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源自企业的管理模式,后引入学校。然而,因为认识上的偏颇,一些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精細化管理是根据学校办学现实精准定位,并围绕办学目标,在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后勤等诸多方面精细分工,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标准分工合作,精心育人,从而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它有科学性、系统性、激励性和全员性的特点。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师生发展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要务,课堂管理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沟通交流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学校发展;精细化管理;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A-0022-04
精细化管理是源自企业的管理模式,它以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为指导,既立足于常规管理,又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实现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很多学校借鉴企业的做法,在学校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一些学校的实践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结合学校管理实践谈谈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弃“大”求“细”
关注细节、追求精致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然而求细、求精需建立在顶层设计基础之上,那些没有整体的细节,没有全局的精致不可能促进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首先要对学校进行精准的定位,也就是管理者必须想明白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只有办学目标明确,才能围绕目标将任务分解、细化。第二,目标分解,必须细化在行为。有些学校,目标明确、制度齐全、任务细化,然而因为执行不力,导致管理失效。为此,细节的落实在于过程,在于日常的行为。第三,细节落实需反思,为调整决策服务。任何规划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而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暴露。在具体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根溯源,从而对顶层设计做出适当调整。因此,学校精细化管理要“大小兼顾”,既要有战略规划,也要有目标细化、任务细分。同时,细节落实要胸有大局,在细节处反观规划,从而调整治理,使规划更科学更合理。
误区二:梳“要”顾“全”
在实践中,一些管理者不甘落后,为了扩大办学影响,要求每一条线工作都争优争先。这种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往往被误以为是精细化管理。事实上,争优是精细化管理的特点,而求全并非是精细化管理的追求。一味求全必将冲淡“主题”,对重要的事缺少必要的投入。因此,疲于奔命却劳而无获就不足为怪。精细化管理需要管理者把握全局,注重管理的全面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全面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从而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判断重要的事在于价值观,在于办学目标。浙江大学蒋文华教授在一次关于智慧管理的讲座中指出,智慧的管理体现在:博览全局,谋定而动!目标引领,价值依托!要事优先,责任在我!因此,精细化管理必然要围绕核心(要事),明确责任,寻找方法。
误区三:轻“合”重“分”
精细化管理需要将目标分解,强调细分,这毋庸置疑。然而,强调细分却需要合作为前提,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学校管理,对于全局而言,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分”,有很多条块工作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过于强调细分,就可能导致“各扫门前雪”,那将使部门割裂,不容易形成整体,从而影响总体目标的达成。对学校而言,育人是其最终目标,而育人工作并非是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各自分工、分头工作才能达成。教学工作中要渗透德育元素,德育活动中含有学科内容,教科研则指导、引领各条线工作开展。可见,精细化管理强调的“精细”,不是单指某一部门、某一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而是要求所有部门、环节、要素共同合作、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细化管理的分工一定是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彼此协调、相互关照,使各个部门、环节、要素的精细化水平达到均衡和协调。
误区四:避“柔”就“刚”
精细化管理要讲规范,立制度,并按制度执行。但对于学校而言,管理的对象是人,“产品”也是人,对人的管理如果一味强调统一和规范,势必会影响情绪,使规章制度难以深层次传导,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因此,在学校精细化管理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要心中有人,针对人的差异性的特点,在强调刚性的同时,灵活地加入“柔性”成分,让管理变冷冰冰的“管束”为人性化的价值引导。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解读
“精细”一词的本义是指精密细致、精益求精。其中“精”指精致、精美等结果,“细”指细心、细致等态度。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学校精细化管理根据学校办学现实精准定位,并围绕办学目标,在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后勤等诸多方面精细分工,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标准分工合作,精心育人,从而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笔者认为它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
学校精细化管理需要在科学分析学校发展现实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学校的发展规律,采取能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方式。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定位科学。定位科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客观分析学校的办学现实,二要科学预测学校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例如,我校创办于1921年,是一所相对薄弱的乡镇小学,区镇合并后,作为高新区定点吸纳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小学,学校提出了用“百川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将“办一所公平而有质量的小学”作为办学目标。由于理念贴近实际,得到师生的充分认可,百川文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科学性也体现在手段科学。即目标确立之后,采取怎样的方式去达成?首先,发动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需要每个人都有责任担当,都能发挥作用。我校提出“自己的学校自己建”“我的班级我做主”,发动师生、家长一起加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力求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管理,如: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建立网络平台,为师生的即时交流创造机会;开发网络直播平台,将学校活动、学生上课等视频即时播出,实现共享;开通二维码付款方式,使报名缴费便捷无差错;制作微课系列,为孩子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无疑,现代媒体的介入,提高了管理的效能,让精细化管理落到了实处。
科学性还体现在过程科学。无论是教师发展还是学生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操之过急;无论是制度的创新还是某項措施的推出,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由点及面,逐步进行,切不可我行我素,强行推进。同时,过程的科学还需要在实施中,且行且思,根据落实情况不断修改完善。
总之,笔者认为,精细化管理首先是科学管理,只有用合理的、适合的、符合发展规律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2.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为了实现办学目标,管理者需要细分各条线工作,并将条线工作进行最佳链接,以构成一个整体,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即一方面要围绕办学目标把工作流程、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细分至个人,将人与责任建立对应关系,同时要考虑条线之间可能出现的割裂、交叉和碰撞,恰当地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具体而言,系统性体现在:其一,学校的规划成系统。指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分段目标,最好细化为学期目标,分段目标、学期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分解,它们形成一个系统。其二,学校活动开展也要成系统。例如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拟定了《“听说读行写”计划》,将听课、说课、读书、课堂实践、撰写教学论文通盘考虑,并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这项计划由于周密地考虑到教师成长所需的各个方面,因而有力地助推了教师发展。其三,考核评价成系列。从考核评价的时间跨度看,考核要将平时考核、随机考核、期末考核综合考虑,尤其应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从考核评价的内容看,需要分块,按师德、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分别进行;从评优评先的角度看,需要建立完善的荣誉层级制。强调系统性就是使全校工作形成一个整体,避免随性、琐碎导致的管理混乱,从而促进学校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3.激励性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作用,实现价值最大化。学校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除了用制度约束使学校各项常规规范之外,更多的需要激励,挖掘师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首先,需要提供合适的岗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不同,所适合的岗位也不同,管理就需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其次,需要提供不同的平台。机会和平台是促进一个人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管理者,要尽可能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拥有自信和兴趣。再次,需要用赞赏的眼光去关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学校精细化管理还是艺术。
