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琛
【摘 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从何来?要一节课上完《醉翁亭记》,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那是天方夜谭,除非是不管学生死活,硬着头皮把内容灌完。我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优质课比赛恰恰碰到了这样的难题。不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我做到了让整堂课完整而有回味。
【关键词】 醉翁亭记;教学心得
“米”从何来?
上《醉翁亭记》,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只上前两段。不过,这样一来,有些断章取义的味道,一堂课没有了整体感,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明了课文的重点。那又该怎么上才有整体感呢?第二个想法是从头到尾讲翻译。如果这样,还不如把翻译直接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呢。
再一次仔细地读了这篇千古流传的美文,认真分析了课文前提纲挈领的提示语,再加上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更加认定文章的重点当然还是太守欧阳修“與民同乐”的情怀。我的课堂内容的安排不可能回避这一点。可是如果一堂课只讲这一点,不仅显得单调而且对初中生而言显得有些高屋建瓴了。这时我猛然注意到提示语中“与民同乐”前面还有一个词语“寄情山水”,我突然意识到,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亮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呀。有了这个亮点的衬托,欧阳修的情怀似乎也显得更有意味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考了这么久,我终于决定我这堂课大的方向了,那就是讲风景、讲情怀。
如何配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米”有了,但是要做一顿好饭还要看看怎么配菜。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指望没有多少文言知识积累的初中学生在短时间之内通过看两遍就能清楚大意那简直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教学规律去疏通文意的话,一节课都会是在讲翻译,那这堂课不要说解决两个重点了,更没有任何高妙可言。所以“讲不讲翻译,如果要讲又该怎么讲?”成为我面对的第二大难题。
可怎么讲呢?于是我又一次阅读了这篇文章,这一次又有了新的发现。这篇文章从文意上来讲还不算特别难,最让人兴奋的是课文下面一共有关于词句的30条注释,能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学生在课前本来就有短暂的预习时间,读几遍书,看两三遍注释还是来得及的。依托这些注释,能做到基本了解文章的大意。
有了这些发现,并不表示我不讲字词句的解释了。相反更加坚定了我在这堂课上讲文言基础知识的想法。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我突然发现我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疏通文意了。我再一次认真研读了注释,在与课文的一一对照中,我理出了一些注释上没有但对于疏通文句又非常关键的字词,把它们整理整理成一组,做成一张幻灯片;仅只于此,还稍嫌单薄。恰巧这篇文章在字词上还有一个特色:课文中有几个词语演化成了今天常用的成语。这样一来,我又挑了两个今天常用学生也较为熟悉的成语,列了它们的古义和今义又做了一张幻灯片。在讲法上,我也进行了慎重的思考。文言文的课堂向来不好形成活跃的气氛,如果只是我在讲学生在记,会显得更加死气沉沉。新课标的精神有一条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于是,我决定在将翻译的这一部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达到短时间内疏通文意的目的。当然文言文一些难字的正音,句子节奏的把握就显得简单了,我做了一张配乐朗诵的幻灯片,学生听一遍,问题就解决了。一直存在于我心头的困惑也就这样豁然开朗了。
给菜配料
主菜都有了,剩下的关键是怎么给菜配料,菜能最可口。也就是怎样强化学生对两个重点的认识,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溶入美景体会美情。
美景在前,美情在后,首先解决的当然是美景问题。文章的一二段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欧阳修的这两段文字的确是写得漂亮,琅琊山在他的笔下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如何让学生走进这样的仙境?我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段的一个环节。在朗读中首先对美景进行感知,这一次是也是口头心头的集体感知。学生在读了之后,或多或少的都会被“美”所感染,而且大纲也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笔头表现能力,因此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加深领悟琅琊美景的环节——请学生为琅琊的美景写几句解说词或者广告词,让美不仅仅流动在心里。
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放几张琅琊美景的图片,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更能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所表现出山水之美的认识。此时结合图片请学生再自由朗读更能表现琅琊美景的第二段,几分钟后,让学生再看图背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课堂上把要求全文背诵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背下来,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用背书声让整个课堂增色不少。
美景欣赏了,最后就剩下体会美情了,也就是去感受欧阳修那伟大的“与民同乐”的情怀了。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提到的“乐”很自然地从美景过渡到美情上。让学生带着“接下来的文字中还有哪些乐呢?”的问题走进文章的后两段去感受欧阳修博大的情怀。
仍然用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后两段的理解,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找‘乐”。学生通过精读不难总结出还有“滁人游乐”“众宾欢乐”等其他几种快乐。光是找出这些“乐”当然是不够的,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最伟大的不是老百姓的快乐,而是乐百姓之所乐的太守,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他“与民同乐”的情怀。这样一层一层像剥玉米一样,我们的重点不仅浮出水面而且深入人心。
设计到这里,似乎已经是个结束了。但总觉得有一点平了,有一点浅了,没有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灵魂。于是我就设计了拓展的部分,提到了《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以及称赞太守的一首诗,对太守的情怀进一步探讨。并且还提供了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址和资料,这一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至此这堂课也达到了一个最高潮。
【参考文献】
[1] 张平. 浅析《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及无声怨抑[J]. 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