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课堂改革打造“学的课堂”

2018-05-30 10:48糜万勇
天津教育·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端点正方体圆柱

糜万勇

“学的课堂”“有效教学”和“活力课堂”等都是我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其实质上都有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其中,“学的课堂”更是旗帜鲜明地将研究的重点对准学生的学,力求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达成学会、会学,甚至乐学、想学的课程目标。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离不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打造“学的课堂”带来可能

【教学片断】五下:认识圆的半径。

教师:“比较老师画的圆和你画的圆,一样大吗?”

学生:“不一样大,老师的圆大。”

教师:“为什么两个圆不一样大呢?”

学生:“圆规两脚间叉开的距离不一样。”

教师:“这个叉开的距离,在圆上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

教师:“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學生1:“直的,有两个端点。”

学生2:“一个端点在圆心,一个端点在圆上。”

教师:“说得真好!我们把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

教师:“你会画半径吗?在自己的圆上画一画。”

教师:“说说是怎样画的?可以画多少条?”

学生:“可以画无数条。”

教师:“这些半径的长度怎样?”

学生:“一样长。”

教师:“说对了,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一样长。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1:“我是量的。”

学生2:“我是对折的。”

教师:“墨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你知道‘一中同长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一个中心,半径一样长。”

教师:“同学们学得真好,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当下的课堂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乍看起来,教学条理清楚,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序,似乎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已经达成。但仔细想一想,“这是我们所要的课堂吗?三维目标真的都已达成了吗?”实质上,教师仅仅关注了知识性的目标,而忽视了能力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已经预设好的,虽然看起来学生也有思考,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完全不够的,其思维缺乏主动性、丰富性、独特性,学生也不会关注“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问题,究其本质不过是“满堂灌”的升级版。

任务驱动,模式创新为打造“学的课堂”带来可复制的经验

【教学片断】三下:认识年月日。

1.激活经验。“说说关于年月日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自主探究。教师出示“学习单”,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观察2016年年历卡,解决下面3个问题:

a.一年有( )个月。

b.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填在表格中。

c.一年有( )天。

3.课堂反馈。学生回答“学习单”中的问题,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办法记住自己的发现?

教学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学生活动应该是构成课堂的主体。“学习单”的教学形式,最早也是最多见于科学课堂,教师创造性地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直接参与课堂,成为三维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让数学活动有序、有据、有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单”的驱动下,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方向变得更加明确,探究的时间得到了保障,探索的空间、自由度也都更广阔了。

课堂引领,教材解读的深度决定“学的课堂”的高度

【教学片断】六下:立体图形体积的总复习。

1.回顾整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网络再构。“请你重新摆一摆这些立体图形,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公式推导之间的关系。”

3.实践运用。“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

( 1 )长方体:长8cm,宽3cm,高3cm;( 2 )正方体:棱长6cm;( 3 )圆柱:底面直径4cm,高6cm。

追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怎样算?”

4.拓展延伸。“你会计算下面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吗?”

( 1 )半圆柱:底面直径8cm,高6cm;( 2 )三棱柱:底面是底3cm高4cm的直角三角形,高8cm。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怎样算的?

“把算式进行推演,4∏×6×=(4∏×)×6,4×3×8×=(4×3×)×8,你发现这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也可以怎样计算?”

回答:“像这样有一个平面图形上下平移得到的立体图形叫做柱体,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的公式来计算。”

通常在复习课上,教师们大都是将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只能关注到知识之间的一些简单联系,但更多的还是“学生做会做的作业,教师讲正确的废话”,并没有将学习引向纵深。六年级的毕业总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一次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其不同于已往的单元复习、期末复习。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心中那棵知识的大树茁壮成长起来。

这其中,既要关注不同知识(如:图形和平移)之间的联系,要在教材知识的“边界处”做文章,又要关注同一类知识(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半圆柱、三角柱都是柱体)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之间的内容串联起来,由教材内向教材外延伸,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科技助力,e学习为打造“学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窗

【教学片断】一下:认识人民币。

教师:“这里有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请小朋友们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兴趣盎然;完成后点击发送,大屏幕上该学生的头像就跳动起来,右侧的柱形图适时显示全班学生完成进度、正确率等情况;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做好了,居然一个都不少。)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1:“我是把硬币分成一类,纸币分成一类。”

学生2:“我是把元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分币分成一类。”

学生3:“我是按数字分的,数字是1的分成一类,不是1的分成一类。”

……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点开该学生的作业,学生回答后,系统给出评价。)

教师:“××同学可能做错了,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教师也将刚才的人民币进行了分类,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把这些人民币按元角分分成三类。)

现代科技的强大功能有效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使我们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在用好电子白板等相对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教师们已经在尝试将e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方式、课堂面貌产生了一些新的有意思的变化。e学习是一个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宽平台、大容量、智能化,学生借助手中的平板电脑,轻点鼠标便能完成并上传作业,便能到互联网中查阅资料……师生互动变得实时高效,评价变得富有激励性,课程资源也变得丰富起来;与此同时,e学习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技术上保证了教师能面向全体,关心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以这样说,“互联网+教育”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每个人的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端点正方体圆柱
非特征端点条件下PM函数的迭代根
圆柱的体积计算
给正方体涂色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不等式求解过程中端点的确定
拼正方体
参数型Marcinkiewicz积分算子及其交换子的加权端点估计
基丁能虽匹配延拓法LMD端点效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