4.全员性
精细化管理需要调动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做好分内的事。全员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人都管理,即每个人在集体中都重要,每个人都有分工任务,每个人都明确职责所在。二是处处有管理,管理者要整体布局,对各条线分管工作分工明确,并相互协调,不出现管理空白。三是事事见管理。学校内的每一项工作都井然有序,都能追溯相应的责任人。
三、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先要在转变人的观念上下功夫,将教师工作变谋生的职业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变“让我做”为“我要做”,变完成任务为高质量达成……实现转变,在于转变职业理想观念,通过营造氛围,榜样示范,引导教师把专家型、研究性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转变,需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检查督促,评优争先,引导教师将工作任务化为自觉行为;实现转变,需要拓宽视野,通过“请进”“走出”,让教师见识同行的高品质工作状况,找到标杆,知不足而后自醒,提升工作质量。我校曾有几位老师,在区域内同龄教师中相对突出,因此不免有些自我满足。而当组织外出参观交流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重新投入热情。因此,观念转变的背后一定是内心的触动,而内心的触动必然需要有相应的体验,而体验来自学习、交流以及文化氛围的感染。
2.师生发展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要务
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高品质的育人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这需要管理者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情感性。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这决定了管理要注重人文关怀。如:教师生日,送上祝福语;教师个人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弹性工作;教师在工作上取得一些突破,真诚地表达祝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让教师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是管理所应该考虑的问题。二是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尽管标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之一,但是对学校而言,不能忽视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所提出的标准不是一把尺,而是在确定底线基础上的多把尺。允许有人保底,更鼓励人争先。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生态。另外,多把尺的选择权需交由教师自己,选择怎样的标准就要匹配对应的考核、享受相关的待遇。当然这样在操作上有些复杂,但确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三是生长性。人的发展是有无限可能的,管理者需要为这无限的可能创造各种机会。如我校为学生成长搭建的三个舞台:百川小讲坛、水娃梦想舞台、百川大舞台。小讲坛无形地存在于每个班,每天晨会课,班上学生轮流上台讲故事、分享读书心得;水娃梦想舞台,搭设在学校固定的地方,每月举办一次,给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登台表演创造条件;百川大舞台,每年一次,舞台搭建在体育馆内,给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展示特长提供机会。三个舞台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可以自信、快乐地成长。
3.课堂管理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管理也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等的管理。要管理好这些要素,关键在于:(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包括舒适的教室环境布置,人格平等、相互信任、彼此包容和分享的人际关系建立,以及积极向上、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形成。这些除了用制度、督导去推进之外,更多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大环境,用大环境去带动小环境,用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去影响每个班级群体。(2)建立价值认同的班级规则。有了融洽、向上的班级氛围之后,还需要制定大家认可的班级规则,明确班级共同追求的目标、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班级奖惩的办法。班级规则的建立,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更是凝心聚力,引领大家朝向共同的目标。(3)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课堂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教师除了教的任务之外,还要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何教、怎样管需要相应的培训支持。(4)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课堂管理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激发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需要明确,如何参与学习活动需要指导,课堂时间需要给他们预留……
4.沟通交流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有時候管理出现混乱,最大的原因在于上下不通达。管理者的意图教师们不清楚、不理解,而教师心中所思所想管理者也不了解。如此就容易产生误会,甚至出现矛盾,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沟通交流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沟通交流重在平时,如我校工会不定期举办茶话会,没有主题,自由喝茶聊天,既是放松,也能相互间增进交流。沟通交流贵在达成共同认知,无论是一些制度的推行还是学校的改革,都应该更多地与教师沟通,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形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制度的推行,更能促进教师将制度内化为自觉行为。
总之,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的是执着与智慧,不能简单地移植、复制,也不能盲目地跟随。它需要立足现实,用心经营,形成传统,又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丁伟红
Reflection 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Fine Management
WANG Wen-ying
(Taicang New Zone No. 2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13, China)
Abstract: Fine management originates from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s and then it is used by school management. However, some aspects of school fine management are not satisfactory for some incomplete cognition. Such management should be finely positioned in reality and it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schooling objectives to finely divide the tasks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curricula and logistics service. Also, it should make management duties concrete and clear to cooperate and 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some procedures, norms and standards. It has the features of science, system, encouragement and entirety. Conversion of ideas is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 is the tip-top task,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 school development; fine management;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