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

2018-05-31 09:12黄绍华严瑾李艳丹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验大学生

黄绍华 严瑾 李艳丹

[摘 要]大学生闲暇生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闲暇时间充裕,但差别较大;具备基本闲暇意识,但闲暇生活技能亟待提高;闲暇活动形式多样,但层次偏低;闲暇生活载体丰富,但网络依赖性强;闲暇活动参与度较高,但体验感有待增强。体验教育在载体的实践性、活动的目的性、参与者的主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和大学生闲暇生活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基于体验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方略有着其内在的可行性,这需要建立第一课堂的闲暇教育体系,做好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提升大学生的闲暇意识和闲暇生活技能,创設丰富的闲暇活动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体验教育;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10-03

大学生闲暇生活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个体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自由活动的总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大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化的过程,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所以,大学教育也应该高度重视闲暇教育,单纯为谋生服务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应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教会大学生“乐生”也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1]。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况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本研究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以判断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通过访谈法对随机选取的3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观测和分析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7年6月在南京地区4所高校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66份,其中有效问卷537份。有效问卷的基本结构如表1。

(一)闲暇时间充裕,但差别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05%的大学生在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拥有的闲暇时间少于2小时;而在周末,84.73%的大学生拥有4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如果加上寒暑假和国家法定假日,大学生每年的闲暇时间则将近半年,足见其充裕。具体到不同类别中去考量则发现大学生闲暇时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一是文理科大学生所拥有的闲暇时间差别较大,总体来说,文科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多于理科大学生。二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存在差别,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整体上多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大学生。

(二)具备基本闲暇意识,但闲暇生活技能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91.43%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明白闲暇的概念,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愿意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中去,大学生闲暇生活选择比例较高地集中在期望拓展知识、技能(58.47%)、满足或发展兴趣爱好(45.62%)上。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闲暇意识已基本树立起来。但同时,69.09%的学生认同“目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基本上处于盲目状态”的观点,而且认为缺少规划安排(72.07%)是影响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55.3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有人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予以指导。可见,提高闲暇生活技能是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三)闲暇活动形式多样,但层次偏低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闲暇生活可选择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而且学校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日益丰富,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基本实现了“各取所需”。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参与的活动多样,但总体上层次偏低,有意义的活动占比较低。在所列出的复习预习课程、看课外书、勤工俭学等12项活动中,选中率最高的是上网,占58.66%。而在关于使用电脑(手机)一般干什么的问题中,选择前三位的则是聊天听歌、看电影或电视、玩游戏。与此同时,有50.28%的大学生表示用于学习方面的时间不到2小时,更有61.45%的大学生基本不会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运动。

(四)闲暇生活载体丰富,但网络依赖性强

92.06%的大学生会参加大学校园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只有6.79%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加入学生社团。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基本能满足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需要。但是,数据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92.1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每天使用电脑或手机超过4小时的大学生高达31.66%。在问及是否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只有27.89%的大学生肯定地表示没有。同时,将近90%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

(五)闲暇活动参与度较高,但体验感有待增强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88.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比较丰富,只有8.69%的受访大学生没有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因此可以判断当前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是调查也发现,只有20.11%的大学生表示参与的闲暇活动体验感较强,13.5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在组织活动中对体验感有要求,甚至有81.94%的受访大学生不了解体验或体验教育的概念。可见,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需要体验感,体验教育应该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融合起来。

二、体验教育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耦合

1938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经历与学历》一书中提出“做中学”的理念,为体验教育奠定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验教育迅速发展,哲学界甚至公认“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刘惊铎教授认为,体验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2]。体验教育则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创设情境,让受教育者在现实或模拟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将需要传授的教育内容内化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技能或道德素质。因此,体验教育具有载体的实践性、活动的目的性、参与者的主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基本特点。

(一)体验教育和大学生闲暇生活均需要实践性的载体

所谓体验,其前提是亲身经历,这就要求教育活动的载体具有实践性,要使受教育者能参与其中。教育者在组织体验教育时,要把教育学习过程安排得有趣,让受教育者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大学生闲暇生活亦是如此,如果没有适当的载体,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将只有“闲暇”,而没有“生活”。因此,从教育活动的载体来说,体验教育和闲暇生活具有一致性。

