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找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着力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着力点
要坚定政治信念,是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自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的问题。找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的着力点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概念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术届没有明确的界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指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信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外化为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1]探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着力点,端正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大学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感知到幸福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二、意识形态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学习不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性比较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够了解,理论学习不足,导致对其认知不深入。加之,大学生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面临的信仰危机问题。
(二)新媒体运用实效性不强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下,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再是停留于书籍、报刊、电视等传统方式,更多的通过新媒体进行。新媒体具有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隐匿性强等特点,导致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部分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产生冲突,影响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思政教师素质差异性较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灌输、劝说的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单向、互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不强,不能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
三、意识形态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1)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人为本,促进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学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加强传统文化历史的学习,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加强历史的学习,避免主观附会,盲目跟风,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要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问题。
(2)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平台。运用新媒体,搭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的优势,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之能够在电脑、手机上下载储存、在线播放,从而使其方便快捷地为普通大众接受、悦纳。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輻射面广、渗透性强的综合系统平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在线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提升思政教师素质。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开放性的东西供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高校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通过师生课堂上的探讨,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文化自豪。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削弱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赢得大学生广泛的青睐。
四、结语
大学生要紧跟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守好渠,补好“钙”,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研究局内人、局外人的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积极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肩负起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道路。本文探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个着力点,以期端正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大学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感知到幸福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苏百义,林美卿,庄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2]沈强,陈森亮.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3]邓鹏.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4]卢雷,袁久红.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5-18.
[6]罗忠荣,杨永志.信仰的内涵与发展——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4(6).
[7]张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6.
作者简介:李瑞萍(1993—),女,汉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