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 臧泽锋
摘 要:现位于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内的山西大学堂旧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工科大楼门厅东墙上刻有《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通过对《题名碑》的科学合理解读,开发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历史的了解,丰富学校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西学专斋
现位于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内的山西大学堂旧址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利用学生身边的文物及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进而开发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碑呈长方形,大小均衡,长110厘米,宽200厘米。字为颜体,清晰舒朗,保存完好,由省咨议局副议长、省商会会长刘笃敬书写。题名碑全文如下:
钦赐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三代正一品封典英国道学博士文学翰林西斋总理 李提摩太
钦赐一品封典英国格致举人文学翰林西斋总教 敦祟礼
钦赐二品顶戴英京大学堂士王家地学会员西斋总教 苏慧廉
钦赐二品顶戴二等第三宝星英国大律师格致举人法律进士西斋副总教 毕善功
钦踢三品顶戴三等第一宝星瑞典国格致博士工学士西斋化学教员 新常富
美国格致博士西斋工学教员 裴爱仁
钦赐三品顶戴英国格致博士西斋文学教员 燕瑞博
美国格致秀才西斋矿学教员 莱门义
美国格致举人机器矿务公司会员西斋矿学教员 李恒礼
美国叩伦比亚大学堂文学毕业士西斋文学教员 马尔东
英京师范学堂教员文学博士西斋文学教员 克德来
英国陆军武员西斋体操教员 季成信
钦赐三等第一宝星英国格致博士矿务工程研究会员西斋矿学教员 卫乃雅
英国格致进士西斋物理学教员 西林泰
英国格致博士西斋工学教员 欧师德
五品顶戴候选知县西斋化学教员 叶殿荣
候选县丞山东文会馆毕业生西斋物理教员 李天相
候选通判香港皇仁书院英文高材生西斋文学教员 宋士龙
候选盐大使山东文会馆毕业生西斋数学教员 陆之平
花翎三品衔道员用直隶候补知府西斋生理教员 倪文德
五品顶戴候选县丞西斋文学教员 张春江
监生西斋算学教员 余萼岫
监生西斋工学教员 苏以昭
试用府经历西斋工学教员 宋锵鸣
山东文会馆毕业生西斋数学教员 冯文修
候选巡检西斋矿学教员 陈占鳌
廪贡生西斋国文教员 吴长吉
福建英华书院毕业生西斋文学教员 黄锐
县丞职衔福建格致书院毕业生西斋物理教员 邵绎
福建英华书院毕业生西斋文学教员 刘复
山东文会馆毕业生西斋文学教员 郭凤翰
补用同知直隶知州西斋中律教员 张鹏一
学部小京官西斋国文教员 郭象升
县丞衔天津新学大书院科学士西斋矿学教员 钱宗渊
候选从九西斋文案员 哈德馨
候选知县西斋庶务兼会计员 高大龄
对《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一、从《题名碑》看西学专斋的师资结构及特点
《题名碑》共刻有西斋教职员36人,其中15人为外籍教习,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瑞典。英籍教员有10人居主体,这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者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有莫大的关系。李提摩太1845年出生于英国,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同时钻研佛教、儒教和伊斯兰教经典。他可以讲中国话看中文书籍用中文写作,对中国的政治和风俗人情也很熟悉。1901年,李提摩太请求各国政府把一部分中国赔款拿出来在山西等地设立大学。1901年5月,李提摩太向李鸿章建议道:“共罚全省银五十万两,每年交出银五万两,以十年为期。但此罚款不归西人,亦不归教民,专为开导晋省人知识,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绅士庶子弟不再受迷惑。选中西有学问者各一人总管其事。”[1]李鸿章接受提议,将开办大学堂、延聘教习、安排课程以及管理经费等相关事宜交给李提摩太全权负责。1902年在得知晋省已建山西大学堂(以文瀛湖南边的乡试贡院为校址)后,李提摩太又建议山西巡抚岑春煊将山西大学堂与他拟创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山西大学堂因此改制成为两个部分,即山西大学堂原来部分的“中学专斋”和拟办中西大学堂的“西学专斋”,由此山西大学堂成为了中西一体的新式学堂。这是全国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之后的第三所大学。
英国非常重视通过办学育人来传播宗教和渗透文化。李提摩太开办山西大学堂西斋的目的,一是要开导晋省人知识,教导有用之学。二要使官绅士庶子弟不再受迷惑。企图用西方的思想和观念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认同西方价值的人才。因此,李提摩太在延聘教习和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李提摩太先后聘请英国人敦崇礼、毕善功、苏慧廉为西斋总教习。他们与新常富、马尔东等外籍教员“为山西大学堂的最初创办及西学的传播,尤其是对西学专斋的教学实践、体制革新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
《题名碑》中记载的华人教员共21人,其中有9人注明了毕业学校,分别是:山东文会馆毕业生李天相、香港皇仁书院高材生宋士龙、山东文会馆毕业生陆之平、山东文会馆毕业生冯文修、福建英华书院毕业生黄锐、福建格致书院毕业生邵绎、福建英华书院毕业生刘复、山东文会馆毕业生郭凤翰、天津新學大书院毕业生钱宗渊。这些学校中山东登州文会馆是由美国长老会于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新教大学,福建英华学院和福建格致书院是为教会学校,天津新学大书院也是英国教会在天津的英租界办的学院。即使是毕业学校未注明的华人教员张春江、余萼岫、苏以昭等人也都是李提摩太任总办的上海广学会会员。可见,西斋教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他们或是西方的传教士或是与西方宗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系人,即使是华人教员也多不例外。
这样看来,西学专斋师资雄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教师构成多元化,但基本上是接受过新式教育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外人士;西斋教员大多与基督教有密切联系。
二、从《题名碑》看西学专斋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风格
