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可
〔内容提要〕 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在招标采购资金方面的投入比例逐年提高。本文就当前高校招标采购的现状,对高校招标采购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招标采购 风险控制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招标采购风险属于采购时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出现的偏离。另外,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旨在满足科研教学在发展方面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高校招标采购风险的成因主要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能够运用制度与对策予以防范的决策、道德以及管理风险等。外部风险则指的是难以控制的风险,如社会与法律风险等。
一、高校招标采购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招标采购方面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中模式。由校领导牵头组建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小组结合各业务部门提交的招标采购申请,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对外公开发布招标文书等。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招标采购工作是由专业的职能部门负责,能够更好地对宏观政策予以把握,并有效满足各业务部门在采购方面的实际需求,专业性极强。存在的缺点为该模式容易出现腐败等问题,若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制约,就极有可能出现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二是分散模式。不存在对招标采购予以负责的具体职能部门,其优势在于由各业务部门提出采购方面的需求,通过审批之后直接开展招标采购活动,这种模式效率极高,能够迅速的采购到需要的物品,但其存在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即由于不存在专业部门,招标工作开展缺乏专业性,容易出现招标文书不规范以及发布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容易引发质疑而被投诉等,使得后续工作很难正常的开展。
二、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分析
1.高校招标采购流程不规范。招标采购在流程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规范体现在招标信息公开度不够、周期较短以及实际操作随意性大等方面。尽管高校招标采购在资金来源方面十分的广泛,但因为高校领导普遍重视教学科研,对招标采购工作重视的还不够,仅局限在招标采购就是为专业教师买到所需要的东西而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对采购机构予以了设置,有的是单独设置的独立部门,有的是挂靠在其他职能部门,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使得招标采购渐渐成为一种形式,为了招标而招标的现象,存在招标信息发布不到位、信息描述不准确以及降低投标人数等问题,有部分项目还存在串标、围标等问题,金额较大的项目存在规避公开招标,通过对项目进行拆分的方式变为邀请招标的违规现象。
2.高校招标文件规范化缺失。招标文件属于合同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开展招标、投标、评标以及定标等相关工作的主要依据。由此可看出,招标文件就整个招标工作而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编制出的招标文件所具备的质量和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紧密相关,但在具体工作之中,招标文件存在缺乏公平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问题,导致高校招标工作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而高价采购低质货物的现象,严重浪费了财政资金。
3.高校招标采购资格审核体制不完善。在招标采购工作中,审查投标人的资格属于一项重要环节。审查招投标资格是根据招标公告确定好的资格条件标准审查申请参加投标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和资质。我国高校在招标采购的过程中,并未建立系统的严格审核体制,尚未充分认识到投标商资格审查工作的重要性,目前供应商的资格审查由采购人或招标代理进行资格审查,专家评委及投标供应商并未参与其中。
三、高校招标采购风险的成因
高校招标采购主要分为招标、投标、开标、定标几个阶段,招标采购风险即招标的实际采购结果和预期存在偏差,高校采购风险的因素关键还是在人。一方面存在招标采购人员缺乏法制意识、专业化程度较低,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另一方面还存在招标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串通一气,在招标过程中设置不合理的招标参数及招标门槛,导致其他供应商无法参加投标,故意把招标信息泄露给指定供应商,便于围标串标。
四、防范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对策
1.设立采购专门机构及规范招标采购流程。高校应该设立招标采购独立部门对学校的招标采购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招标采购流程予以规范,进而为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招标采购部门应为学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构建规范的服务平台和操作规则,如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招标采购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招标文件范本进行编制,确保学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有据可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组织评标和开标,确保采购工作形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2.建立合格供應商库。为了完善高校招标采购工作,需构建合格的供应商库。在实际工作中,构建合格的供应商库可以对招标资格审查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完善。在构建合格供应商库的过程中需借助动态管理,把市场调研、客户反馈作为考察要素,有目的性的选择与淘汰供应商,将售后服务好、产品质量好、信誉好的供应商留下。高校招标采供工作若是有合格的供应商库,就不需要将诸多的时间花在对新供应商的考察工作上,结合招标采购需求,从合格的供应商库中选择适当的商家,从而促进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3.资格审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资格预审制度。供应商在对招标文书予以购买的过程中,需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资格预审工作。对潜在投标人予以资格审查,这属于招投标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且工作质量的好坏除了和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以及效率性紧密相关之外,还会影响到招投标工作的成败。资格预审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一是过滤作用,对合格的投标人予以明确,并将资质欠佳的投标人淘汰,筛选出有信誉与实力的投标人来进行竞标。二是降低评标工作量,提升评标效率,促进招标采购工作效率的提升。二是完善资格后审制度。对资格后审制度予以完善其实就是对评审制度的完善,保障资格审核的择优、客观、公正以及科学,这就需要结合评标委员会的具体要求开展专家评审。因为专家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了解本专业内供应商的实际状况,他们在对投标商的资格予以审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弄虚作假的相关行为,防止不具备投标资格的人蒙混过关。同时,还可以对投标人予以判断、审查以及评估,防止人情以及行政因素的干扰,并避免通过资格预审环节实施虚假投标、串标等违法行为,消除资格审核环节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确保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要求投标供应商一同参与资格后审。
4.建立科学的评标专家库。高校在开展招标采购工作的过程中,需构建科学的评标专家库,确保招标采购工作的公平、公正以及公开。高校需以招标采购的需求为出发点,分类构建服务、工程以及货物的评标专家库,严格执行评标专家提出的相关要求,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评标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好评标专家库的高校而言,可以聘请校内外的行业专家,部分省份的财政部门已经建立了评标专家库,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从中进行抽取选择,最终的目的是构建出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符合的评标专家抽取制度,接受学校监督部门的监督,同时做好保密措施,提升评标的保密性与科学性。
总而言之,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者应认识到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以实际情况为落脚点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对招标采购风险进行规避,并对招标采购制度予以不断的完善,确保在招标采购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风险点。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降低招标采购风险需要进行长期的摸索,高校全体教职工需共同努力,提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高校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