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娇
【摘 要】河南地区的剧种之中,以宛梆最具有代表性。宛梆是从明末清初时期,由陕西东路传入南阳的,并且与当地的剧种结合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但是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宛梆这一剧种正处于濒危之中。本文将以宛梆为例,具体探讨濒危剧种的发展历程、自身特色以及面临的危机与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河南地区濒危物种的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宛梆;濒危剧种;生存;发展
中圖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15-02
宛梆形成的地方在河南省的南阳市,是属于当地特色剧种的一种。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西调”、“老梆子”、“靠山吼”等。在解放后又被改称为“南阳梆子”,后来因为南阳简称为“宛”的缘故,又被改为“宛梆”。
从历史渊源来讲,第一个说法是宛梆来源于陕西的东路秦腔,这又分为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末清初,由两个唱东路秦腔的师兄弟在南阳创立,另一说是明末时期,由李自成的义军把军戏与当地的唱腔结合,形成的南阳梆子;第二个说法是宛梆属于本地土生土长的一种唱腔;第三个说法是宛梆由北曲弦索变化而成;第四种说法是宛梆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但是目前,一般都是认为宛梆是由通州梆子演变而来。
一、宛梆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与发展:一般人们普遍认为,宛梆诞生在明朝末年,是陕西东路的秦腔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发展,最终在南阳形成的一种新剧种,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昆区、戈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二)发展鼎盛时期:随着不断的发展,宛梆的班社在南阳各个县城都有分布,比如南召县、唐河县、方城县等,数量总计多达数十处,其演出范围几乎囊括了南阳周边的周口、项城、商洛、兰田等地区,在当时影响力十分巨大。
(三)衰落时期:在民国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因为连年战乱的原因,戏班子几乎全部解散,又加上当时新剧种的冲击,宛梆的发展面临绝境。
(四)复苏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党和国家的努力,将当时流失的艺人寻找回来,并且师岗民团的团长聂国政提供了宛梆班社,以此为基础,宛梆逐渐复苏。改革开放之后,宛梆剧团获得了多项殊荣。在1999年,宛梆剧团参加河南省戏曲表演,其参演的作品《三院禁约碑》获得五个奖项,再次轰动。
二、宛梆的审美特征
宛梆之所以能在南阳生根发芽,并且逐渐壮大,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审美。在南阳的发展过程中,宛梆逐渐融入了南阳当地的文化血脉,并进一步发展。早在秦汉时期,南阳就有舞乐百戏,在隋唐时期更是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丰富的戏剧活动。在宋元时期,更是盛行说唱艺术。在南阳的传统文化之中,每当有庙会、丧葬、嫁娶、求神或者其他的大型活动时,都会有相应的吹拉弹唱等艺术形式出现,这样的民风为宛梆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也为宛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宛梆的独特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创新的美学追求:在宛梆的戏剧当中,主要表现的是群雄争霸、宫廷大戏以及抗击倭寇的爱国戏剧,还有绿林戏、清官戏等。多以帝王将相、绿林好汉等为主人公,表现除暴安良、惩奸除恶的严肃话题,戏剧的艺术效果多震撼人心,很少有比较柔和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塑造悲凉、豪放的氛围影响观众,在宛梆的这种激昂慷慨氛围影响之下,显示出了楚荆文化独特的魅力。
(二)宛梆的意识形态:在宛梆的表现形式中,注意留白,使得表演者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再创造。在乐器演奏方面,可以随时配合演员的表演进行演奏,使得演员的即时表演成为可能。在情感表达上,宛梆剧种多以激昂慷慨为基础,但是又有缓和,宛梆的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同赏。
(三)表演形式自成一派:宛梆的主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乐器声音明亮高朗,如林中翠鸟鸣叫,给人以酣畅淋漓、高亢流畅之感。宛梆的所有旦角都能够扎靠,而且生、旦、净、丑各个角色之间互不相串。宛梆的唱腔属于板腔的体系,用本腔唱词,用假腔续接,假腔用来抒发激昂的情感。至于宛梆的板式,则可以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方式。
三、宛梆的发展危机
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上千年的戏曲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精粹的戏剧剧种都是由河南产生的,河南地区也因此成为戏曲大省。除了一些传统的剧种之外,在河南省各地都有自己的独特剧种。但是目前除了豫剧之外,各个剧种均出现了发展的困境。
比如南阳的三大剧种中,二簧戏由于内外的冲击,已经逐渐消失。铜锣戏、越调等也基本上停止演出,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宛梆这一剧种也没能幸免。现在只在内乡,还保留着一个专业的剧团,除此之外,演出活动基本上已经停止。宛梆以及其它剧种的生存危机,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现在各种娱乐活动的兴起,比如电视剧、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人们的审美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之前剧种的表现形式已经不太适合当下的潮流。其次,是由于以宛梆为代表的剧种,之前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省,因此自我保护能力远没有京剧等剧种的能力强,更加容易受到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走向衰落。另外,还有自身的原因,宛梆等剧种没有进行及时的改良创新,加剧了自身衰落的过程。
四、宛梆的启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宛梆以及河南地区的其它地方剧种,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当时的宛梆剧团的演出等所需费用,是由政府包办,这一方面解决了宛梆剧团中的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演出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所以这一时期,宛梆又迎来了一轮发展高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包办,使得宛梆剧团的工作人员对于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认知。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宛梆等剧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没有办法及时应对,作出相应的改变,大大加剧了自身衰落的过程。
鉴于宛梆等稀有剧种对于市场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现在政府对于宛梆等稀有剧种采取的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互结合的方法。在宛梆剧团中,有60%左右的经费由政府提供,而剩下的费用则是剧团通过表演等方式自己解决。这样既能保证政府把控剧团的整体走向,保证剧团的生存能力,剧团自身又能够有动力发展自身艺术创造形式,形成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还有相当的自主能力。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既能够让剧团自身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够引导剧团进行艺术创造,保证剧团的艺术形式多样化。这种对于宛梆剧团的全新管理方式,对于河南地区的剧种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稀有剧种的剧团应当从自身出发,依靠政府的扶持,大力进行改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创造出更适应如今观众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能坐吃山空,完全不思进取。而政府也要对稀有剧种的剧团做好引导工作,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事事都管。
五、结语
河南地区稀有剧种的发展与保护,既需要政府的保护,也需要剧团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稀有剧种才不至于消亡,才会得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于萍.河南地方戏旅游资源的保护、继承与发展[J].中国地名,2007,(01):70-71.
[2]周秀梅.非物质文化背景下的濒危剧种的研究与保护[J].戏剧文学,2015,(06):126-132.
[3]李彩红.濒危剧种的明天会怎样[J].四川戏剧,2009,(05):56-58.
[4]王晓静.濮阳地方稀有剧种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0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