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山》对于童话故事的戏仿与颠覆

2018-05-25 16:40张石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戏仿童话故事

张石

【摘 要】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玻璃山》,结构奇特,叙事散乱,对于童话故事中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戏仿和颠覆,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和美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给人以强烈的警醒。

【关键词】巴塞尔姆;玻璃山;童话故事;戏仿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80-02

一、引言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擅长将完整的、线性的故事分割开来,使用拼贴、戏仿、反讽等手法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写作手法。《玻璃山》(The glass mountain)作为巴塞尔姆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体现了其后现代主义写作特点。全篇小说由一百个句子组成,加之以数字编号,结构破碎,打破了传统小说故事的一致性。

戏仿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出现,文学史上也不乏成功的戏仿作品,例如《堂·吉诃德》。戏仿手法本身隐含着对传统经典的改编,充满着挑战经典的意味,这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

《玻璃山》作为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代表作,正是采用了如此的写作手法,对波兰同名童话故事进行戏仿,并对原文本的童话产生了重塑、颠覆的效果。

二、对于人物的戏仿与颠覆

戏仿作品与原型作品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小说来说,人物形象则是重要的一方面因素。《玻璃山》中众人物几乎都可以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原型,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都与童话故事中形象大为不同,巴塞尔姆用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于人物进行了戏仿与颠覆。

(一)主角。童话中,主角是一个“欢快”的“年轻人”,“勇敢地来到陡峭的山边开始攀爬”。他先砍下山猫的爪子“绑在自己的手脚上”作为工具,在筋疲力尽之时,他还能任由鹰爪刺入身体,忍痛借此登上山顶。童话中的主角具有非常典型的传统主角特征,勇敢乐观而又不乏机智,形象十分积极正面。

在《玻璃山》中,开篇就表明主角“正试图爬上那座玻璃山”,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联想童话,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有所准备。然而,很快读者将发现,这位主角与童话中大为不同。他脚上装备了先进的爬铁,然而手上却拿“管道工的朋友”:橡皮吸碗。这与童话英雄格格不入的工具显得十分荒诞。巴塞尔姆还多次反复写到主角是如何使用橡皮吸碗攀爬的,他先“拔起右手拿的吸碗”,向上“伸展一点点”,再“一寸寸”地移动脚的位置,而上升的距离还不到一个胳膊的高度。这样的描写分别在20、42、52、68、77句中反复出现,让人感到主角的滑稽和重复的无聊人生。当主角回忆到达城堡的“通常方法”时,想到老鹰将爪子刺入身体,开始害怕,后悔没有带上“邦迪创口贴”。而主角决定不返回去拿邦迪创口贴的原因仅仅是害怕忍受围观者的嘲弄奚落。童话中主角到达山顶见到公主,达到幸福结局。《玻璃山》主角在山顶见到了期望的“象征”,却在触碰之后变成了公主。主角随即把公主头朝下扔下了山,一直以来的努力付之东流。

巴塞尔姆刻意回避了主角的身份信息,将其塑造为一个模糊的形象,使用第一人称的“我”正是为了让读者代入自身,使之适应更多的人。随着主角的所见所闻和攀爬的进展,读者体会到其攀爬的无意义,山顶象征化为俗套的公主代表了人们追逐目标的空虚,而在这追逐目标的奋斗过程与之一起变得无意义。

(二)骑士。两个故事中都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骑士,童话中的骑士“身穿金色盔甲”骑着骏马向危险的山进发,伴随他的是马蹄划过玻璃山面产生的火花。虽然他最终失败,童话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英勇壮烈的人物形象。巴塞尔姆笔下的骑士则是身着“淡粉色盔甲”,掉落时他的盔甲摩擦玻璃山面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在滑落过程中路过主角身边时,他说了“死亡”一词。

而在粉色盔甲骑士出现之前的第62句:“要爬山失败,最好的办法是当一位身披全副甲胄的骑士——他的马蹄在山坡上击出火星”。两相照应,更显出对于童话骑士的戏仿,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骑士不再是高大的正面形象,却更像是被嘲弄讽刺的对象。由此,读者心中原本固有的“骑士”形象被彻底颠覆,也就代表着现代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的破灭。

