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英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何紧跟新时代,适应新时代,是摆在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以其独特的优势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可能成为受其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将面临重大变革压力。清晰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究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新媒体的特点
媒体个性化突出
以往的媒体大多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细分受众,可以面向个人。每一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阅读或者观看无差别内容有很大的区别。
受众选择性增多
在新媒体里,人人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可以充当信息的发布者。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发布信息。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新媒体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无限地扩充内容。
交互性极强
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受媒体摆布,而是通过新媒体互动,发出更多声音。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教学观念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大纲、教材、黑板、粉笔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是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和个体价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严重地抹杀了受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实现了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中平等互动的双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开放、平等、立体的互动模式。
教学内容的挑战
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是国家以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为核心,编选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知识,内容有很强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拘泥于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地拓宽知识结构,丰富背景知识和时政知识,使学生听思政课如同听故事,增加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但是,新媒体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使得内容信息杂乱纷繁,不好分辨,充斥着虚假、低俗、与社会主义较直观相悖的内容,这就需要师生都要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的挑战
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教师上课提问,学生下课完成作业的模式。
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思政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师和课程内容。新媒体的灵活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想象的。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这种灵活性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却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学生忽略了思政课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新媒体下的思政课教学在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融合,使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
考核评价方式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还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这种方式使学生只注重专业课,而忽视思政课学习,从而造成了德育和智育分离。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观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深受新媒体影响和渗透,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随之带来的思政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也应该适应新媒体有所改变。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媒体的交互性实现了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中平等互动的双方,使得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开放、平等、立体的互动模式。
所以,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终生可持续发展素质、有利于完善把学生培养成职场精英的教学方式,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丰富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使思政课教学有温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各种思想文化交融頻繁,真假信息复杂难辨,多元化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今学生正面对新媒体网络信息的“轰炸”,学生们往往表现出了“从众迷茫”的现象,失去辨别力。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针对青年学生的状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自身的学术基础,以透彻的理论做讲解,收放自如地把握教学方向,掌握好课程节奏,使思政课教学有温度。
抓好课堂主战场,坚持技术与学科相融合,打造“学生满意的思政课堂”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思政课教学要开展“网络课堂”,坚持技术与学科相融合,打造“学生满意的思政课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传统课堂里,学生没有多少选择,在慕课课堂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仅有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视频资料,而且提供了课程讲义、线下讨论课、微信公众号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微课元素,借助微课的形象性、趣味性、开放性、便捷性特点,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网络科研,对构建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把握主动权,使思政课“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实施的“1+4”思政课教学模式,“1+4”是指“1个多元教学组合团队+多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个内容组合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配套讲义和课件,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武汉大学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打造线上思政课慕课讨论区,包括“向老师提问题”和“学员互动”两个版块。
西安交通大学则开展讨论课的教学模式,每学期用足够的学时来讨论专门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辨、思考,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建立自己的信仰体系;武汉理工大学的思政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再结合表演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充,使学生们热情高涨。
发挥新媒体平台教育功能,坚持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推进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
高校可以通过借助BBS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阵地,依据大学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网络交流平台。
例如,江南大学以江南大学思政专家唐忠宝为中心,辅导员工作团队为支撑,学生团队参与,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困惑,帮助学生成长为宗旨的思政类校园脱口秀---《宝哥说》,从集中讲演到分散沙龙,从线下活动到线上推送,与年轻人一起互动,共同分享成长和喜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意工作室OMG能在一分钟内解读两学一做、四个全面、核心价值观的等话题,以简单幽默、生活化的语言,将难懂的理论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
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评价,坚持科学、综合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上接受信息效果的评價,而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课堂上,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学生上课的表情、反应进行记录,运用现代神经分析技术来分析学生是否接收到教师传授的信息,是否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吸收。
对于学生课下的表现,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学校各部门有关教学、管理、服务的信息集中起来,整体记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最后将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作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