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有限,建设一支高素养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队伍便显得十分重要,而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补充。一是要做好乡村教师后备队伍的定向招生培养工作;二是要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保障乡村教师的生活权益;三是要给予乡村教师学习大力的政策倾斜支持,保证乡村地区本土化的职前培养与乡村教师在职培训并驾齐驱。
关键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策略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一直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顽疾。无论是定向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还是特岗教师政策,总存在教师来了又走的现实困境。况且城乡差距大,城市教师的待遇要远高于乡村教师,同时在职业发展、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城市教师具备更明显的优势。这些都导致了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效果不显著。
二、推进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策略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存在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顽疾,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去解决,让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下得去”
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招收本地生源,并且面向本地生源定向培养,是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下得去”的首要措施。我们既要坚持推行国家的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也要赋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的自主选拔与使用权利。当前的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由于种种制约,导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时无法按实际需求进行控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将教师招聘管理、调配等相关权力还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让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乡村教师实施本土定向招聘、定向培养、定向分配。还可以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实施人才引进,对于愿意在乡村从教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以及相关的住房、交通保障措施,确保这些优秀人才可以安心从教,提升乡村整体教育水平。
(二)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留得住”
解决“下不去”难题是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先决条件,如何解决“留不住”难题才是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根本。如何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优化乡村教师生存发展环境,必须想乡村教师之所想。乡村教师关注的无非就是待遇、编制、职称、自己与家人的生活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等。当前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所以首先需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尤其是对于刚大学毕业的乡村教师,可以在住房、交通等方面给予补贴,只有生活环境得到了保障,教师才能安心的在学校教书、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学差距。
其次,国家要对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主要是在编制、职称方面,可以让乡村教师在编制和职称评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同时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的编制、职称名额,给乡村教师提供一条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重建既传统质朴又开放现代的乡村文化,不断消除城乡差距,使乡村教师生活富足、文化自信、政治参与,真正感受到存在感和幸福感,增加乡村教师的归属感。乡村教师有了归属感,才能更好地去扎根乡村,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有了更多的人才,乡村才会发展的越来越美好,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建设乡村,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无差距。
(三)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教得好”
当前,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在教材方面保持一致,但是在教学策略上还是有较大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城乡文化与教育资源的差异。建设适合且有用的教育资源,推进城市、乡村教师共同学习与实践性学习,是缩小城乡文化与教育资源的差异的两个基本方略。解决好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是首要问题。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国家要大力推动教育资源的建设,给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明确要求,“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有效利用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突出强调了优质资源建设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还要组织乡村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扩大乡村教师的眼界,然后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出适合当地的教育方法。并且各地政府应组织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分享优秀教学方法、教育经验,优势互补,缩小城乡文化差异。只有乡村教育资源得到了保证,城乡文化差异不再存在,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教得好”。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各级政府的推动实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重视乡村教育,重视乡村教师,不让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埋没,对于优秀乡村教师事迹要进行广泛传播,提高乡村教师的荣誉感。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建设出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将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清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理论出发点实践基础及策略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12):51-53.
[2]张松祥.本土化: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培养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62-68.
[3]杨卫安,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向选择[J].社会科學战线,2015(10):239-246.
[4]潘黎,刘婕纾.我国农村教育城镇化的生态观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5(9):30-33.
[5]李长吉.论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J].教育研究,2012(6):80-85.
作者简介:陈帆(199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