根据《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中不同教师教授的内容可知西学专斋开设有文学、法律、化学、工学、矿学、体操、物理学、数学、生理学、地理和博物等课程。在当时不少科目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新奇的。西斋在课堂教学之外,将做体操、踢足球作为职业教育范围之内的教学活动。新常富曾这样写道:“对于一个漫画家来说,如能将学生们甩着辫子踢足球的场面画下来,那将是十分有趣的。”[3]大学堂在年末还举行运动会,中西斋学生和教习们都参与其中,这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西斋“完全将英国的教学内容整套移过来,”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英国学校相同。”[4]西斋采用英式新法,分预科、专门两级。第一阶段预科学制三年,学习内容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学习一般的近代学科,以英语、数学为主课;第二阶段专门学制四年,相当于现在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预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后才有资格升入专门科。专门科分法律、工程、采矿、冶金等四科,这种专业设置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特别是山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西斋实行分班教学,开学初期因为所开课程是全新的,上课没有教材,主要靠外籍教习用英语讲授,中国教习现场翻译。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记笔记,课后互相参照补充。为了解决教材问题,李提摩太在西斋经费中每年拨出白银一万两,于1902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这是中国第二所大学译书院。它作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所大学堂译书院之一,为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学术思想作了许多工作,对中国社会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从课程设置、教学语言、教材、教学内容到学生培养模式方方面面无一不体现出它的英式特色。甚至校园建设也效法英风,现存的山西大学堂旧址建筑为1917年建成的西学专斋工科教学楼,整座楼楼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列柱式的围墙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组合,整体建筑风格一派西洋风格。
李提摩太主持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课程新颖,管理有方,师资雄厚,设备先进,教学效果显著。他曾说过:“西斋取得的成就,当时在中国是无可匹敌的。招收举人、秀才为学子,从ABCD学起,从加减乘除学起,经过七年学习毕业之后,就掌握了他们各自所学的学科,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办学尝试。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其他大学做得到。”[5]
三、从《题名碑》看晚清职官
《题名碑》上西斋教职员36人中有11人带有品级职衔。他们分别是:钦赐头品顶戴李提摩太、钦赐一品敦祟礼、钦赐二品顶戴苏慧廉、钦赐二品顶戴毕善功、钦踢三品顶戴新常富、钦赐三品顶戴燕瑞博、钦赐三等卫乃雅、五品顶戴叶殿荣、花翎三品衔倪文德、五品顶戴张春江、候选从九哈德馨,其中前七人皆为外籍教员。
清代沿用“九品十八级”的官吏等级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品级高下与职能所属,通过服饰与顶戴区分。1907年1月,山西巡抚恩寿上折为李提摩太等山西大学堂办学人员请赏,得皇太后、皇上批“依议”,皆赏封典宝星,赏赐李提摩太头品顶戴,敦崇礼一品顶戴,苏慧廉二品顶戴,毕善功二品顶戴,新常富三品顶戴,其他中外教习、译员也都有相应封赏。朝廷赐给外籍教员功名和头衔是晚清职官的变化之一,可以反映新旧更替的社会转型期政治和教育的中西交融。
在大学堂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原有的科举制度虽已于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但是大学堂的毕业考试依然仿科举形式而且给以出身资格奖励。1904年1月,晚清政府实行癸卯学制,颁行的《各学堂奖励章程》对国内各级各类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逐项逐条作了规定。依照章程西学专斋的预科毕业生,凡考试及格一律称为“举人”;各专门科毕业生到京应试及格后授予“进士”。在《题名碑》的一串名单中,把清政府所赐的功名、头衔和西方的学位、学会职务堆砌到一起混合使用,也真实地反映了西学东渐初期中学与西学的含混交错。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在创办近十年间,共毕业学生335人,其中预科毕业生313人,专科学生22名;派出50人赴英国留学,还选送4名学生如京师大学堂学习,其余大部分派到各县中学任教,一部分进入工矿企业。1910年11月13日,李提摩太将西斋管理权交还山西。新长富曾写道:“山西大学堂建于省垣之东南隅,地势宽展,规模宏大,诚不愧为大学之名焉。……总之,大学一堂,建筑完备,已无遗憾;人才荟萃,大有可观。”可见西学专斋开创了山西新式教育,发展充实了山西近代教育的内容,推动了山西教育的近代化。
通过对校内历史文物的挖掘、解读,拓展课程资源,既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在享受身边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传承了历史文化,培养了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校史(1902-2002)[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
[2]行龙.山大往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页,第31页,第22页.
[3]山西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纪事(1902-2002)[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页.
[4]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頁.行龙.山西大学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5]苏慧廉.李提摩太传[M].香港:世华天地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韩晶(1982—),女,山西隰县人,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臧泽锋(1966—),男,山西灵丘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