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域文化在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中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18-05-30 03:36姚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姚伟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情况,受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权等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危机正慢慢浮现。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淡薄、国家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文化虚无等方面。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想塑造属性、人文历史资源、道德教育元素和传统延续功能,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整合安徽地域文化资源,引进安徽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打造一支融汇安徽地域文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为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大学生思想危机;价值;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推进中华优秀地域文化以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危机频现

当今大学生以95后居多,这些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接收到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信息和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思想上容易接收新事物而对中华传统文化较为漠视。由此导致的思想危機频频出现,表现在:

(一)理想信念淡薄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现,是伴随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277大学生本该是充满理想和志气的青年一代,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但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淡薄。政治信仰缺失,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怀疑和动摇。生活上贪图物质享乐、追逐利益,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职业规划上看重个人发展和经济价值,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这都抑制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缺乏理想信念的人更无法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国家意识淡化

国家意识是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对整个国家的认知、认同等情感、心理,是对自己祖国历史、文化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家未来,部分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盲目崇拜西式民主,歌颂“三权分立”,贬低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一味美化和尊崇,甚至视为偶像,这些想法都错误的高估了西方文化,低估了中国传统文化,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上对国家意识的不认同,爱国意识淡薄。作为担当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这种思想是极为危险的。

(三)道德行为失范

习近平总书记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曾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7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生动说明了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而现今部分大学生群体盛行拜金主义,做人做事功利心排在前位,流传着“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的说法。享乐主义盛行,错误的把当官发财、奢侈享乐作为幸福的指标,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在公共场所公然喧哗、打闹嬉戏、乱丢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而助人为乐的好传统也变成明哲保身。此外,个人本位盛行,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诚信危机严重,旷课、逃课以至于从事传销、欺诈等行为,这些错误的道德观念诱使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忽视对真、善、美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四)文化虚无

所谓文化虚无,是指“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态度或思想倾向。”[4]170这种思潮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也曾产生过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虽然这种思潮最终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但其影响一直阴云不散,萦绕在新世纪的大学生周边。表现在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下,受到西方鼓吹“普世价值”的蛊惑,大学生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导致学英语热潮涌现而国学经典束之高阁,学生们对国外品牌、节日和习俗信手拈来,对圣诞节、万圣节和美国大片极为追捧,但对传统经典如四书五经、传统节日习俗如重阳节、端午节等却很陌生。“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样贬低民族传统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的蔓延,是大学生思想危机最可怕的表现。

二、地域文化在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中的价值

关于地域文化的表述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本文所论述的地域文化采用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观点,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的包括观念、风俗在内,具有自我特色的诸多文化元素的总和”[5],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人文、风俗、景观、遗迹、地理、历史等文化现象,这个区域既可以是行政区划,也可以是习惯意义上的自然地理空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在新形势下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有其独到的价值。

(一)地域文化的理想塑造属性

地域文化形成的智慧信仰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生产和交往实践申慢慢形成一定的智慧信仰并代代相传,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凝聚了一股深人人心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扎根在一定区域内的方方面面,或口口相传,或付诸文字,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徽文化“崇学”“崇儒”思想和重视“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就深入徽州地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体现在耕读传家的家学传统、著书刻书藏书等产业的发达和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上,“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学家程大位,经学家俞正燮、戴震,理财专家王茂荫,近代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著名人物。”[6]4这种传统促使着徽州地区的莘莘学子们笃定诗书传家的信念,形成读书、著书、研究的学习氛围和学术传统。此外儒家思想在徽州地区的盛行和浸润,形成了徽州地区人民和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的优良品质和“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虽然其间不乏一些封建糟泊等不适合当今时代的思想元素,但徽文化形成的“崇学”“诚信”“忠孝”等信念都是塑造学生理想信念的肥沃土壤。

(二)地域文化的人文历史资源

地域文化包含的人文历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一地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地标建筑、园林楼阁等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们经过历史岁月的沧桑变迁,又烙印上了特殊的含义,其蕴含价值的又远远超出它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如合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就十分丰富,不完全统计多达30处。像安徽名人馆、安徽好人馆、蜀山烈士陵园等纪念场所,刘铭传故居、丁汝昌纪念馆、冯玉祥故居、李克农故居、杨振宁旧居等名人旧居,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重大战役纪念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矗立在合肥市及周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的艰苦草绝、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是比教科书更为生动直接的爱国主义优质教材。

(三)地域文化的道德教育元素

地域文化积淀的道德观念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良好榜样。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行为范式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人的道德行为背后都是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支撑的,地域文化千百年來积淀的道德观正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榜样。如青史留名的包拯.在他身上蕴含的忠孝、爱民、公正、廉洁等精神已经成为传诵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神,在包公故里合肥市,就有包公园、包公祠、清风阁等纪念场所,也在合肥地区形成了包公文化。他的生平事迹、文化内涵以及后代广为传诵、见贤思齐的传统都是熏陶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元素。三孝口是合肥市区的一个地名,它也包含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同样也是德育的经典元素。正如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经过人们代代相传,有着极其广阔的群众基础。将地域文化融入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易于理解、乐于参与,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作用。”[7]90

(四)地域文化的传统延续功能

地域文化延续的民族传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范本。地域文化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代表的就是一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风俗、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较为固定的元素,这些元素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见证,是无法磨灭的民族印象。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寿县芍陂(安丰塘)是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蓄水灌溉工程,被称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通过它可以了解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发掘灌溉工程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徽州地区“崇儒”“崇学”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崇尚儒学和尚文好学传统的缩影,透过徽商、徽州建筑、桐城派研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果;安徽河南等地对包公文化的崇敬体现着中华民族忠孝爱民、公正廉洁的思想,刘铭传、丁汝昌、杨振宁等故居的重建是中华民族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精神信念,瞻仰他们的遗迹就是了解这个国家的脊梁。这些传统都依赖地域文化得以延续,生生不息,它矗立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历程,也无形中成为延续文化传统、进行民族文化思想教育接收的理想场所。

