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国流行语的认知解读

2018-05-25 11:27李雯璐王佳音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流行语

李雯璐 王佳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中被网民自发使用的、较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而网络流行语又是流行语的一种分支。本文以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出炉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隐喻、构式等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行语;认知语言学;隐喻;构式

《咬文嚼字》杂志于2017年12月12日公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除了前四个外、其他的均起源于网民的创造或传播,因此带有鲜明的网民特征。

夏中华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被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种分支。赵艳芳在其《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中被网民自发使用的、较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并且往往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流行语并非是一种有着规范语法的语言,人们在对流行语进行认知时,往往仅仅针对语言或社会变革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和解释。却忽略了“人”这一因素。人总是通过现实与认知的相互碰撞与影响,对相对应的社会现状或现象做出有意识地响应,网络用语便是其一。

因为人们的认知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流行语,所以对流行语的研究应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构式等相关理论,以《咬文嚼字》出炉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对流行语进行分析。

一、隐喻理论与构式语法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某一类事体来理解另一类事体。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中”。它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此建立联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构式语法源于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构式的定义是形式与意义的对子,成立的条件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构式自身的组成部分中预测出来,也不能从原有的构式中获得。当构式中的词汇义与构式义发生“语义冲突”或不兼容时,此时潜在性语法环境就会产生一个压制因子,对词汇义产生强制影响,这就是构式中事物压制现象。

二、流行语的认知解读

(一)流行语与隐喻

1.有温度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看作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中,有无数个基础隐喻。基础隐喻就是以直接通过身体经验为基础的概念隐喻。

2017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有温度”一词。旨在为来到上海的游客们、住民们提供舒适安心的上海生活和体验,让人们有一种暖心的体验。人们根据身体经验,当感受到热度或暖意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放轻松、身体舒适、心情较为舒畅的主观感受。以感觉经验为起点概念,主观反应与评价为目标概念。

2.流量

认知学理论认为,在通过转喻、隐喻等形成的概念基础上,再次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解读分析客观世界的过程成为概念隐喻的二次活性化。

从2017年初开始,娱乐圈频频使用“流量”一词来形容那些粉丝多、人气高的明星。“流量”本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或管道等某一横截面的流体的量,或是通过道路的车辆、人员等的数量。人们将一定时间通过某地的量这一概念在头脑中映射到了互联网中,进行第一次概念隐喻,“流量”一词开始有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所耗费的字节数的意义。高人气、影响广的明星显然能让网站的访问流量暴增,人们对于这种现象,再次利用隐喻,将流量比喻为人气超高的明星。

3.油腻、打call

提喻是隐喻的一种,利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来指代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段。提喻所表现的是事物原本义基础上的意义的扩大或缩小,例如由种到类,由类到种的变化。这种认知能力是在人们能够对原型范畴自由伸缩的认知能力上建立的。

“油腻”本指“含油过多”。在2017年的流行语中,这个词开始形容一种中年人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不修边幅,大腹便便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油腻”的一种由具体含义到抽象含义的转换、在原型义范畴上进一步扩大,从“含油过多的”转变为不注重个人形象或油腔滑调、自以为是的人物形象。

“打call”一词源自外语,指观众作为演出者的粉丝,在表演时对偶像进行的一种应援。通常以疯狂喊叫及挥舞荧光棒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和感觉,发现人们常常会利用肢体的摆动及呐喊欢呼等方式表达对某人的支持或赞成。“打call”一词的原型范畴中的动作正好符合了这一特点,进入我国后,人们对“打call”一词的原型范畴进行了扩展,不仅表达对偶像的应援,也用来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支持和赞成。

以上流行语的意义都是人们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主观能动性,对原型意义进行扩展、延伸、甚至颠覆,这些非原型意义也可能逐渐转化为原型意义或衍生出更多意义。

(二)流行语与构式语法

2017年初,朋友圈突然被一张由“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的文字与一张“无奈脸”组合的表情包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效仿“可能XXX假XXX”的结构来表达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各种事情。“可能XXX假XXX”的构式便在此基础上形成。

构式中的“假”所能修饰的范围较之人们认知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形容词可以进入该构式,少数形容词也可以。例如:火锅太辣了,我可能点了一个假微辣;因为进入该构式的形容词在构式的压制下获得了新的指称义。“假”本指不真实的、伪造的,但在构式中则指使用效果不佳、违反常理、不合预期的,这就使得构式得以合理解读:书不是假的,卷子也不是假的,什么都是真的,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满意的效果。

三、结语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促使着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将各种喜闻乐见的社会情景、社会现象进行语言的压缩、映射与改造,形成新的流行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知是人类拥有的最为基础的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喻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流行语。这类语言变异顺应语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以认知学的角度,利用隐喻、构式等理论为基础,分析2017年中国十大流行语,深入理解流行语的创造规律和演变过程,而且推演未来流行语的演变轨迹与语言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谷口一美.認知言語学[M].ひつじ書房,2011,(3):17-21.

[2]西村義樹、野矢茂樹.言語学の教室[M].中公新書,2013(3):63-93.

[3]籾山洋介.日本語研究のための認知言語学[M].研究社,2014(1):72-85.

[4]丁伦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J].安徽文学,2011(5):269-270.

[5]李卫卫.从构式中的压制观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J].语文学刊,2015(8):22-23.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2007(2):89-95.

[7]曾妮.“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的认知解读[J].读与写杂志,2017(14):56-57.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构式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