(二)体验教育和大学生闲暇生活具有统一的目的归属

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必须为教育目的服务。受教育者在体验中都会因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等不一样而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体验教育虽然尊重个体差异,但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仍然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那就是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学到相关的知识理论,还要具有情感、意志和行动的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这同样也是大学生闲暇生活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即让大学生在闲暇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教育和大学生闲暇生活都强调主体的能动性

体验教育注重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系统和谐地发展[3]。这就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不断激发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主动的参与,体验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目标。闲暇生活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大学生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的自觉行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其闲暇生活的质量,进而关乎其全面发展,也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体验教育和大学生闲暇生活都呼唤形式的多样性

体验是个体的也是自主的,但是个体之间的体验是可以交流的,体验活动也是受外界控制和干涉的。体验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不同个体的独特体验,将这些不同的体验交融起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意志的升华和行动的自觉。这种对丰富形式的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应有之意。

三、体验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策略

闲暇生活是大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不仅直接体现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对其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闲暇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实现自我完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一)转变观念,建立第一课堂的闲暇教育体系

闲暇生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闲暇教育能有效提高个体的闲暇生活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大责任。基于传统理念和教育现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不能认为合理的闲暇生活与教学活动冲突,要认识到休闲是人的基本需要。要将大学生闲暇教育放到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其渗透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之中。二是要提高教师的闲暇教育技能,使教师能够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授闲暇生活知识。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只有他们具备了闲暇教育的能力,才能给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三是要构建课程体系,将闲暇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除了在第一课堂渗透闲暇教育外,高校还应该结合大学生的需求,研制开设相应的闲暇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育,这也是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科学谋划,做好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影响。”[4]当前高校的第二课堂应该承担起“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责任,从闲暇生活引导入手,做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要求的全局着眼,做好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分类设定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和素质,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素质学分”等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引导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确保学生参与闲暇活动的效果,对大学生闲暇生活做好引领性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指导,适当规范大学生闲暇生活,以提高活动层次,增强体验性。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仅要结合大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还要与素质培养目标相吻合,做到合理、全面、丰富,确保大学生闲暇生活能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闲暇意识和闲暇生活技能

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闲暇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闲暇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闲暇生活,自觉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各种闲暇活动之中,并学会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价值观指引着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方向,要以健全大学生身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来引导大学生开展闲暇生活。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技能。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有言:“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学生闲暇生活以自由、自觉为基础,没有一定的闲暇生活技能便很难从中有所收获。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的培育除了可以在第一课堂进行,还需要在实践中习得。要让大学生掌握闲暇生活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具备时间管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四)拓展资源选择范围,创设丰富的闲暇活动平台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本质也就越丰富,发展就越全面[5]。所以,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闲暇生活情境,让大学生的交往渗透在各种领域之中。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练和宣传学校的精神文化,也要加强校园制度和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氛围营造,为大学生闲暇生活带来愉快的体验。二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资源,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除了利用好校园设施,还需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大学生参观、实践、体验提供便利的条件。三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综合素质提升,都要主动占领网络高地。既要主动建设好优质网络资源,服务于大学生需要,又要积极开展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防止网络依赖和网络安全事件发生。要使网络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伯特兰·罗素认为“能聪明地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最新成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中拥有闲暇时间最充足的时期,如何利用好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有效利用闲暇时间,才能将其变为真正的财富。就目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而言,虽然整体是趋好的,但需要引导的方面同样很多。高校及其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更新理念,正确认识新形势,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的需求,顺势做好大学生闲暇生活引导。特别是应该加强与体验教育的融合,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体验感,从而增强闲暇生活的吸引力和教育目的性,让大学生自觉投入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利安,黄喆.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58-160.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朱小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石薇.体验教育:当代教育的呼唤[J].安顺学院学报,2014(6):44-45.

[4] 杜威.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

[5] 叶望新.论大学生闲暇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4.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体验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