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飞鹏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读为本、品词析句、联系生活、积累语言、言语实践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具体、明确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也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小学生缺乏认知经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语文的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体会所表达的具体意蕴,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意。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以读为本,增强语感
高品质的语感形成过程是一個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语感是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小学生的词汇量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非常有限,可以通过读的形式来积累。“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熟读成诵。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情感丰富。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广泛阅读。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引导学生读《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在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更强的语感。
(二)形式多样,训练语感
培养语感,要讲求朗读的形式。课堂朗读方法越多,学生练习的形式越多,朗读水平越高。教学中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
范读。夏丏尊先生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教师的范读,浓缩了老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
齐读。应在文章的关键处,体现文章的中心或文章的精彩段落采用齐读形式。这样,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引读。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语感普遍不强,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此时可用“引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
自由读。因课堂时间有限,自由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分角色表演读。教材中很多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
想象读。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
(三)品词析句,深悟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课文中,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具体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调、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减”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换”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茅盾先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巩固学生的语感
(一)言语实践,积淀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
(二)勤于动笔,升华感悟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唤醒沉睡在学生内心当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要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彻底地宣泄出来,以达到升华感悟,积淀语感的目的。
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8.
[2] 王尚文. 语感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崧舟. 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