三、利用地域文化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的路径探究

(一)开展资源整合,发掘和研究地域文化的整体魅力

张岱年先生指出:“我们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更要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求达到新的高度,这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8]368,这就提醒我们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时要注意整合和创新。以安徽地域文化为例,安徽地域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它穿透历史的尘埃走进新时代,有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熟悉度和认可接受度比较低,获取地域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认知不高。因此利用地域文化的第一步必须是开展发掘和研究工作,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增强感染力,从而提升地域文化的整体魅力,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舞台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就安徽地域文化形态来看,有淮河文化,这里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文化及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思想;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宗族、教育、科技、建筑、文房四宝、文学、徽商、徽戏,以及新安理学、医学、画派和皖派朴学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层面。皖江文化,包括桐城文派及文化世家、山水诗词文化,以敬敷书院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等,亮点丰富[9]。就安徽地域文化现有资源类型来看,适合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的主要有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戏曲文化资源、教育文化资源、道德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散布在各个地区,从旅游、经济、历史、民俗等角度进行的发掘和研究已经很多,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的发掘和专门研究目前还不多,这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政府、社会、研究机构和学校实行联动,分别在资金配给、开发推广、专门研究和校地互动等方面进行研讨和实施,将已经建成的资源持续利用并扩大影响力,尚未建成的资源及早开发提升知名度,实现资源联动优势。

(二)着力引进推广,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地域文化想要真正影响到大学生群体,还必须着力引进推广,实现地域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三进策略。进校园是指,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创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具体高校鲜明特征的文化氛围,是具有感染力和驱动能力的风向标,它本身与地域文化就有契合之处。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营造硬件环境和软件氛围。硬件环境上可以在设计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时融入地域特色,用地方名人命名学校建筑、道路,将地方优秀文化通过海报、展板、贴画等形式放置在人员密集区域进行宣传。如安徽大学罄苑校区就是融入安徽地域文化的典范,该校区主广场南北两侧有八座以赵朴初先生手迹为主体的多字体校训卧石,广场中心有水流从“理、徽、朴”三个大字间蜿蜒流过,“理、徽、朴”三字代表着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徽学、理学、朴学。图书馆以著名学者刘文典命名为文典阁,学生活动中心大楼以皖籍文化名人胡适的字命名为适之楼,兼有教育学生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大学生活的意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皖籍教育名人陶行知之名命名为行知楼,同时意在教人正确处理好行知关系。通贯校区南北的一条直线大道,以中共创始人之一的皖籍革命家陈独秀之名命名为独秀大道,同时昭示一枝独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软件氛围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以重大节庆日为节点开展传统爱国、孝道、诚信、礼仪等文化观教育,以地方名胜古迹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文明教育,以地方历史为依托开展传统文化熏陶与交流,把地域文化的优秀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进课堂是指,将地域文化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介绍安徽地域文化的公共选修课,历史类的如《安徽地方人物研究》、《安徽近代历史》,民俗类的如《安徽方言》、《徽州古村落研究》,文学类的如《安徽文学史选讲》、《爱国诗词欣赏》,艺术类如《黄梅戏欣赏》、《新安画派选讲》,这些课程可以向学生系统介绍安徽地域文化的脉络、内涵和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动地域文化创新党团课和思政课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件件史实,真切地感受到前辈先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的不懈奋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教材是指,编写专门性地域文化教材或将地域文化素材融人到适合的教材中去。专门课程需要专业教材,开设地域文化选修课,需要编写相适应的教材和读本,让教材成为课堂教育之余的传播载体。如王德寿主编的《安徽文化概要》,唐先田、陈友冰编著的《安徽文学史》都是极好的地域文化教材读本。除专门教材外,还需将地域文化素材融入到大学语文、思政课等教材中去,开辟章节专门介绍,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也能感受到地域文化。通过校园、课堂、教材的结合,把地域文化引进到大学生身边。

(三)培育专业队伍,打造一支融汇地域文化的思政教育队伍

打造一支融汇地域文化的思政教育队伍是落实地域文化、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的关键环节,一切文化教育都需要传播者和践行者,只有传播者具备地域文化的理论素养,才能积极将这一理念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习近平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107。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这支思政教育队伍的成员。要让这支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具备地域文化素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队伍培训交流中。高校为思政教育队伍开展的定期培训和不定期交流,应该包括专门的地域文化培训,包括安徽地域文化的内容、特征介绍,地域文化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方法介绍,地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内容。同时鼓励思政教育队伍参加对外交流在职进修,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历提升,掌握最新理论成果;第二,设立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项目或论文征集活动,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积极申报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研究论著,在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地域文化在应对大学生思想危机中的操作策略;第三,将地域文化素养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职称评定中。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地域文化推广传播的成果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中来,考核结果与职务职称评聘、奖惩、晋级挂钩。对利用地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国家意识危机、道德危机和文化虚无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目前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认识依然不足,开展的工作还是不够,传统上不平衡不充分的思政教育格局已经不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现状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和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地域文化的魅力,推动地域文化进入校园,成为思政工作者手中的利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J/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 5234876.htm.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

[5]朱万曙.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文化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4),

[6]钱立生.走近徽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5.

[7]彭云.小城镇地域文化德育价值及其在居民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评论,2014.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文化形态分类参考:中安在线.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EB/OL].[2017-01-13].http://cul.anhuinews.com/systen/2017/01/13/007545453.shtml?plufbjzpoahomwsr.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