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林
[摘 要]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形势非常严峻,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根据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这些指导思想,提出英语+跨专业选修+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保障学生复合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25-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国人无比自豪。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们的外语教育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英语专业教学点全国已有900多个,英语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80多万[1]。然而,在我们为英语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而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还需看到目前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国家提出协同创新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希望能解决现有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培养模式依然过于单一
目前各大院校无论是外语类的、综合类的或其他类型的院校,英语人才培养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各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大都是综合英语、阅读等传统课程。相应地,对学生的训练也是以语言技能为主。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事业和机关部门对单一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已经非常低,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则非常高[2],此时,这种培养模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二)目前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领导都意识到上面提到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有多种模式,现行的主要有: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辅修、双学位,英语+外语等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很好,但现实情况是,参与二专学习或辅修的学生,他们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课,繁重的课程压力让他们没有喘息的时间,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广泛阅读,来夯实自己的基本功。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英语没有学好,其他专业的课程也一塌糊涂。
(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跟市场需求不匹配
庄智象[3]指出,大量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可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又很难找到合适的翻译人才,高精专的外语人才在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目前的培养模式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四)来自其他专业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的冲击
目前,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媲美。而且,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要派大量的人才出国深造。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待过几年后大多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外语。这无疑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五)校外实践基地过少且范围过窄
笔者随机在北京、广州、杭州、郑州等地高校网站查询,发现大多高校的外语学院其学生实践基地都比较匮乏,倒是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相对丰富一些。不过,就现有的基地来看,其覆盖面还是比较窄,主要是集中在翻译上,对学生复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二、“协同创新”计划和“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契机
近几年国家领导人所做的重要讲话和政府颁发的系列文件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015年,国家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和实力与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都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們成为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各高校必定会注重发展的自己强势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做精做强,以冲刺一流。
我们认为,英语专业应该充分抓住目前的机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求。本文拟提出以下构想。
三、基本构想
目前,我国的大学基本可分为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外语类等类型,这些大学都有自己的强势专业。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主导思想下,各大高校肯定会抓住机遇、把自己的强势学科做得更精、更强。相应地,各高校的特色将更加突出。同时,为了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各大高校肯定会重视各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和学校及企业之间的协同。这一背景无疑为英语专业打破单一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随着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融合程度的深入,不同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会随之各具特色,这能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英语+跨专业选修+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具体措施见下文。
跨专业选修制度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就足以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因此,就无须再继续实施二专制度和辅修制度。教师结合学生的选修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评价;学院结合学生选修的情况,可以给予一定的资格认证,以备用人单位查阅。
如果说强化选修制度可以增强学生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强化实习制度、加强基地建设,则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保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他们感觉到知识匮乏的时候,求知的欲望就会变得强烈。如果他们在实习中能够获得成就感、认同感,那么日后学习的劲头也会更足。
四、具体实施建议及措施
鉴于新的举措需要领导的支持和教师的配合,以下,我们就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供院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参阅。
(一)学校领导层面的对策建议
学校领导在支持本校强势专业发展的同时,可以从制度上鼓励英语专业跟这些强势学科的协同,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并对达标的学生给予资格认证,使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得到保障。同时,还需强化控制机制,确保毕业生源质量,在用人单位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具体建议如下。
1.招生规模和毕业生质量的控制。外语专业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3],每年都会向社会输出几十万毕业生,但就业市场却一片惨淡:目前外语专业成为红牌专业[4],毕业生成为失业的重灾区[5]。这些事实并不等于说国家和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英语人才,而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和培养模式等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如此规模的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领导可结合本校实际,对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作适当调整控制。
