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2018-05-27 14:12吴常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备课课堂效率互动

吴常波

摘要:“减负增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题,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心愿,但每个人的做法却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根据相关理论并结合自己实际的从教经验,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形,从钻研教材和备课、创设教学情境和培养兴趣、有效提问和师生互动以及分层教学和分层练习四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效率;备课;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2-0032

“减负增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缺乏学习动力和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导致了很多学困生的出现,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落脚点在课堂。笔者从自己近十年来的农村教学经验出发,结合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下面四点教学策略,以抛砖引玉。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钻研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步。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过“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其意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使用教科书时必须要注意做一项工作:在通读全篇中走近编者,在咬文嚼字中揣摩编者,以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也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内涵,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当然,钻研教材并不是简单地让教学内容再现,教师不能“死搬教材”,而必须在理解教材意图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自己重新深加工,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切线的教学为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间的关系;会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由此我们安排了两课时来组织学生学习与探究切线。第一课时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会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例题就选取课本中的例子。把做一做和课内练习作为课堂作业,因为课本中的做一做和课内练习对新授课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对强化学生知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第二课时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能灵活运用。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情形下,优化教学设计是备好课的关键。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前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提高农村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情景引入是新课程有别于过去的一个显著特点。创设教学情景,既是再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需要。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并去思考和探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数学教学的成效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关系。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负担,而是乐趣。那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

1. 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而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以及幻灯片等电化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时,不妨用纸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在课上沿着圆锥的母线剪开,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剪开后的圆锥侧面是什么图形,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让学生对这节课记忆深刻,对这个公式也更加难忘。

2. 借助活動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动作的形象性从理科的角度来看就是操作。操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而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把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的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样的图形变换?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发现要使两者能够拼成平行四边形,不能随便剪,必须过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剪,从而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为后面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做好铺垫。

3. 借助新知和旧知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是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靠点。例如,我们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先让学生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比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都要创设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是指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从生活中找原型,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所以,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不可牵强附会,必须遵循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原则。只有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从而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学科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效提问,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参与意识,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为问题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不恰当的提问反而会对教学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提问一定要有效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1. 所提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体现,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上课时先提问:这三根吸管首尾顺次能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吸管能连成一个三角形。)再提问:三根吸管都剪去2cm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现场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吸管不能连成一个三角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接着问:最短边再剪去2cm后呢?最后问: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个问题就顺理成章的解决了。)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出了三条线段的三种不同关系,使学生能借助于最直观的现实体验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推出了三角形三边应满足的条件,而且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深更广。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渐进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

2. 所提问题要具有生成性,在互动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具有知识价值的亮点,促使学生产生新思想、生成新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有效的介入,及时给学生以点拨、评价,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的阅读材料“机会均等”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①: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的一面数字是1,小红获胜;朝上的一面数字是6,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问题②: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的一面数字是偶数,,小红获胜;朝上的一面数字是奇数,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问题③: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的一面数字是6,小红得10分;朝上的一面数字不是6,小明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去进行阅读,学生兴致浓厚地阅读完后,顺利的解决了问题,教师又提出了两个新问题:

问题④:有22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各方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规定其中一方先拿,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输。这个游戏机会均等吗?如果你认为游戏不公平,请你修改规则,使游戏变得公平。

问题⑤:请你与同学玩一玩问题④的游戏,想一想,有没有必胜的策略,使后拿者一定取胜。

3. 所提问题要具有探索性,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的类型变换问题形式,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

例如,在“代数式”的教学内容中,作业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一次手。

①设参加聚会的代表有x人,试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②若x=5,求第①问所列的代数式的值,并说出这个值的实际意义。

這个问题学生马上与小学学过的高斯算法联系起来,求出握手的总次数为1+2+3+4+…+(x-1)=x(x-1)/2,当x=5时,一共握了10次手。

这时教师提问如果题目变成下面的问题:③某校举办了一次围棋单循环比赛,即每位选手都与其余选手比赛一局。设参加比赛的人数为x,试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比赛的总局数。又该如何做呢?④(拓展)若某选手中途退出了比赛,结果比赛只进行了25局,问有多少人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多少局比赛?

由于该问题具有一定难度,教师适当的点拨一下:设有x位选手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y局比赛。这样,就可以得到x(x-1)/2=25+y即x(x-1)=50+2y,其中x,y都是整数,且y

学生经过探索后发现只要把50+2y写成两个连续的整数的积即可,只能是8×7=50+2×3,所以x=8,y=3。也就是有8位选手参加比赛,一位选手放弃了3局比赛。

教师再追问:在数学中,还有其他利用x(x-1)/2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通过回顾和探索发现:①如果线段上有x个点(包括两个端点),那么一共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②如果过一点引x条不同方向的射线(最外面两条射线形成的角小于180度),那么可以形成多少个小于180度的角?③如果从x个人中,任选两个同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4. 所提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开放性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使学生产生独特、富有个性的“精辟见解”和勇于挑战“权威”的意识,从认知上实现知识的构建和对思维能力进行探究、创新,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另外,提问要讲究技巧,要善于抓住兴趣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矛盾点提问,抓住发散点提问以及抓住模糊点提问,从而增强提问效度,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教学,分层练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农村中学的这一差异尤其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于优等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于中等生,他们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他们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他們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困生,他们基础知识不牢靠,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学习没上进心,很懒散,一点目标都没有,所以对他们应该重点辅导。首先要他们树立短期目标,然后善于抓住教学中的一切机会,有重点的对他们进行辅导。另外,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演示,优先指导以及优先批改。

与此同时,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状况,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分层指导练习。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的基础题让基础不好的同学做,从而让他们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而其中二次函数应用的综合题让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做,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对优等生,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旨在培养他们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中等生,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旨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旨在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也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两者都得到提高,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柏友,张亚萍.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8(11).

[2] 柯炳春.在问题中互动 在互动中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8(5).

[3] 蓝佳音.增加提问效度 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8(9).

[4] 赵文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初探[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7(9)

[5] 吕炳君,何兰芝.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初中 314500)

猜你喜欢
备课课堂效率互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