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初步探索

2018-05-31 18:08黄敬统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整合运用课程化

黄敬统

摘要:校本德育资源,是学校独有的原生态德育资源。泰兴市襟江小学以课程形式整合、运用校本德育资源,将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德育资源转换成为目标明确、内容系统、时间落实、方法科学、评价规范的德育课程,从而构建起了有序列、有层次、有系统的校本德育课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

关键词:德育资源;整合运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A-0045-04

一、核心概念及界定

“校本德育资源”是指鲜明地带有学校烙印的原生态德育资源,是个性独特的特色化德育资源。空间维度上,它包含校园中的物态资源和精神资源;时间维度上,它包含属于学校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种种德育资源;内容维度上,它涵盖校园生活中人文的和自然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德育资源。相对于非校本的德育资源,校本德育资源更具真实性、切近性和亲和性。

“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是指以课程形式整合、设计和运用校本德育资源,将原有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缺乏有效性、难以评估的学校德育的“素材性资源”转换为目标明确、内容系统、时间落实、方法科学、评价规范的德育课程,从而建立起有序列、有层次、有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校本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虽已引起人们关注,但对校本德育资源的全面挖掘、系统梳理、整体优化、科学运用还显得严重不够,校本德育资源还没有自然而科学地纳入德育课程。在此背景下进行本课题研究,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该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高耗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之一是德育资源利用上存在舍近求远、舍熟取生、舍己求他、舍小取大的现象。本课题力图革除上述流弊,将具有切近性、真实性、鲜活性、可感性等特征的校本德育资源通过开发和整合,转化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德育课程,以增强德育目标的切合性、德育内容的可信性、德育方式的感染性,使校本德育资源发挥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使学校德育走上一条低耗高效的新路。

其次,该选题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和创新性。本课题既要充分发掘襟江小学150多年历史中有价值的德育资源,又要不断发现和创生新的校本德育资源,还要对零散的、无序的、多元的德育资源进行课程化整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实施方式到评价方法,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这样的研究,摆脱了传统德育在校本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随意性、无序性、零散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整体建构性。而国内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而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研究成果及价值

(一)德育资源系统化:构建了具有襟江特色的德育资源网络

1.构成了静态的校本德育资源

厚重的襟江校史册。襟江小学有150多年历史,该校在校本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上有较扎实基础。2010年150年校庆之际,学校对校史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形成了8万多字校史文稿《悠悠襟江》。翻阅这样的史册,追寻襟江人150年艰难、坚实而又坚定的脚步,襟江教师在自豪感动的同时,感到肩头一副沉沉的担子,襟江学子在骄傲激动之时,感到身上一种神圣的使命。

开放式校史文化园。为凸显教育文化传承的张力,用名校长、名教师和著名校友激励襟江学子,襟江小学以150年校庆为契机,深入挖掘珍贵的人文资源,营建开放式校史文化园,为金以诚(襟江小学前身——襟江书院的创办人)、龙璋(襟江小学第一任校长)、李洛英(任校长30年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丁文江(中国地质之父,世界著名水利专家)、朱东润(著名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丁西林(著名物理学家、戏剧家、原文化部副部长)、王德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岩石学家)、常印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学家)、高红(原国家女足门将)、徐小平(著名学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之一)等襟江名人塑像,安置于校园的相关位置,使其成为襟江教师、襟江学子的精神坐标。

这样的校史园,为美丽怡人的襟江校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师生漫步其间,驻足凝视那一尊尊别具匠心的塑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勾连起的襟江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襟江师生时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主题式办公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能集中体现成员的精神风貌、审美志趣和教育追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支脉,它时刻浸染着每个团队成员,塑造着他们优秀的团队气质。为此,襟江小学切实重视了办公室文化建设,力求使每个办公室都体现出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如:三年级办公室根据“在襟江,工作就是生活”这一理念,设计了“三味雅室”,体现全组老师共同追求的生活品位、文化性格——雅,即博雅、高雅、优雅,以雅悦己,以雅待人,以雅塑身,同时凸显教育味、书香味、人文味。四年级办公室把“水”这个意象作为文化内核,取名为“若水轩”,表达了全组老师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人生追求——做水一样纯粹的人。如今,襟江小学的办公室文化,都充分而鲜明地体现了办公室成员的理想与追求,每个教师都在办公室文化的浸润中,变得越来越有涵养,越来越有品位,越来越显气质。