(三)公主。公主作为童话中的最终目标,集中了人类所有的美好期望,她拥有“最美的容貌”和“与美貌同等多的财富”,“她的目光总能给予人们无尽的勇气”。然而在《玻璃山》中,山顶城堡中变成了“美丽的中了魔法的象征”,在主角最终触碰到“象征”后,“只不过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只不过”一词充分体现了主角的失望之情,言下之意,童话中美好的公主在主角眼中不过凡物,以至于主角把公主扔下了山。在世间流传的吸引人们不断奋斗的梦想最终却被发现仍是俗世的事物,人们的精神追求破灭,把公主扔下山正是这种梦想破灭的集中体现和不知所求的迷茫。

三、对于情节的戏仿与颠覆

相较于传统的童话故事,《玻璃山》的情节十分古怪,并非经典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拼贴的手法将一些零落的碎片凑在一起杂糅组合成了100个句子。甚至在这短短100个句子中,还包含了重复性句子、虚构的引用、词典定义。而这100个由数字编号的句子之间也不具有极强的逻辑顺序,而是散乱地组合在一起,如此支离破碎(下接第182页)的情节也颠覆了读者心目中的童话故事。《玻璃山》的情节故事发生在美国现代都市,主角“我”在所谓“相识”的奚落嘲讽声中独自用“橡皮吸碗”攀爬玻璃山,中途询问自己爬山的意义,而最后到达山顶发现象征变成了公主,于是将她头朝下扔下山。可以说,这个故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头、结尾或是连贯的情节,相比童话故事完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似乎十分破碎,体现出对于人生意义、现代社会的思考。

四、对于环境的戏仿与颠覆

(一)自然环境。童话故事中的玻璃山自然环境所涉甚少,只能推测它的周围有森林围绕,也可进一步推测自然环境比较优美。《玻璃山》中的玻璃山则坐落在都市大道上,但此处自然环境并非都市的整洁干净,而是“人行道上满是五彩缤纷的狗屎”,“一排榆树被腰斩”。这样的自然环境简直是童话中自然环境的反向极端,不可谓不颠覆。故事甚至详细写出“五彩缤纷的狗屎”具有哪些颜色,仿佛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高雅之物,何谓高雅被彻底颠覆。着重渲染的污秽颠覆了人们的正常认知,不知道真正的美为何物,象征着人们太过追求现实利益,忘记了生活的美和意义。

(二)社会环境。《玻璃山》的社会环境则显得更加混乱。首先是在山脚围观的人群,面对攀登危险玻璃山的勇者,不是给予称赞和鼓励,却极尽嘲讽之能事,对于主角“我”无端谩骂,语言攻击,甚至互相商量等主角跌落后如何分其财产。对于已经跌落的骑士们,他们也是毫不手软,搜刮尸体上一切财物,甚至“撬下那些还没死透的骑士的金牙”,十分残忍。更远处的“街头有几百个小伙子躲在门洞子里和停着的汽车后乱放枪”,有人用电锯砍倒一排树木。可以说,社会环境十分恶劣,秩序崩壞,人们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为此各种卑劣的手段都能用得出来。而这正是巴塞尔姆对于当代美国社会的观察和总结,通过颠覆童话故事中正常社会环境,并用一种夸张、极端的手法描写出来,带给读者以震撼和警醒。

五、结语

《玻璃山》通过对于童话故事中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戏仿和颠覆,在破碎散乱的结构之下隐含了作者对于当代人类和美国社会的看法,运用反传统、反经典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虚幻世界,揭示了人类的极端逐利和当代社会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引发人们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Barthelme D.The glass mountain[M].Penguin UK,2014.

[2]唐纳德·巴塞尔姆.玻璃山[J].吴劳译.外国文艺,1991(2):45-51.

[3]刘桂茹.“戏仿”:术语辨析及其文学现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5):115-119.

[4]梁晓冬.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唐·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对童话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1-96.

[5]秦君玮.碎片的世界——析《玻璃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7-69.

猜你喜欢
戏仿童话故事
素描喜剧: 预期违背、 共鸣制造与戏仿表达
让童话浸润童心
小学语文童话故事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