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琼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發展需求。新课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究。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法,将课程的重点知识板书上,然后让学生以记笔记的方式学习,这种方式有着一定的优点,但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缺点。优点是便于学生对知识难点以及重点的学习,便于后期自行翻阅笔记进行复习;缺点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想法,并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而是需要学生理解知识,进而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多设计一些有着多种解题方法的问题,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长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的方法
1.想方设法,加强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回归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生活中搜集一些轴对称物体,如结婚时用的“囍”字、翩翩起舞的蝴蝶等。这些物体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实物演示,也可以是图片显示,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进行探讨,探讨这些物体究竟有什么共同点,再将它们放到一起来讨论。那么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就会慢慢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教师再顺势讲述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通过竞赛的方式写下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轴对称图形,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多、最为准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散自己的思维,纷纷写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茶具、汽车、门、建筑物等,这样一来,课堂的教学气氛就会更加热烈,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空前高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画出一些大家没有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如此,才能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又如,在《图形的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呈现展示“大风车”与窗户的运动轨迹,让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运动轨迹进行探讨。那么,在进行思考与讨论之后,学生们发现大风车转动是旋转运动,而窗户的推拉则是平移运动。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说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学生就发现在游乐园玩的摩天轮是做旋转运动,还有一些酒店的大门也是做旋转运动,电梯则是进行平移运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重大。
2.解放手脚,创设具体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6~12岁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开展往往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发现数学的规律。
例如,在“比例尺”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先出示了几幅比例不同的校园规划图,然后让学生对这几幅图进行观察。学生就会发现虽然自己生活的校园面积这么大,但是能通过这几幅大小不一的规划图来表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每一幅图中都有比例尺,那么接下来笔者就顺势引入了比例尺的概念。当学生对比例尺的概念有所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相互合作,绘制一幅教室平面图。经过各小组的相互合作,各种色彩分明、大小各异的教室平面图被绘制出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注重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述,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会加强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进而使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去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人民币的兑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操作平台,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这样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负责各种货币的兑换,其他学生则扮演游客,将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币种。那么这些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的学生就会了解最新的人民币与其他币种的汇率,然后了解货币兑换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例如,“当前1美元可以兑换6.31元的人民币,某游客有5000美元,那么请问他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当学生所扮演的银行工作人员算出结果后,扮演游客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才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教师再将题目进行变化,“某游客拿了2000元人民币,那么请问他可以兑换多少美元?”通过这种相互之间的换算,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的透彻。接下来教师再将题目进行变换,现在你有一万元人民币,请问你如何安排这些钱出国旅游?有的学生说喜欢英国,想将其换成英镑,然后去泰晤士河或者去伦敦旅游;还有的学生说一万元在英国用不了多久,还不如将钱换成泰铢,去泰国玩玩,而且那里的中国人比较多,也不用太担心语言问题,最重要的是非常便宜。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洞大开,纷纷用着一万元规划着自己的旅游计划,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结语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为其今后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俊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2):56-60.
[3]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4-8,12.
[4]高 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1(2):78-79.
[5]张佳燧,左 鹏.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