浸润式班级文化。为让学校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素,襟江小学切实重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由此催生了襟江色彩斑斓的班级文化现象:从黑板报到图书橱,从卫生角到特色栏,可谓班班不同,个性各异。这样的班级文化,对生活其中的孩子具有默化作用,它犹如汩汩清泉,经年累月浸润着他们的精神田园。

2.完善了动态的校本德育资源

开展班级小种植。小种植是襟江小学的校本课程之一。每学期初,每个学生都须学种一样小植物,全程参与管理,撰写种植日记,定期带校展示,期末展示种植日记,评选种植能手。孩子們在种植和培育过程中,与小植物一起成长,做事更有耐心,对人更有爱心。

设立徐小平学生奖。2010年,“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向母校襟江小学捐赠100万元,寄语襟江学子: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能够影响世界、影响社会的人。学校据此设立“徐小平学生奖”,只要某一特长能够“班级第一”“年级第一”“襟江第一”,就可申报。这样,旨在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促进其认识自身价值,在践行中挖掘自身潜能,达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举办科技成果展。每年5月,襟江小学都会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促使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五小”(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小窍门、小调研)中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对优秀作品组织全校展示。展示这天,请市政府、市科协、市教育局的领导到场,给获奖学生颁奖。组织科技成果展,目的在于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3.形成了系列的特色品牌活动

感恩花不敗。襟江小学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每年三月定为“感恩月”,有计划地开展“诵感恩诗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践感恩之行”“写感恩征文”“评感恩少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不忘父母恩、师长恩、朋友恩等,以培育他们心中的“感恩之苗”。

书香溢满园。襟江小学注重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借助多主题、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群星耀襟江。每学期开展“襟江五星队员”(文明星、学习星、阅读星、守纪星、锻炼星)评比,为学生明确了全面发展的努力方向,凸显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文化润心田。一是定期组织最佳中队黑板报评比,限定主题、限定人员和限定时间,学生自行选择内容、设计版面、绘画誊写。二是征集师生自勉性警句,入选作品进行装裱、制作,张贴于学校走廊及教室门口。三是每天清晨播放10分钟校园歌曲,让学生踏着晨曲步入校园。四是红领巾电视台每周一次,传递社会和校园的新闻快讯,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

(二)德育资源课程化:探索了具有襟江特色的德育操作系统

德育资源的清晰,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基本前提,而让德育资源转化为滋润学生心灵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才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归宿。经过几年的努力,襟江小学探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德育操作系统。

1.环境课程重育心

创设有内涵的文化情境,能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上好开学第一课。秋学期第一次思品课,老师总会带学生徜徉于校史文化园,伫立于著名校友的塑像前凝视遐想。而此时,由中高年级学生组成的校史解说员也总会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这些著名校友的事迹,从而用襟江人中的杰出代表为今天、明天的襟江人作标杆。

人人都是主人公。襟江小学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彰显、自我成长的过程,从主题确定、内容安排到形式选择,都充分体现班级学生心声。“星光灿烂”“徜徉书海”“我行我秀”等各具特色、绝不雷同的栏目,诠释着襟江孩子的成长、自信、快乐,体现着襟江孩子的追求、情趣、智慧,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活动课程重导行

如果说环境课程重在心灵的滋润,那活动课程则重在行动的导向。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活动,促使学生让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我们行教育”:我们不同,我们都行。从2012年起,襟江小学开展了“我们行教育”实验,建构了“我们行教育”课程:

一是必修课程。首先是生活之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研定践行项目和具体要求,保证学生每学期两次走向自然和生活的实践活动,每学期学会做一种家务。其次是种植之行。年级组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实践水平研究确定种植品种,每学期学会栽种一种植物。再次是学科之行。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每学期确定一个学科践行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在真切体验中逐步形成具有真实化人格为特征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是选修课程。根据个体特点、爱好、优势、潜能等,每个学生确定一个优势发展方向(领域),形成能彰显这一优势的践行项目,落实项目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确保每个老师有明确的培养对象,每个学生有相应的指导者。为强化优势之行,襟江小学以“班级吉尼斯”“年级之星”“徐小平学生奖”三级评选为抓手,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独特优势,建立成长自信,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收获及体会

