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宇 郑睿
【摘要】在归纳本科生导师制产生基础上,分别选取国内外两所高校作为案例,分析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产生与发展历程。探讨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I+X全程导师制模式取得成效,从导师职责和1+X导师制激励机制两方面进行展望。
【关键词】1+X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武汉工程大学;教育模式
一、引言
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最早实施导师制(tutorial sys-tern)的学校。纵观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本科生中推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成果,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纷纷效仿推行,这种个别化教育指导模式也逐渐被我国高校所接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
(一)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
导师制最早是在15世纪时由牛津大学新学院院长威廉.威克姆所创立的。发展至17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只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实施导师制。19世纪,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推行,牛津大学又开始在在本科生中广泛推行导师制。随之,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在本科生中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1.哈佛大学本科生导师制
哈佛大学所实施的导师制与其所实施的课程体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哈佛的导师制与其他高校的导师制相比,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从导师的配备来看,哈佛大学实施导师制是为了保障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配课程的考试的顺利进行,因此,根据学习集中课程的学生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每一部门所需要配备导师的数量。
其次,导师制体现的是一种职能。哈佛现行的导师制将一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区别安排,新生导师委员会由近300名教师团成员、行政管理者、文理学院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学生组成。新生入学后,哈佛会安排新生集中住宿,并在每幢宿舍楼中安排若干住宿导师和舍监,他们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引导学生开展学术、人际交往和文化艺术活动,倡导适当的个人和集体行为标准。对于二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除了安排住宿导师以外,对于学术指导还安排了专业和非专业领域的导师。
2.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全球以理工科闻名的大学。在导师配备上,则是始于新手入学。每个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学术资源中心(ARC)就会为每一个新生安排一位新生导师,通常还会配备一名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导师的助理导师。新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情况拟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此外学生还会通过新生导师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关于导师的具体职责学校也有详细的规定。学生进入学院后,导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学术建议和各种咨询服务。这其中包括协助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确定他的研究方向。在学生的生涯规划上,导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他的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并为他作出正确的学术决策和适合他的职业定位。此外,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得到合适的建议,拥有并且可以行使更换导师的权力,即学生本人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自己的导师。
3.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特点
本科生导师制在欧美实施的历史悠久,尽管它也曾因为耗费过多物力财力遭到社会的种种质疑,但它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英美导师制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强调学术自由,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体现了“导”的特点;第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这些使导师制不仅仅是一种实施“一对一”教学的手段,而是一种不间断影响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过程。正是这些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各项知识和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英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历史悠久,各方面制度也比较成熟完备,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
(二)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实践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大趋势。近几年来,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大学已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大学尝试在其部分院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1.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试行導师制。在导师职责权限和指导内容以及指导频率上都有具体的规定。北大规定:新生进入学校后,导师要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同时,北京大学对导师与学生见面的频率,导师对学生指导的形式以及内容都有具体规定。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北大也不再按专业招生,而是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再选择专业,这与所施行的“先人大学后选专业”的举措相配套的。因而,北大所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配合“先入学后选专业”的顺利推行,从而保证了北大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的可能。在导师配备上,北大为每4-5名本科生都会配备一名导师。在北大最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化学学院,所奉行的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缓解导师配备的压力,北大规定:“导师可以从在职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产生,也可以在退休教师中聘任。”
2.西安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在众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中,西安理工大学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作为理工科院校,对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其中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导师制实施比较成功的院系。
2008年,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在导师配备上,学院为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配备了班级导师;大三大四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学院则为每3—6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在导师指导频率也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导师必须每周与学生见一次;指导方式上,学院建议导师沟通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认为可通过导师与学生个别约谈、组织小组茶话会、导师参与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工作职责权限上明确规定:导师可以通过生涯辅导、生活关怀、学业帮助、经验分享、情绪处理等内容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导师工作考核与他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采取一票否决的政策。
三、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X全程导师制现状
武汉工程大学属于典型的行业院校,学科特点鲜明,理工科优势明显,处于这种背景之下,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作为在理工科院校里的文科学院和文科专业,在学生的培养机制上就可能会与理工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何找到与学校发展相一致,又能突出文科专业的特殊培养途径,法商学院在这方面率先作出了探索。
1+X全程导师制是法商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的结果。所谓“1”是指一个学生班设置一名班导师,班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所谓“x”是指一个班设置x(若干)名专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养成、专业意识培养、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四六级考试、司法考试、认识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全过程培养或指导。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1+X全程导师制产生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自2004年6月以来一直在探索,由最初的1+X单一导师制(只负责专业指导)到2011年的1+X全程导师制(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指导),由最初的一两个班试点到2010年的全面推行,1+X全程导师制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院给每位导师颁发了《导师工作手册》,导师及时填写指导日志。学院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导师工作的重点。学院于2012年出台并实施《教师责任津贴分配办法》,将1+X全程导师制与教学、科研并列考核,通过计分的方式计算出导师的考核分数(责任津贴)。导师工作与年终责任津贴挂钩,体现了责权利相一致原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教师逐渐养成了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怀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1+X全程導师制育人模式成效
由于学生大一入学后就划分指定导师,大学四年都由一位导师指导.有利于学生
导师和学生取得良好地科研成绩。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一方面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教学科研项目,导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导师的教学科研热情。
素质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在1+X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们在各方面综合表现突出,成绩骄人。各专业的考研率、就业率有了明显提升。近五年来,法商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专业通过率一直远高于平均水平,名列湖北省前列;考取“211”、“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及一次性就业率均名列学校各院前列;法商学院注重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导师们每学期都会为学生安排专业小组讨论活动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此外,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学期都会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期实习等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三)1+X全程导师制学校推广情况
1+X全程导师制是教师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形式,实施效果显著,目前,武汉工程大学已全面推行全程导师制,各学院反响良好。
四、1+X全程导师制展望
目前,法商学院的导师制已经建立起了监督机制,对导师指导的细节进行了量化考核。在进一步制定合理、全面、细致的监督机制同时,老师和学生们普遍感觉以下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导师职责界定
现行1+X导师制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导致三者的工作职责存在重叠和错位,也暴露出部分真空地带。形成导师们“什么都好像做了,但好像什么没有做好”,或者“什么都可以干,也什么都可以不干”的现状,不能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二)1+X全程导师制激励机制问题
一般情况下,导师们除了在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学年论文之外的付出基本属于义务性质的劳动,没有任何工作量的体现,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一名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指导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导师的工作与奉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仅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将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在1+X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效果,但如何量化导师的工作量,持续提高导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是未来1+x全程导师制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Graham E.Oberem, Otto Mayer, Fillia Makedon. ilona:an advanced caitutorial system for the fundamentals of logic[J] .Education and Compu-ting,1992,8(3) :245-254
[2]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2005(03):9-13
[3]王迎娜,罗国基,周敏丹.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29-434
[4]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