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6-01 08:50张传忠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核心素养

张传忠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阅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缺失,中学生的读书问题正日益成为大问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课外阅读。为此,本人组织学校语文组教师开展泉州市级课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农村初中有效提高课外自主阅读的实践研究》(泉教科研课题编号:QJYKT2014-040 ),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外实践活动,研究有效的指导方法,引领农村初中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成就感,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书香校园特色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构建书香校园。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课外自主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84-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阅读越来越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說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开展课外阅读,有效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开展阅读课,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优势开辟阅读课。加强对阅读目的性、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的指导,切实上好每一堂阅读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浓厚的氛围。在开展阅读课中,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写出阅读感受和鉴赏评价。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阅读中应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把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多学习多思考,认真查找资料,做到触类旁通,持之以恒。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不断被激发。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效果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即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技巧、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及阅读行为的指导,加强对学生阅读层次、阅读种类、阅读方面的指导。

学生读课外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示和指导:(1)摘录和积累词语,摘录佳句。(2)理清篇章结构,列出文章纲要。(3)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赏析精彩情节。(4)讲故事、复述朗诵佳篇名句、诗词歌赋等。(5)"精读"与"略读"结合,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6)"积累"和"表达"并举,既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又抒写随笔、鉴赏、读后感等。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人们通常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指读书时圈画、加批语、摘抄、作读书笔记或点评,同时要防止学生单纯抄录书中内容或抄下内容提要。有布置还应有落实,要求定时检查,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将摘抄本、"好书伴我成长"记录单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注意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课外阅读的书应与所学课本有一定联系,这样可能达到课内学习为前导,课外阅读为扩充的目的。在教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部编本语文教材都提供了阅读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学习《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名著导读',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学习《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学习郑振铎的《猫》,推荐夏丏尊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作比较阅读等等。

2.2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品,抒写阅读体验和鉴赏评价,在读、品、悟、思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3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实践,努力做到课标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进而养成学生读书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开展丰富活动,推进阅读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3.1课前演讲,引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或教师命题,学生对上讲台演讲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精心准备。于是,我设计了名著故事三分钟演讲活动,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原著。例如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西游传》,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每天让学生按顺序讲述一章回《西游记》,可自选喜欢的章节讲,要求演讲者能尽量用文中的语句,避免重复,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能作评论,结合相应的内容提出问题让演讲者回答,以实现对名著阅读的细读深化。对于演讲者和评论者,教师尽可能给予肯定。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教室里渐渐出现了"西游记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每天的故事激发出来了。

3.2开展诵诗歌、读美文活动。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学校每学期开展诵读经典比赛活动,以"演"促读。通过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诵读《木兰诗》、《毛泽东诗词》等经典作品,融合朗读技巧、多媒体技术、服装、舞台表演等艺术等,取得热烈的反响,掀起经典诵读热,2017年5月组织学生参加泉州市校园电视艺术节经典诵读大赛荣获三等奖。读其他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激发精读原著的强烈欲望。

3.3结合晨读材料开展语文晨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疯狂"朗读一两篇课外文章,周一"背经典散文"、"诵美文时文";周三"记精品成语"、"读名人故事";周五"赏中考佳作、赏名家佳作";让晨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3.4开设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主题班会活动。班级中开设了"图书角"。图书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部分是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优秀作文報刊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快乐读书、健康成长"读书主题班会活动,这项活动不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3.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读名著、品文风;读名著,品名人;读名著,品世风;读名著,品人生"的热情。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西游记》,可以写一写人物个性、精彩情节赏析等;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开展课外名著导读及测试活动,课题组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列的名著篇目,开展课外名著竞赛活动,鼓舞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3.6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课题组每期举行一次阅读心得体会、"我推荐的一本好书"读书征文以及读后感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文章,汇编班刊,编辑校刊《松园》、优秀作文选刊《青青草》等,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提高写作能力。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优秀作文发表在《泉州晚报》达10多篇,发表在《海峡家教》微信公众号(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主办)达70多篇,参加市级征文、演讲、诵读比赛等获奖达二十多人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热烈的反响。

4.展示阅读成果,品尝成功喜悦

4.1以"展"促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激发思考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4.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是对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学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情感蕴涵其中,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每月要求每位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把学生推荐上来的文章作一筛选、归类、整理刊印,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读着自己推荐上来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学生爱上了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4.3以"奖"激读。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了,班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5.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促进自我发展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阅读的独特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尝试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厚积",才有可能在说话和写作中"薄发",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生核心素养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