(一)成果的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以实践为重要基础,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校本性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前提条件

“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前提便是“校本性”,校本的德育资源、校本的课程设计、校本的德育活动、校本的评价方法。唯如此,才能形成自我、独特、独创的特色。因此,校本德育资料课程化,要始终关注“校本”二字,从德育资源的梳理、充实和明晰,到德育课程的开发、规范和运用,都体现自身学校的特色,体现“人无我有”的特点。

2.系统性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重要表征

“校本德育资料课程化”与一般德育资源课程的区别是它对校本德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系统性。在整体梳理、重点把握、内涵清晰的基础上,须对本校德育资料进行整体性联系、系统化开发、综合性运用,让校本德育资源真正全方位地得到运用。

3.融合性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操作要领

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固然是以“校本德育资源”与“校本德育课程”为重点的,而校本德育与其他相关德育资源是互相融合的关系,提倡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德育的资源空间,让德育工作建立在更宽厚的背景之上。为此,校本德育资料课程化,须妥善处理校本德育资源与其他德育资源、校本德育课程与其他德育课程、校本德育活动与其他德育活动的关系,坚持资源、课程、活动的科学联系、有效融合,以优化校本德育资料课程化的效果。

4.践履性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关键要素

践履性,简而言之就是实践性。将校本德育资源转化为德育课程,并借用显性与隐性融合的途径和方法,让其成为引领学生人生目标、促进他们精神成长、追求他们人格完善的重要资源,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研究的诸多内容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都需进行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因為,德育资源具有校本性,德育资源转化为德育课程也必须具备校本性,人家再怎么完善的经验都不可“随便拿来”。因此,践履性是校本德育资料课程化的关键要素,缺乏这一要素,研究必然游离于“校本”的基本前提,其结果肯定可想而知。

5.内化性是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追求目标

德育课程的内化性,是指在德育资源转化为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行为中,学生能将各种道德要求逐步内化成自觉、自然的道德行为,表现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能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本能”。因此,内化性必须成为校本德育资源课程化的追求目标,校本德育资源的运用、校本德育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把道德要求的有效内化和自能外化作为追求,以寻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应,让校本德育进入理想的境界。

(二)成果的实践价值

到底怎样对校本德育资源进行整体优化、系统梳理、科学挖掘、巧妙运用,才能将此纳入德育课程的体系,以体现校本德育资源的课程化呢?襟江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给定了明确的答案:

1.构建校本德育资源网络

校本德育资源课程,是以校本德育资料为基础的。经过探索,我们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静态德育资源。可根据学校实际,从校史资料的梳理、校园文化的彰显、办公室文化的营造、班级文化的构建等方面考虑,以使本校静态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彰显特色,借此丰富和引领师生的精神生活。

动态德育资源。可根据学校实际,开展类似小种植、小饲养、科技展、小评比等活动,以这些常规的、系列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去引领学生成长。

系列品牌活动。可根据学校实际,开展类似于“感恩花不败”“书香溢校园”“文化润心田”等校本品牌活动,使其成为学生精神成长、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的载体。

2.探索校本德育操作系统

为让德育资源转化为滋润学生心灵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环境课程重育心。可想法创设富有内涵的文化情境,让其以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以“春风化雨、点点入土”的独特方式,给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活动课程重导行。要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本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校园的每一个孩子,指向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指向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责任编辑:丁伟红

An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on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HUANG Jing-tong

(Jinjiang Primary School, Taixing 225400, China)

Abstract: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unique and original fo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ur school integrates curricula and uses the resources of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to convert scattered, temporary and contextual resources into moral curriculum which has a clear goal with content system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ssessment normalization. As a result, our school has constructed sequential, stratified and systematic school-based moral curricula to form a brand of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整合运用课程化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充分聚合资源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浅论在有效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运用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