单词可以依赖语境体悟,拓展了话题域限,丰富了句式,让结伴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英语的学科特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