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泽宇 严嘉炜 杨鼎
摘 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当代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脑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伙伴,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为了解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天津理工大学为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笔者认为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重要。通过这次抽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显著关系,而且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也在大学可以控制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只要大学中存在适当的制度能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若干方面给予适当的管理,那么大学生在校园中就可以少了一种健康隐患。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 风险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c)-027-03
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被称为“互联网+”。“互联网+”在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为了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能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生活中,处处都会与互联网形成了联系,大学生也不例外。那么在这个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到底有没有影响,这是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1 研究文献评述
谢亚军首先提到了整个宏观的大背景,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再次崛起,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催生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升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创新再次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催生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基础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社会发展中高度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其心理和行为受网络影响巨大,大学校园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 域[2]。陈琳莹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偏向批判网络的消极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作为新型产品在给学生减轻某些压力的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麻烦;第二种观点更偏向积极的一面,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虽然网络给学生制造了麻烦,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并相信学生有自我监督与调控的 能力[3]。徐晓波采用精神幸福感量表与一般健康问卷,对4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的精神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其研究方法为本文提供一定 的参考[4]。同时国外思想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再次涌入,这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迷茫,政治上的模糊,民族意识的淡化等不良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大学生网络任性的 原因之一[5]。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而且亟待进行深入的调查来进一步确定互联网是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不利影响的大小,结合各大学的发展情况展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根据对身边人的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性格与他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心理问题的出现也一定与身边的环境有关,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2.1 家庭原因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子,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如果按照经济条件来分化,有的學生家庭环境很好,来到大学只是为了体验生活。有的同学来自普通家庭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磨练自己,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然而有的同学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来上大学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未来找出路,还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那么他们不光有来自学习的压力,他们还有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压力。如果按照父母是否离异来划分又会得出另一种结果。不同的家庭环境就会塑造出不同的人,如果某同学是一名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那么他可能从小缺少母爱或者父爱,他就可能会变得自卑。再比如某同学来自贫困的地区,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与大家不同,那么他可能就会收到大家的排挤与嘲笑。而且学校在这一方面很难直接介入管理,只能旁敲侧击,像是开展一些课程与活动,但是效果微乎其微。
2.2 学习原因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上课也变成了引导式的教学,很多人可能会不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以相同的分数考进大学却依旧有学习好坏之分,大学考试不及格而收到学业警告的人比比皆是,被申请退学的人更是不在少,等到他们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等现象,因此极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在大学中,为了打游戏通宵已经是司空见惯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还使得大学生荒废学业。这样的同学大多都是不自信,生活迷茫的,长此以往也会引发心理问题。
2.3 恋爱问题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似乎已经是被认为理所当然了,大多数同学盲目跟风,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麻烦。
(1)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自己明明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却也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没有求爱对象或无人向自己求爱,就会感到孤独、失落、危机感等也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人对恋爱的人或事缺乏主见,听从别人的评价和判断当成自己的,往往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爱情。
(2)攀比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做事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对待爱情也是一样,没有明白自己的需求,为了虚荣心,出现为了攀比谈恋爱的行为。周围的同学有人恋爱了,其他人也为了显摆陆续谈起来,并未考虑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3)嫉妒心理。大部分恋爱中都会出现嫉妒心理。即便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正常交往关系密切时,也觉得心头有难言的苦涩滋味,这便是嫉妒。爱情必 须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对信任的蚕食与伤害,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3 “互联网+”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互联网+”的关系发放了200份问卷。因变量为“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变量为性别、年龄、网龄、每天上网的时间、上网的方式与上网的目的。问卷内容,如表1所示。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出数据处理,进而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回归分析中X3、X4这两个问题对y表现显著,即“您的网龄”“您每天上网的时间”对“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显著。在第二次回归分析中引入X5,即大学生上网的方式对y的表现为不显著,即“您经常上网的方式”对“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不显著。在第三次回归分析中引入X6后,X61、X62、X64、X65对y有显著性关系,即“您上网的目的是了解新闻”“您上网的目的是娱乐游戏”“您上网的目的是社交”“您上网的目的是工作”对“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显著。
如表3所示,将X5去除,发现X3,X4,X61、X62、X64、X65,与y的关系是显著的。“您的网龄”“您每天上网的时间”“您上网的目的是了解新闻”“您上网的目的是娱乐游戏”“您上网的目的是社交”“您上网的目的是工作”与“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关系是显著的。
如表4所示,单独测试时X52对y显著。即“您上网的目的是什么娱乐游戏”对“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显著。
如表5所示,单独测试X6时,除X63和X66外都表现显著。即除“您上网的目的是学习技能”和您“上网的目的是其他”外都对“您觉得互联网是否让您产生了焦虑、颓废、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显著。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归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与当今网络环境的现状搜集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分析解读。我国的网络环境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比较前几年我国的网络环境大有改善,但是仍有网络诈骗的,更有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舆论信息充斥在网络上,很容易使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大学生产生偏激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的价值观就会被收到影响,在某些消极事件被过度放大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做事的态度、方法。
4.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小抓起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说经常上网,而大多数学生表示课余时间不开电脑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青少年接触接触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让网络的有利方面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避免网络的有害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是手机,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价格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基于大学生刚经过高考的比拼,还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远离父母,但是自制力不是很强,这也是大学生更容易受网络的影响的原因之一,学校可以通过限电、限制上网时间的方式来控制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该断网的时候就断网,严格控制上网时间,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情况,让他们明白自己在网上要干什么、干多少、干到什么程度,拒绝网络上的诱惑,抵制对网络的迷恋。还有就是应该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接触网络,使大学生技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又能防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加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学生的有关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辦文娱、体育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影响超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防止大学生产生对网络的迷恋。降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依赖程度,也是一种好方法。
4.2 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上网动机
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获取各种信息、休闲娱乐、与家人、朋友联系、学习知识、技能、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大学生上网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各类信息查询、娱乐(如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等)、网上聊天室、免费个人主页空间、上传或下载软件以及电子邮箱,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娱乐,手机游戏的使用频次有大幅度上升,这与近年来各类智能手机和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无关系。现如今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减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并不严重,这也可以侧面说明大学所提供的心理教育基本满足大学生身心正常成长的要求。但是,高校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诸多漏洞要弥补,比如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上网目的,提高心理防范,普及法制意识,规范网上行为,坚决拒绝网上垃圾,这就要求大学的网络管理者给予必要的约束,加强技术防范,优化网络管理,使大学生既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又能阻止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4.3 加强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晚,好奇心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使用网络。来自城市的学生网龄较长,接触网络的时间较早,因此在对于互联网来讲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较差的抵抗力,高校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网络人格,大学生网民在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控制上网时间等问题上表现突出,建议学校应该提供专职教师针对大学生网瘾的具体情况,作出科学认真的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缓解或消除对网络迷恋的心理问题,健全上网者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谢亚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6(3).
[2] 赵阿勐,史倩,孙磊,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
[3] 陈琳莹,梁瑞琼,肖羽,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J].科技视界,2016(4).
[4] 徐晓波.“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精神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
[5] 肖薇.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2).
①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 0060104)。
作者简介:伍泽宇(1996-),男,汉族,广西省玉林市人,本科;严嘉炜(1996-),男,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本科;杨鼎(1995-),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