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升 章胡进
摘要: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是研究如何将微课应用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同时优化"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整合方式,同时促进了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范例参考。
关键词:四学;微课;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27-02
1."四学"课堂的基本内涵
2011年,闽政办〔2011〕83号文批准晋江市罗山中学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校。随即全校全面启动福建省改革试点项目: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四学"课堂教学模式。
1.1导学:是以学案导学为抓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了课堂时空。
1.2自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预习,并基本完成学案导学内容,思考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相关问题;第二阶段是课堂学习时间,学生尝试解决预习中准备的问题,或检查巩固预习成果,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知识储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要展示学习目标,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从教学目的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预习指导语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既要明确自学目标与任务、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3互学: 即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互学赖以展开的前提。组建小组要根据学生性别、成绩、特长、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建立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組,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展开"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还要注意各学习小组的总体结构和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评价。科学合理的组建小组不但便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而且还便于教师的分层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同伴,变传统的师生单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活动。
1.4测学:即当堂测学,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就在课堂上考什么。测学能及时有效的检测出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能为教师及时调整相关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当堂测学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和单元过关检测等其他教学活动。
总之,"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和小组互学为基本模式,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测学,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它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都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1] "四学"课堂摒弃的是这种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2.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2]在教育教学中,微课中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难点讲解,也可以是方法传授、学习经验等技能知识的讲解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2.2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主题小,内容精。
微课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教学主题更突出。
(2)资源构成"情景化"。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由于它的构成因素,它营造出了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时间短,适合网络阅读,使用方便。
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8分钟,可反复观看,适合网络阅读,既可以用于课前的预习与自学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复习、巩固与提升。"微课"的容量小,一般不超过20mb,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教师与学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或者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上实现移动远程个性化学习,因此使用非常方便。
3.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
3.1探索背景。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罗山中学被评为泉州市课改的先进校,并代表泉州参加福建省课程改革交流会。在短短的4年里,"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吸引了近千人的参观学习,福建建瓯、泉州南安、永春、惠安、石狮等几十个教育考察团来校考察交流。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少瓶颈问题也接踵而来。最为突出的是过度强调统一的模式而忽视了个性化的学习,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优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饱"成为我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考虑到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以及微课的诸多优点,"基本模式+个性化学习"即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便成为我校教师探究的课题。
2015年8月,《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应用研究》正式立项成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的立项以及随后进行的开题报告,意味着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应用研究已经拉开了序幕。
3.2整合方式。
"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是课堂的有效性。它要求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并通过学案导学、小组互学、当堂检测来实现教、学、练、评的统一。从教学论角度讲,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但考虑到大班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适量有效又有趣的作业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也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1)课前使用微课——实现"导学"与"互学"的统一。
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来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难点和巩固知识的需要。例如起到回顾已有知识,唤醒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巩固、内化学习内容。此外,通过课前的预习(微课),学困生达到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与同伴交流的目的;优生则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与提升以及帮助同伴的目的。
(2)课中使用微课——实现"自学"与"导学"的统一。
微课用在课中,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来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介入与点评。一是微课的设计与讲解也并非面面俱到,教师的适当介入可增加微课的互动性,同时给学困生一点解释,给优生必要的点拨;二是能够解决学生注意力分配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微课;三是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与反思,有助于知识结构的生成。同时还可按照学情反馈来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后使用微课——实现"自学"与"测学"的统一。
微课用在课后,在教师的推荐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微课反复观看,达到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的效果。尤其是学困生,通过课堂上的当堂检测,一些知识点模棱两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再通过反复的"自学",来达到理解和消化的目的。
3.3几个相关问题。
(1)用与不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重难点或易錯点都使用微课,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微课。如果教师能讲得清楚,学生能听得明白的知识点为什么非得使用微课呢?只有那些教师不好讲或讲不好的知识点,而他人制作的微课恰好更为直观更有条理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微课才凸显价值。例如数学的一些概念,如果教师表达得不是那么清楚,或者说部分学生领悟得不是那么透彻,那么,用微课讲概念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什么时候用的问题。哪些微课适合课前、哪些微课适合课中而哪些微课适合课后这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问题与思维导向强的微课适合在课前观看。这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发兴趣,促进思考,提升思维。属于演示教学环节的微课更适合于课中,因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适当介入进行点评与拓展。而有关易错题的微课如果在课后观看,效果往往会更好。当然由于教情与学情不同,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3)怎样用的问题。多数的班级都会遇到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如何兼顾优生和学困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共同的进步呢?即便是微课,也得讲究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材(微课)方面要下功夫。此外,优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导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优生吃不好"的问题;学困生利用微课在课后"自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进生吃不饱"的问题。
4.结语
"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因此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好不好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尽管它们之间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3]"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学生的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提倡并融入个性化教学。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和高效的学习资源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使用,它不仅是"四学"课堂的有益补充,而且还进一步优化了"四学"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整合,值得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中国教育学刊[J],2012.(0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