除对规模进行控制外,高校还应对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目前,国内高校整体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培养机制。然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和十几年前相比高校生源的质量已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设置质量把控机制才能确保教育质量。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跟院系领导商讨,制定出具体的校标,结合校标每年举行两次左右的水平考试,并将此考试成绩跟学生的学位挂钩,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达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2.学分互认机制+资格确认制度。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对本校师资、办学实力、强势和特色学科进行评估。从制度上鼓励本校强势和特色学科中的优秀教师面对全校学生开课。同时,也要在制度上允许其他专业或院系的学生跨专业选课。学生跨专业选课所获得学分可以抵消本专业的学分要求。学校对英语专业的学分设置一个最低值和获得学位所需要的最高值。鉴于目前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已经很好,因此最低学分不宜过高,但必须通过选修英语专业的课程来完成。至于选修,学生选课的内容和数量可以由其本人來决定(当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果选择某一专业达到一定量,该专业的管理部门就需出具学生的选修证明,对于优秀者可以考虑为其颁发第二学位,这可以在学生将来找工作时提供材料支撑。这样既能确保本校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同时又能通过选修来打造出各校的英语特色。
3.彻底扫除跨专业选修的制度障碍。学校可以多为跨专业选修的顺利开展争取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譬如,多向相关政府部门建议,争取能允许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倘若英语专业的学生选修完特定专业课程并取得学校颁发的选修证明后,即可参加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这样一来学生跨专业选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跨专业选修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二)学院领导层面的对策建议
1. 学院的宣传机制和引导机制。目前学生基本都是在本院所开设的课程中进行选修,他们对跨专业和跨学院选修缺乏明确的认知。因此,学院有必要对跨专业选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充分的阐释,对选课的方法和规划做必要的讲解,避免学生步入选课的误区。
学院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英语毕业生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能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比较精通,这当然是优秀的毕业生,如果语言技能达到了英语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选修了其他专业课程,并表现优异,这也是一种优秀,同时这种优秀毕业生是社会所急需的。
2.跨专业选修的控制机制。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但是这种选修并不能随意、盲目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控制机制。学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对于那些连达到英语专业的基本要求都吃力的学生,再让他们选修其他专业,最终会适得其反。我们不能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由而淡化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毕竟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我们建议,院系领导设置相应的水平考试对此进行控制。大体上可以设置两类水平考试:第一类用来测试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跨专业选修,当然,学院也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四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哪些学生可以选修;第二类用来监控毕业生质量,以此来确保所有毕业生最后都能达到国家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不能通过的学生,就延期毕业或最终不能获得学位。
在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弹性的选修机制,只要学生通过水平考试,无论几年级都可以开始跨专业选修。通过这种机制,学生中的精英就会脱颖而出,此时,院系领导和教师再加以表扬,令他们成为学生的榜样,这会激励更多学生不断努力,从而形成一种精英带动大众的局面。在此机制下,那些四年都没有通过第一类水平考试的学生,将没有机会参加选修。
3.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便利地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学院领导应加强本院师资队伍的复合能力培养。可通过派出进修、短期培训、人才引进等各种方式培养教师的复合能力,从而能够开设各种颇具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
4.跨专业合作共管的基地建设。各校英语专业应和本校的强势和特色专业联合打造实践基地,在这些基地,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发现自己不足,这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返回校园后,他们学习的动力会更足。可见,良好的基地建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 教师层面的建议对策
1. 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传统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这方面的训练对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学界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质疑声不绝于耳[6],虽然我们暂时不能下结论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没有其他专业学生能力强[7],但是结合当今国家和市场的要求,创新能力训练无疑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选修的其他知识,进行创新能力训练,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格和创新品质。
2.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传统上都是以闭卷考试或期末论文为主。为了能够综合反映学生水平,避免学生平时不上课,考试搞突击,目前很多高校都强调过程评价,注重把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入期末总评。这种评价机制能清楚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过,这种评价机制也存在不足。譬如,一些优秀学生由于基础扎实,一些课程内容对他们来说已没有任何挑战性,按部就班地学习对他们提高也不大。此时,再强行要求他们每次都密切配合教师的授课,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浪费。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纳不同的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
3.教材和课程建设。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教材,能够适应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数商务英语方向较为成熟,此方向已正式出版了《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译》等系列教材。不过,体育英语、法律英语和医学英语等其他方向的系列教材则极度匮乏。未来,各大高校可结合本校特色,编写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所需要的教材,各大出版社也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向社会发出邀请,争取聘请国内一流教学团队来编写各类教材,充实教材市场,满足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
五、未来展望
目前英语专业存在培养模式单一等各种问题,本文在國家协同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这些大的指导背景下,提出英语+跨专业选修+实习基地建设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保证学生复合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的需求。跨专业选修只是现阶段的一个举措,随着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复合能力的提高和系列配套教材的完善,以及经过多年跨专业选修后各高校外语院系对自己逐渐清晰的定位,高校的英语专业就会慢慢摆脱清一色培养模式的局面,未来必然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避免人才浪费。
[ 参 考 文 献 ]
[1] 戴炜栋.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 2009(5):10-15.
[2]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5-29.
[3] 庄智象. 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界, 2010(1):2-10.
[4] 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 2010(3):4-9.
[5] 刘燕,华维芬,束定芳.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J]. 外语研究,2011(4):8-14.
[6] 黄源深.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7):1+19.
[7] 文秋芳,张伶俐,孙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生吗? [J].现代外语, 2014(6): 794-80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