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学会
【摘 要】 对于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不要带读课文这个问题,教育同仁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说要,也有人说不需要。本文就此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阅读思维;感情充沛;模仿
对于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不要带读课文这个问题,教育同仁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说要,也有人说不需要。对此,本人常常感到疑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即使是中高年级,我认为老师也可以带读课文。因为十来岁的儿童,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制约,往往习惯模彷老师,也善于模仿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学生已经可以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他们还会不知道意思,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吗?再者说,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老师带读一遍,既讓学生知道了该怎样读,同时,又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何乐而不为?
那么,为什么现在许多老师不带着学生读课文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教师以讲“效率”为名,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了阅读教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而对于朗读的 诸种功能(如再创作、强化记忆、感化、熏陶、审美、语感等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去认真研究、探索、应 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
2. 反传统论的影响。反传统论者认为,“强化朗读”是脱离实际的,是“旧时‘学院式的东西”,它“扼杀个性,窒息创造”,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利于新形式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主张“语文教学要走上高效、稳健的现代化之路,……就必须切断传统教学的脐带,勇敢地与传统分手”。应当说,这种理论在语文教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受其影响,一提“读书”就想到“三味书屋”;一讲“吟诵”, 就想到私塾中摇头晃脑的教书先生,进而想到摧残人才的封建教育。在开发思维的口号下,字词句篇、语修逻 文充斥课堂,练习题目古怪繁多,分析讲解花样翻新,以为如此才是切合实际的新型的语文教学。诚如顾传之先生所言:“费了许多功夫,就是没有好好教‘语文。”
3. 升学率的制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这在当今的教学领域中是毋庸讳言、尽人皆知的事实。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从多年的中高考看,对朗读的考查非常淡漠,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抱兴趣。结果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这实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4. 教学评估的误导。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以及教研人员听课、评课,常常把教师讲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津津乐道于听“讲”。听课就是听教师如何“讲”,评课就是评教师“讲”的深不深 ,透不透,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讲”风盛行。一些人投领导之所好,大“讲”特“讲”,以为只有“讲”课才算上课。以示范课、观摩课为例,讲课很少选第一课时,认为不过是读读看看,圈圈点点的事,教者没啥 “讲”头,听者也没啥兴致。因而把课眼放在重点分析上,据说是通过听“讲”能看出教者的水平。公开课如 此,日常教学自然会如法炮制,以致常常出现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打开课本的怪现象。
诚然,影响老师不带学生读书的因素不止上述种种,其主要的方面应该是以上这些。
总之,书还是要反复读的,对小学生而言,书还是要老师带着读的。
【参考文献】
[1] 马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J]. 中华少年,2017(35).
[2] 董晨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培养[J]. 青年时代,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