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通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并针对农村小学品德课堂的特点,提出课前讲案例、课中用案例、课后搜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 案例法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148-02
案例教学,从狭义上讲就是举例,即对每个教学目标或部分教学目标配以相应的实例;从广义上说是通过对一个个含有具体教育情境在内的实践性问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集案例使用、组织讨论、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与举例不的是,它以案例为引子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本文所说的案例教学是指围绕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素养要求,围绕“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的关系选出相对应的事例,并加以重新编辑,形成供学生使用的案例材料,再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聆听者转变成参与者,由想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教师由控制者变为引导者,由疲于讲解到轻松引导,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最终实现思想共享。有的教育工作者称这种教学法是最节约时间和最低成本的社会实践。
相比于城市,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要少一些,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承担着品德教育的重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并通过展示、讲解和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品德教育。
一、课前讲案例
教师要有案例渗透意识。案例是鲜活的事实,易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如果教师能够贴近课堂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其教学效果将会提高。教师在课前导入阶段引入案例,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并为品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案例,还要对案例进行一些技术性处理,以提升案例的精炼性和针对性。
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请你相信我》一课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叫李立,周一早上他上课迟到了,老师询问原因,李立回答说:“我骑电单车半途没电了,所以迟到了。”周二早上,李立又迟到了,老师询问理由,李立说:“路上遇到了车祸,我将伤者送去医院,所以迟到了。”周三早上,李立依然迟到了,他解释道:“今早还是遇到了堵车,请老师相信我。”老师将李立连续迟到三天的事情告诉了李立的家长,李立也因此被家长责骂。因此事,李立对老师心怀怨言,便编造事实举报老师乱收费。学校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老师并没有乱收费,而李立迟到的原因也属实,老师与学生因为不信任造成了这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学生听了这个案例后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失察在先,也有的学生认为学生行为失当。教师在听完大家的分析后总结道: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学生、家长构成了一个矛盾体,彼此间缺乏信任。对于此事,三者都有责任。由该案例可见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课堂导入引入一个矛盾升级的案例,与课文学习内容相符,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二、课中用案例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引入生活案例,“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对案例进行融合性处理,促使学生学习思维的顺利接轨。案例是生活现实情境的再现,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课堂演绎等手段,对案例进行艺术化处理,带给学生最为直观的感知学习的机会。
在教授《社会呼唤诚信》内容时,在讲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案例时,教师提出问题:社会呼唤诚信,如果社会缺乏诚信,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述了一件生活真事。一天下午放学,四年级学生张小溪刚走出校门,就有两个男子走上前来,对张小溪说:“你是张小溪吗?”张小溪一看不认识来人,就愣住了,也没有回答对方的问话。其中一个男子说:“你爸爸是不是叫张青举?”张小溪点点头,对方焦急地说:“是这样的,你爸爸被我们两人开车给撞了,现在还在医院里抢救,是他让我们来找你,想让你去医院,然后找你的家人。”张小溪一听这话顿时慌神了,不知如何是好。那男子劝道:“你先别急,你爸应该没有生命危险,你先去看看,抓紧联系家人。请你相信我们……”张小溪因为担心爸爸的安全,没有仔细询问父亲受伤的事情,就赶紧跟着陌生男子上了车……教师在课堂中讲解该案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警惕,虽然社会倡导诚信、呼唤诚信,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诚信的现象。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确认爸爸被撞车的消息是否属实,就轻易跟随陌生人上车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由此告诉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力的未成年人,要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判断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课后搜案例
课堂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去搜集生活案例,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强化记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案例,学生需要对案例材料进行整合处理,他们的品德意识也会从中获得培养。教师在学生搜集生活案例时,要给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和提示,这些案例要具有真实性,也要具教育启迪意义。如在教授《集体的事情谁说了算》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搜集关于“集体”概念的案例任务,并提出疑问:在一个集体中,谁说了算呢?如果只有个别人说了算,会不会出现一些问题呢?学生接到任务后展开了社会调查,并通过家长、邻居搜集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参与课堂展示活动。有的学生说:“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集体,由多位家庭成员组成,凡事都应该由家庭成员协商解决,这样才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从学生列举的案例可知,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势在必行,小學生只有了解品德行为常识和知识,具备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才能防范和抵制不良的行为。
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渗透品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