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了解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则是确保其培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培育方式、方法选择应用等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鲜明的时代性与内在的规律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0062- 02
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当前国际上各种价值观文化的冲击与国内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与激荡也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而了解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则是确保其培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深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一、独特的阶段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识到接受是一个过程,呈现出三个不同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与践行阶段。具体来说,第一阶段,从感知反应到信息接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阶段。“认知”一词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它是一种理智思维过程,与感情、意志、动机等心理活动相对应。在培育过程中,认知是基础和前提。该阶段大学生初步感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在头脑中对其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对该理论知识进行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只是停留在初级的认知阶段。该阶段应通过充分发挥课堂、网络媒体等作用大力讲解宣传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主要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与科学研究。教学素养包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思想端正是必备条件,同时,只有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能将其所学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想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为此,教师要积极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采取课题研究、理论研讨等形式,将其理论知识了然于心。第二阶段,从情感解读到价值筛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阶段。认同是主体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该阶段大学生在原有知识系统以及外界传播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情感解读,价值判断和筛选。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什么是不符合的,还要主动坚持正确的选择并形成牢固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取向。该阶段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其教育理念,同时要善于联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等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出事实与价值判断,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情感认同。第三阶段,从利益整合到价值化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教育阶段。真正落实到行动是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在此阶段,大学生要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践行,以加深其对理论的认知,情感的认同,并外化为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就是要从深刻理解其内涵并付诸行动做起,从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做起,从不断加强自身本领、提高自身能力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应努力从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做起,就是要在学习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上进;在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踏实进取,在自己的岗位中点滴耕耘,无怨无悔;在生活中,乐于奉献,诚实友善,传播正能量,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鲜明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新时期结合新的理论现实提出的理论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深入发展的时代,是多元价值文化并存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注重多种不同价值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理性处理与其他价值关系的结晶。从国家层面的“民主”“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或是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来看,无不融人了某些西方文化的价值元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90后,甚至是00后的当代大学生相比70后、80后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生活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每天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独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热情奔放,充满活力、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敏感脆弱。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与较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存、个性独立与心理素质脆弱并存的鲜明特点。同时,由于当今时代中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及信息时代的两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还不太成熟,且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急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又缺乏明辨良莠思想的能力,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基于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过程中,要在时代背景下,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从自身学习、生活等的实际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外化为实际行动。
三、内在的规律性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盲目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是有其內在规律的。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增强培育的实效性,其中主要包括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与双向互动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指的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内化是培育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于心、真正认同的过程,外化是培育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自己已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所谓内化外化规律就是培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情感认同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内化是基础,外化是归宿。因此,培育者要遵循内化外化规律,一方面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另一方面善于引导外化过程,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际行动。
协调控制规律指的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与控制各种白发影响相互结合起来的规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各种自觉影响和白发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培育者群体的差异以及自身思想水平的不同产生了培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培育环境的纷繁复杂产生了不同培育环境的各种白发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培育者必须创设良好的培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积极引导大众媒体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利用社会各种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扬白发影响的积极因素,坚决消除不利因素,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并努力践行。
双向互动规律指的是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规律。在培育过程中,培育者是主体,大学生是客体,这一过程就是培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培育者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者、组织者和激发者,这就要求培育者要努力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刻刻处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作用,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者、认同者和践行者,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自觉从情感上认同并付诸行动,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付诸行动,坚信不疑,誓死不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双向互动规律,积极发挥培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是确保其培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多为90后甚至是00后,呈现出他们自身鲜明的特点。只有深刻理解与认识这些特点,才能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自己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传播。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1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05 -05(2).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09(1).
[5]佘双好.构筑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学习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 (1).
[6]罗洪铁,张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探讨[J].探索,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