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8-05-26 11:11张启建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互联网教师

【摘要】基于网络的生态教研成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本文着眼于区域教研工作,充分认识到网络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力图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教研管理机制、开发区域网络教研多项平台等策略,拓宽教师学习的视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提升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教研的实效性,从而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的因素。“互联网+教育”同样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助推教师成长的强大动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广大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形态和生存方式,我们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发网络教研平台,构建“互联网+生态教研”机制,实现资源实时共享,不断丰富教研活动方式,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构建生态教研系统——增强教师的教育理解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无论何种存在形式,生命的本质,都是一种生长的状态。教师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怎样以生命的姿态拔节生长?我们认为,这种拔节应该是自发的,这种生长应该是自然的,是由教师内心生发的。渡人先渡己,教师“渡己”需要方法和平台。

富尔顿曾指出:“实践共同体由一些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分享着关于某一主题或领域的共同旨趣,讨论某些现象的特定方式,完成集体任务时建构合作知识的工具和意义生成的方法。”为此,我们分别搭建了“学校学科教研组”“区域教学研共同体”“县名师创新团队”三大平台。为了将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推向深入,为了发挥区域教学研共同体的辐射作用及县名师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我县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安排,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思路,采用主题推进的方式,努力使研究专题系列化,研究过程有序化,活动追求实效性。

纵观各类教研活动,我们不难看出,部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仍然是肤浅的、短暂的,缺少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为了发挥三大教研平台的长效性,我们坚持从当下教师的生活方式出发,从教师的兴趣出发,大胆改革,努力将现场教研与网络研究有机结合,在虚拟网络与真实教研间架设一道桥梁,构建全新的教研生态链系统,努力将三大平台教研活动延伸下去,切实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增强教师的教育理解。

1.教师博客+教育心语:提升教师发展内核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博客不仅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引发了教育界内外的广泛关注。撰写博文已成为当下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教师,喜欢在这个可以“连接一切”的网络世界里,记录自己教育工作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鉴于此,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在教育网站上开辟教师博客专栏,分设名师博客、学校博客、班级博客等栏目,博客圈子、博友相册、博客视频等功能齐全,运用较广。发展至今,如东教育博客日志达150余万篇。洋口小学的缪丽莉老师将自己的教育生活比喻成幸福的四叶草,她在博文中写道:“我们的教育生涯就是一株四叶草,只有通过辛勤的汗水、饱满的激情、默默的付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之草生出生机盎然的幸福之叶。老师们,让我们凭着岁月赐予我们的年轻臂膀和满腔豪情,让我们伸出我们灵巧的双手,擎起希望的火炬,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和我们的教育征途上植满幸福的四叶草吧!”这段充满教育情怀的话语,不但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能激发同伴的教育热情。

在博客平台上,教师自由地表达,尽情地交流,既有心灵的沟通,更有智慧的碰撞。博客不但成了教师个体提升的平台,同时也成为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桥梁,更能凝聚、释放和传递教育正能量,不断提升教师的发展内核。

2.专题网站+主题沙龙:拓宽教师思维空间

主题教研活动是教师课堂展示、专题研讨的过程,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虽能以课例为拐杖、以主题为重点,依托课堂观察进行理性分析与务实评价,但由于时间短暂、地域限制、人际情面等原因,往往主题沙龙仅局限于部分优秀的老师,“贴福字”的评价方式缺少教师之间思维的真实碰撞,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的提升。

为了让教研沙龙活动回归本真,为了拓展教师的思维空间,我们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要求每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区域教学研共同体、县名师创新团队均要建立教师教研专题网站,以此延伸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时空。在每个专题网站上,分设“案例传真”“课堂回放”“沙龙点评”等栏目,要求全县相关学科老师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后及时登录相关专题网站,并努力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及时收看课堂教学视频,二是必须即时撰写听课反思,三是必須按时参加网上沙龙研讨。通过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都能在专题的引领下,自己查阅资料,自主撰写反思,自发参与研讨。在“张启建名师创新团队”专题网站上,全县广大品德教师不但能从审美教学的角度对课例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还能上传自己与课例相关的教案、课件、课堂实录供同伴参考、借鉴。马塘镇教育联络组搭建了“晓塘学苑”平台,并开展了“相约星期二”沙龙研讨活动,教师们借助专题网站平台,不但对所教学科进行研讨,而且还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分享,让教师从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汲取营养。专题网站的建立,不仅让每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在教师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开阔了教师的思维方式,点燃了教师智慧的火花。

二、搭建云端研学平台——丰厚教师理论素养

教师的专业提升离不开前瞻理论的支撑,离不开前沿科技的辅助。前瞻理论可以为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奠定基础,前沿科技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随着移动客户端的逐步使用,我们协同相关网络培训机构,克服教师因枯燥阅读得益甚少的瓶颈,搭建了云端研学平台,实现了教师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心智的沟通。

1.网络培训+专家引领

网络培训具有信息储量大、运行速度快、互动方便等特点。在网络培训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培训的资源,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及时进行互动交流,以此快速地填补自己的理论空白。为了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教师暑期时间组织网络培训。培训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项内容,通识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学,覆盖到班级管理经验,延伸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但有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领,也有简约务实的方法指导。学科培训内容非常丰富,有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教育专家的现场点评,不但进行学科内容的具体分析,而且还有学科方法的比较研究。

