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岩
〔内容提要〕 沈阳市在创建国际级军民融合示范区过程中实现了“军转民”“民参军”优势递增,军民融合创新产业不断壮大,并建立了军民融合“三园一基地”。虽然沈阳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成绩显著,但也存在军民融合发展思想观念有偏差、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推动沈阳市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加强观念引导,并完善政策体制。
〔关键词〕 军民融合 示范区 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2015年通过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确定了沈阳在内的八个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沈阳市积极响应号召,于2016年12月5日将沈阳建设创新示范区规划上报国务院。沈阳市在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推动沈阳军民深度融合,助推沈阳经济发展。
一、沈阳市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现状
1.“军转民”“民参军”优势递增。沈阳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军转民”“民参军”热情高涨。沈阳市共有军工企业14户,涉及的领域集中在航空、航发、航天等领域,沈阳市政府与驻沈阳军工单位协同合作,其中,民口配套单位达到130家,涉及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领域。“十二五”期间,14家军工单位军转民优势产业年均增长11%。2017年,沈阳市军民融合相关产业产值达到650亿元。
2.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壮大。沈阳市为了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沈阳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于2017年7月5日正式启动沈阳军民融合中心。依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院与工程研究院的航天、国防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人才优势的沈阳军民融合中心,结合沈阳产业优势及资源优势,对促进沈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将不断推动沈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沈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驻沈军工单位、科研机构、民参军企业、金融机构等25家单位发起成立的沈阳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旨在通过军地协同,有效提升军民融合产业的引领能力、军地资源要素的共享能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积极配合沈阳军民融合中心发展。沈阳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当天就有5家单位成功签约,八个军民优势资源对接项目现场签约。沈阳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及沈阳军民融合发展中心的成立都将助推沈阳市军民优势资源的成功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沈阳创新产业不断壮大。
3.军民融合“三园一基地”建设推进。一是沈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沈阳市正在向国家积极申报军民融合示范区,借助该申报、沈飞搬迁及中航工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契机,沈阳市政府在做好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同时,正逐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推进污染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打造北部工业发展基地。截至目前,沈北军民融合产业园已经引进了军民融合产业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占地2595亩。二是皇姑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皇姑区是沈阳市国防工业重点区域,拥有军工及军品配套企业70家,2016年国防工业产值达243亿元,2017年国防工业产值达278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包括沈飞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内的军工单位8家。民营配套企业70家,专业技术人员9907人。因此,皇姑区在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具有绝对优势。三是浑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浑南新区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点,通过軍民融合度方式,已经建成一个集聚机器人、电子商务、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园区。截至目前,浑南产业园有20余户军民融合企事业单位,其中新松机器人、沈飞民机等多家企业已经成行业龙头企业。四是法库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坐落在法库境内的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导向,建立了国家同行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同行特色小镇。目前已实现训练空域面积全国最大标准3000平方公里、高度3000米以下,与军方共享空域达到5000米以下,民间6000平方公里。
二、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助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当前,在很多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提高国防工业现代化水平,生产高端装备产品是军队和军工企业的份内之责,应当通过自我循环、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途径来实现。这种观念没有将军民融合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大背景之下,也没有多渠道丰富战斗力。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行业生产研发缺乏必要的信心,同时也不愿意民营资本进入军工行业参与竞争。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很多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即军工企业单方面融合进入民用行业,而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则存在严重的困难,鲜有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的成功案例。
对于地方的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进入军工行业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困难,很多企业参与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一部分企业将参与军民融合作为换取优惠政策、金融信贷等的借口和名义,并未实际参与其中。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对于自身的技术、资金、生产研发能力等缺乏信心,担心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仅仅参与了军工行业的中低端和外围的生产制造,难以真正进入核心领域发挥作用。近年来,沈阳市虽然加大力度推动军民融合,建立一批新型军民融合示范产业园区,但是真正进入园区参与融合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参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
2.政策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沈阳市相关政策制度依然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一是政策制度的层次和效率较低,一般都以通知等部门文件形式下发,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法律行政效力。二是在军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规定还不健全、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无章可循”的问题。而针对军工专利转移为民用生产中,又存在诸多限制,很难实现正常转出。三是促进军民融合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支持性政策不完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吸引力有限,对于军民融合的加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创建国际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助推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观念引导。一是市委市政府要加强与驻沈部队和军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宣传引导,让部队首长和军工企业负责人转变观念,加强对军民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引导部队和军工企业正确看待军民融合,将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作为提高军队国防现代化水平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从思想观念深处接受、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军民融合。三是要彻底打破军工行业“自给自足”的闭环,变体制内循环为体制外循环,既能实现军工企业过剩产能的有效输出,又能够充分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和资金,实现军工产业机构的优化调整。
2.完善政策体制。一是沈阳市委市政府要尽快制定促进本地区军民融合加快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提高现行制度的法律行政效率,转变现有政策体系中存在的效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要在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完善军工企业产品政府采购规定、军工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市场准入规定等相关制度,让军民融合真正进入“有章可循”的发展阶段。三是要重点完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提高补贴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参与军民融合的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为优化的外部环境,带动沈阳市军民融合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