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泉祥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国家和社会对这类大学生的资助越来越多。科学的励志教育有助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健全人格。高校可建立起集思想教育、政策激励、环境熏陶、岗位锻炼于一体的励志教育模式,在励志教育过程中实现系统化的励志教育体系和个性化的励志教育体系互为补充,并动态评估励志教育效果,以实现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193-0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指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近年来,国家已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核心,“奖、贷、助、勤”多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中,國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3000元/年。此外,还有各类企业助学金、困难补助等,金额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有效缓解了自身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各类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评估资助政策的实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帮助时,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并没有利用奖助学金去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去购买名牌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名牌服饰等消费品,甚至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顺利申请获批奖助学金后体现出较强的自私思想,不懂感恩,认为那些资助是自己应得的,甚至抱怨资助力度太小。部分受资助大学生的这些表现违背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更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同时关注到,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产生了自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并在人际交往、学习成长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种种现象表明,高校在执行国家资助政策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资助,还应以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励志教育,注重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正面效应,使有需要的大学生真正能够从资助体系中得到帮助,健康成长。
一、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1]。资助工作的本质是育人,不仅要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燃眉之急,更要帮助其以客观、理性、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困难,适应当下的大学生活,并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励志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大学生群体组成的小社会。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能够追求高档的生活、学习用品,花钱大手大脚。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同学时,难免会因经济条件差异而有一些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价值观模糊等问题,长此以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不及时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励志教育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励志教育模式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获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同时要参加规定时数的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助人的快乐,从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和社工责任感。励志教育还通过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励志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向上向善自主意识的形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唤醒大学生努力向上向善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使他们逐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追求成长成才的机会。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校应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平台,树立成长目标,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励志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主要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终极目标。励志教育在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向上向善意识和成就动机的基础之上,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二、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不良价值观的渗透使励志教育迷失了方向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加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西方国家的学者曾认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将使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加剧,并会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既得利益者能够高枕无忧,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布热津斯基提出过“奶头乐”的理论,即要使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20%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可以高枕无忧,就需要采取对低俗娱乐默许甚至鼓励的方式,消解被“边缘化”的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发泄型娱乐,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网络暴力游戏,鼓动口水战;二是满足性游戏,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真人秀节目等。上述做法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这种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对大学生的意志产生了腐蚀作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去追求“日流”“韩流”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终日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丧失了进取的斗志。
(二)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励志教育的精神之基
新媒体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人们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大学生愈来愈多。新媒体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使人们失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蜻蜓点水式的快速阅读。校园中更是出现了许多“低头族”“微信控”,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久而久之,不仅带来人际沟通的缺失,更会引起心浮气躁、消极处世的心理问题,削弱了励志教育的精神之基。
(三)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大了励志教育的实施难度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涌动激荡,社会竞争趋于白热化。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在就业选择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尤其明显,他们往往不能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而是简单地把“好工作”看作是“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就业去向不考虑社会需要,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服务社会,这就增加了励志教育的实施困难。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施办法
(一)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励志教育中最主要、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励志教育模式中占据着最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是励志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在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辟励志教育的版块,在班级团支部活动中注入励志教育的力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手段。选树身边典型,通過组织评选青年大学生中的励志成长典型,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发挥励志成长的典型榜样感召的力量,在贫困大学生中树立榜样;组织大学生学习《青春放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等书籍,找准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此外,还可邀请励志教育专家、优秀成功的校友等,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励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励志教育报告、励志故事报告会、分享会等形式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通过系列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励志成才内化为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政策激励
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就越低。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取适当的政策激励,将有助于他们奋发向上动机的激发。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激励理论,对人的激励可以简单划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这两种激励的实现需要通过政策保障,才能形成健全的激励制度和持续机制,保证激励效果的产生。系列荣誉如“优秀义工”“励志之星”等的评选和表彰,都是政策激励的体现。此外,仪式教育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让更多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体验,是仪式教育的精髓所在。为获得表彰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设计和开展充满正能量体验的仪式教育也是激励的重要形式。
(三)环境熏陶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文化环境是实现他们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励志教育的重要保障。正如杜威所说:“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对社会环境的各个要素保持平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受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广阔的环境。”[3]因此,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会帮助大学生在励志向上的氛围中找到自我激励的外在动力。高校可以进一步梳理自身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内涵,努力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奋发向上的动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励志主题班会,对班级中自立自强、励志成功的大学生代表进行肯定和支持,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励志向上的氛围,引导所有大学生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四)实践锻炼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大量资助后,学校更应当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懂得感恩,回报社会。设立义工制度,让受到资助的大学生通过义工组织提供的义工岗位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立足在校园内部,也可以有组织地就近安排学校附近的岗位。岗位锻炼不仅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更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回馈社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积极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在心理和人格上成长起来,才是励志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最高要求。
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施保障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施励志教育既是帮助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并为其实现理想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精神世界和价值生活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等的大力支持才能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一)以辅导员队伍为中心,建立系统化的励志教育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励志教育责任主体包括学校、学生处资助中心、辅导员等几个层级,高校应建立由学校、学生处资助中心、辅导员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能够直接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与他们接触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等;辅导员可以用积极的态度与语言对他们进行行为和志向的正确引导。因此,辅导员是励志教育最直接的执行者。学生处资助中心依据国家资助工作的各项政策,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一线辅导员。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在学校层面开展一些励志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奋发向上的励志氛围。学校的其他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以关爱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
(二)因地制宜,建立个性化的励志教育体系
我国坚持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奖、贷、助、勤”资助体系。实施励志教育的高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明确各项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在国家资助的同时,高校还可利用自身的行业背景和资源,积极寻求校外各种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争取更多的奖助学金,构建个性化的励志教育体系,为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从而为整个学校的励志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高校还可以成立励志类的学生组织,如我校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成立的社团组织“三自协会”,由学生处助学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定期开展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便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组织的归属感、心灵的安全感,并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培养自身的能力,磨炼自身的意志,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实现“学习上自信、生活上自立、情感上自强”的“三自协会”宗旨。
(三)动态反馈,建立多方位的励志教育评价系统
励志教育评价系统首先应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无论是何种评价都要以此为基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也必然受其熏陶和影响。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动态的阶段性的反馈,才有助于高校掌握励志教育的效果与影响力,也才能及时对励志教育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调整与修改,以更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并真正取得实效。当然,对于励志教育的评价标准要以事实为依据,注意评价角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程和结果的结合,集体与个人评价的结合,以及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目标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励志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励志教育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励志教育必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长期的过程,高校只有在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实施励志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37.
[2] 吴冰.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3]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1:24.
[4] 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J].浙江学刊,2005(2):8.
[5] 金一虹.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J].学海,2002(1):90-9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