网络培训不但丰富了教师的假期生活,而且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我们也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不加强网络培训的管理,那培训可能会出现虚假、无效等现象。为了提高网络培训的效果,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大力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一是组建网络监督员,采用学习者亲自签到与停顿签到的管理方式,即时控制教师的培训时间;二是建立学科班级,将同学科的老师分成若干学习班级,由各校校长室人员、教导处成员以及骨干教师担任各学习班级的班长,通过网络互动交流、上传学习心得等方式及时检查教师的培训效果;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在每次的网络培训中,要求各校围绕培训内容组织教师参与集体沙龙、课堂展示、课件设计竞赛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将学习的理论融入教学实践。

2.云端悦读+分享感悟

有位学者曾说:“阅读与写作可以协助教师完成心灵与生命的进化,这些结集而出的文字就变得很有意义。”云端悦读已成为广大教师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空闲时间,教师都喜欢打开手机安装的APP,欣赏名家的朗诵,并时不时地也自我展示、自我陶醉一番。根据这一现实,我们进行了自制“悦读吧”客户端的尝试,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悦读吧”的竞赛,竞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名篇佳作朗诵,第二类是理論片段演讲,第三类是学习感悟自述。全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竞赛活动,提交的悦读音频、视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阐述了教育理论的真谛,有的通过生动的讲演传递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有的通过五分钟的教学视频展示了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每次教师提交素材之后,县教师发展中心均对素材进行分类处理、及时发布,让广大教师在欣赏中分享教育幸福,在思辨中感悟教育理论。

三、完善教学数据共享平台——发展教师教学能力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专业发展光靠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骨干的示范与指导,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学习、借鉴骨干教师的经验。教师只有在经历多次的名师打磨与自我尝试,才能有所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或教学主张。

名师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但名师的数量是有限的,服务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名师成为全县教师的教学领军人物,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坚持以名师教学资料库的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集体备课机制,逐步优化互动客户端评课方式,充分发挥了名师效应,稳步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1.丰富学科教学资源库

为了让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各学科名师的引领作用,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大力加强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按照学科、年级将全县教学骨干进行了统筹安排,建立了教学资源库设计组,由组长根据教材体系科学划定设计内容,规范设计要求,定期发布资源内容。各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进行教学预案设计,制作电子白板课件。通过几轮修改,目前设计的教学预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体现了课改要求。电子白板课件操作简便、互动性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有效加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2.建立集体备课微信群

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广大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名师设计的学科教学资源是依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的,也是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设计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班级、所有的教师。为此,我县教师发展中心从改变学科集体备课方式入手,以全员参与学科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优化学科集体备课效果为目标,要求各校学科教研组建立“集体备课微信群”,每个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前,根据教研活动的安排,自己利用手机拍摄一节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微课(模拟上课)视频上传至“集体备课微信群”,供大家观看、分析、评价,为集体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每次的集体交流时间,各学科组按照县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的“真学课堂评价表”的要求分别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重难点突破等方面进行研讨、评价、调整。“集体备课微信群”的建立,克服了纸上谈兵的备课现状,消除了单一说课而不顾及教学对象的现象,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成了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载体。

3.优化互动客户端评价

评课,即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研究的延伸,是听课教师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为了杜绝敷衍评课,我们充分利用UMU客户端互动性、即时性等优势,将现场评课与网络评课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链接UMU平台进行即时评课。为了提高评课的互动性、实效性,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对互动式评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要求评课教师在听课前选取一个观察点,从观察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二是要求评课教师根据教学流程的变化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不得少于四条,每条不得少于50个字符;三是要求评课教师及时对评课同伴的点评进行思辨性回复,回复不得少于三条;四是要求评课教师在听课结束后给对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得少于两条;五是每次教研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单位将评课结果进行统计,并形成简报下发到全县各所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网络评课已成为教研活动中的一种固定模式,促使教师在互动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

四、构建网络课题研究平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科研助推课程改革的进程,科研也助推教师的专业提升。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我县教师发展中心紧紧依托互联网,搭建了网络课题研究平台,简化了课题申报的程序,强化了课题过程的管理,便捷了课题成果的分享。

1.网络申报=课题立项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坚持“宽进严出”“小中见大”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方向,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及时登录课题研究网站完成《微型课题申报表》的申报工作。一经审核通过,此项课题将享受课题立项的待遇。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教师均积极参与微型课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每学期开学期间,全县教师申报微型课题研究的人数有三千多人次,研究内容覆盖到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社团活动、主题德育等。

2.课堂反思=过程资料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题研究的载体是课堂,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学生。为了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我县教师发展中心要求全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平时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相连,以课题研究引领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渗透到每一节课,体现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鼓励教师围绕研究课题撰写教学反思,并及时上传,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这一改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赞同,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处处皆学问的思维习惯,锻造了他们见微知著的敏锐目光。他们不但善于反思,而且将反思转变为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行,实现了教育智慧的自我升华。

互联网是智慧教育的平台。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教研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催生出全新的、生态的教研方式。这一教研方式彰显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满足了教师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需求,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张启建,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分管全县小学教研工作。曾在全国、省优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先后主持5项省级课题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发表或获奖;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90多篇论文获奖。为省编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执行主编,参与近10部书籍编写,应邀到泰州、连云港等地做讲座100余场。荣获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校长、省优秀辅导员、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杰出拔尖人才、市“十佳青年教师”、市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互联网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