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英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进步,教育逐渐脱离了传统闭塞式的教育模式,并且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开放的教学形式。首先,开放性教学不再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不再限制于对学生的严格管束,而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的特点,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开放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170-01
开放性教学,顾名思义,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广阔,有趣。那么,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而言,实行开放性教学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实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呢?接下来,我就高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进行有关探讨。
1.尊重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色,杜绝一切死记硬背
数学,是靠思维和数字联系起来的学科。学好数学,需要对数字敏感,有自己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遵从学科特色且正确的引导。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遵从这门学科的特点。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无论是在做题、还是考试中,都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公式,和概念进行解题,并且达到顺手拈来的能力,就需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杜绝一切死记硬背。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公式和概念,我习惯于把数学的相关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印象深刻的概念,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数学公式,我往往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尝试着推算,演练公式,把公式的来源一步步推算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之前知识和公式的进一步理解和复习。那么,学生对于公式就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记忆,并且熟练把握,进而在使用中得心用手。或者,他们即使在运用公式中,不记得公式也可以现场推理,演算出来。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尊重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色,杜绝一切死记硬背,对公式进行推理,演算,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好的理解,從而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
2.杜绝一味地传输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我在对高中数学的观察研究中,作出了相关教学现象的总结。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接收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进行一味地传输式教学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影响,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呈现被动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鞭策和无形中的逼迫下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教师在后面逼着他们前进一步,他们才往前走进一步的现象,而且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都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我提倡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杜绝一味地传输式教学。比如说,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会在课堂上为了教学进度而教学,更多的是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我发现,让学生从一个点出发,教师启发学生对其他点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逐渐的把点连成线,进而再把线连成面,也就是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而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传输,才能学习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启发教学,以及在必要时刻进行简单的点播和指导。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从小到大的思考问题,学会了主动学习。因此,教学中进行杜绝一味地传输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3.对作业的安排布置要合理科学,注重学生的劳逸结合
近年来,学校加紧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把家庭教育也提上了日程,希望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每天完成的作业,都要附带家长签字盖章。这不仅对于家长来说,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因为家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监督孩子,所以,这就极有可能导致家长逼着孩子学习。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每天在学校课堂上的作业量除外,家庭作业在晚上做到十二点都还没有完成的情况。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每天被逼着做作业,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和厌学情绪。当然,学生每天的时间大部分都花费在学习上面,不仅没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情,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所以,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不是做题和考试的机器,而是需要全方面发展。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数学作业的安排布置都讲究科学、合理,不仅是作业量的情况,还有难易程度也要进行适度的分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的劳逸结合。
以上就是我对高中数学开放性教学的研究,总结和进行的有关探讨。我从尊重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色,杜绝一切死记硬背,和杜绝一味地传输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对作业的安排布置要合理科学,注重学生的劳逸结合三个方面展开对开放性教学的说明。希望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士军.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新课标学习(中),2011.(04)
[2] 杨英杰.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现代交际,2010.(11)
[3] 王永.高中数学开放性教学理论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