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霞
【摘 要】 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就能取得成效的,初中三年,每年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七年级积累与人生良好行为品德习惯有关的名言警句;八年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具体进行读报训练;名著阅读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初中三年同步积累经典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畅游世界,感受人生,与时代同频道,共振鸣。有感而发并让读者产生共鸣感。
【关键词】 语文素养;作文水平;个人体验;共鸣感
初中的作文无论写人或写事,都离不开形形式式的人的活动,一些很小很琐碎的凡人小事,看起来会有共鸣感。现实作文中,很大的作文话题或是范围就从生活中很细小的,微不足道的,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画面、一句温暖的话语写起。如果你的作文能从生活中的一个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个细节入手,将画面细致描写,而且最后还可以从细节观察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那么这样的作文又怎么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波动?要从细节中感悟,要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做生活的有心人,具有生活的智慧,才能写出个人的体验。
一、七年级积累与人生良好行为品德习惯有关的名言警句
荀子在《劝学》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七年级是养成教育,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想多种办法提高学生的积累。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到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养”字就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自主发展的作用,反映出“语文素养”不是单纯靠老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自己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七年级进行“每课一名言警句”活动,每堂课花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可对学生的影响、带来的益处却是不可小瞧的。
“每课一名言”活动每人每天只要求一句,一学期刚好轮流一次,既可找课内的也可找课外的。上语文课前轮到的同学提前把要跟同学分享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的左边或右边,不影响其他老师用黑板的情况下可以保留一天,介绍时必须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时间允许的时候让个别同学谈对当天这句名言的理解体会。全班同学每天都把名言警句用本子积累下来,并适当写上感受,每天有所得。初中生好胜心强,总是不服输。虽然只要求自己讲述一句却也会多找一些并进行揣摩、比较。不知不觉中阅读量会增大。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给学生指点一些寻找方向。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前布置学生找一些与母亲有关或感恩的名言,这样做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也对相关的题材有更广泛的接触。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搜集、理解、背诵名言警句恰好可以让学生于无形中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学生在找寻、理解、背诵的过程中,无疑会受到名言警句对心灵的冲击,一日又一日这种无形的影响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效果却是明显的。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修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默化作用。
二、八年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
具体进行读报训练,读报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时政要闻,以及各种感兴趣的消息。做法:轮到读报的同学在隔天的报纸中(因为早上上语文时当天的报纸未送到)挑选读报的内容,如果太长要摘读,读的内容不能超过2分钟,读完后发表自己对此新闻报道内容的关注点是什么,然后评论,时间允许可以邀请个别同学当堂发表见解。同学听新闻的同时做好摘录,包括标题,主要内容,个人评论几部分。
因为读报可以及时了解时讯, 报纸上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 了解社会需求,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信息展示平台。对学生读报的内容可以稍作指导,特定时期的特定新闻指定读,老师适当谈体会,把新闻与民生热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更深一层理解新闻背后的启发。通过这样的读报训练,全班54人,每人一段新闻,一段评论,既提高了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敏锐度,与时俱进,积累这一类的写作素材,对提高学生写作的结尾点题能力,非常有效,学生的作文能以小见大,从一件或许不起眼的小事,能发现这个社会的共性,社会的需求,从而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爱。
三、名著阅读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与名著人物畅游世界
小说采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段,把社会上众多人物的性格行为习惯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所以正面的人物集合众多的优点,反面人物那种坏,读者看着就想把他揪出来打死,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阅读名著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動、心理描写中找到频道相同,有共振的感情寄托点。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的体验难以到位。这是因为文章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东西,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也才能够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学生生活阅历不够多,情感体验比较少,因此,引导学生一方面课外大量阅读名著,另一方面课内教学进行适时延伸。此外,还督促学生写读书笔记,专门摘抄一些触动情感、泛起涟漪的情节,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情感的触角更敏锐,从各类人物命运变化中找到共鸣点。从而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写作,用于实践,用于生活,在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他们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变得高尚起来。
四、初中三年同步积累经典的古诗词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古文的分量,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是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初中学习的古诗词是最经典的部分,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整理古诗词,学会分类收藏,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经据典,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比如标题用——《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用——《落红不是无情物》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名句,比如写人生感悟的文章可以用:“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可以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将古典诗词纳入学生作文中,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几点的贯穿训练,以点带面,逐层提高,学生的写作有了个人的风格,个人的情感会在文中寻觅到影子,也有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这样的文章阅读时不会觉得脱离实际,无病呻吟,有血有肉,情感丰满,读来有共鸣。如廖杨同学写的《追随着时代的旗袍》获中华文化2017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征文比赛省一等奖,作文结尾是这样写的:“旗袍产生演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被穿用、被欣赏、关注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旗袍追随着时代,传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结尾引起有旗袍情结人的共鸣。唐灏莹《满纸茶香溢》获二等奖,结尾写道:“合上书,我的思绪飘散。在这个快餐式的时代,能够握一卷书,在窗前静听雨落,与朋友共品佳茗,在现实的尘土飞扬中,在市井巷陌的熙攘中,携一袭对文字的眷恋,铺纸执笔,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样的结尾该引起多少时代人的共鸣。
当然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提高,不是短时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初中三年,每年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到八年级第一学期末,学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到九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写出有个人感悟的文章,并且还能联系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感而发,读者读起来有共鸣感。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 中学作文写作难点的解决技巧[J]. 读与写,2017(1).
[2] 姚国凯. 探讨中学作文写作教学有效对策[J]. 写作(中),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