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代诗歌基本特征例谈

2018-06-01 08:50包兴涛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性家国愿景

包兴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73-01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和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易·系辞(下)》就有"观物取像"的说法,清代思想家叶燮在《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这些都表明:诗最基本的功能及其技法必须是描摹生活,尤其是自然景象,这一点对于初学写诗者尤显重要。骆宾王的《咏鹅》之所以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并非在于这首诗有多高的思想境界,而在于骆宾王能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摹了鹅的声响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就只是简单组合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十一组意象,表达情感的词语只有"断肠人",然而作者的情感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的功用。

然而,从学生学习诗歌后的习作来看,却鲜有这样写景状物的作品。即使有,也只是对事物初略的描画,缺乏细节描绘的亮点。如学生游古乐同学的《春日》:春风满柳怀,莺语燕飞来,蜂蝶时时舞,为有桃花开。这首诗以春风为描写对象,化无形的春风为有形,把自然的莺燕蜂蝶刻画得具有人的灵性,从而使诗歌充满春日的明媚。但是并没有对审美对象作多角度、多感官的体察与描摹,依旧缺乏细节的描绘,因此也就不够传神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赏析诗歌时,已没有养成提取意象,赏析意境的习惯,而是功利的先找诗歌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词,继而揣摩作者情感,完成对诗歌的分析。这样的赏析逻辑完全是应试教育为应对高考答题贴标签式的分析,缺乏读者的仔细揣摩,没有读者的体会与感悟。不良的习惯导致学生诗歌赏析的表面化和片面化,最终导致学生审美过程的缺陷,丧失了诗歌的鉴赏能力。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对意象、意境的赏析就不得不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当然,这不是说高中阶段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描摹景物,毕竟诗的主要功能还是抒发情感,无论是《尚书.尧典》中"诗言志",还是《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等,都说明这一点。但抒情的前提是有情可抒,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高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首先主体必须有对共同体的认同,必须有家国同构思想和仁爱之情。古人善于写诗,皆因他们从小培养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景,而后期的现实与最初的愿景背向而驰,主观愿景与客观现实的撕裂,酿就了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些痛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触点就会喷薄而出,汇成绚丽的辞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即使有些感悟也多半是小儿女的悲情伤春,因而也很难出现高质量的诗作。如学生廖黔雄的习作《莫愁》:得宽怀处且宽怀,何须双眉愁不開,若道落花知汝意,凋零飘逸怀中来,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理解与人生心态的简单自我调节。然而因人生积淀的缺乏,学生始终难以突破小我与大我的瓶颈。

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节奏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停顿是形成诗的节奏的重要手段,诗句中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在这一点的掌握上普遍是不存在问题的。但大部分学生会忽视节奏中声调的调配。语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形成不同的音调。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 、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无论近体诗还是词,都对平仄有着极高的要求,但学生的习作完全忽视对用字声调的锤炼,而是简单的完成诗歌押韵的要求。为此,诗歌教学中字音与诗歌节奏的关系是高中阶段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毕竟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

当然,诗歌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东西很多,但是现阶段,诗歌的写景状物、营造氛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该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音乐性家国愿景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家国两相依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家国情怀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