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作品中鲁迅所传播的思想与精神正是当代知识分子所缺失的。时过境迁,鲁迅的价值仍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关键词:狂人日记 形象 鲁迅 当代价值
《狂人日记》是鲁迅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其最早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为我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著作,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意义,揭开了我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崭新一页。鲁迅在《狂人日记》各种写作手法与技巧,塑造了“狂人形象”。
一.《狂人日记》的形象及其意蕴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叛逆形象的典型,其叛逆形象具有较高的美学与思想价值。鲁迅之所以创作《狂人日记》,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该作品是鲁迅的呕心沥血之作,凝聚了鲁迅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1]。那个时期正值新思想萌芽时期,一切腐朽的封建思想正在朝着新思想转变。在这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我国几千年的旧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扎根了,而新思想才刚刚萌芽,新旧思想的力量悬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间铁屋子,是决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在这里要想摧残陈腐的社会,需要巨大勇气以及权力抗争的决心。《狂人日记》应时代的需要而生,为新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狂人日记》中有一段描写,“狂人”深夜起床读书,看到书中尽写的是“吃人”,从侧面讽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思想,也展现了鲁迅要表达的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原则。在《狂人日记》中,这可以从思想内容的平行类比与思维模式的揭露、批判两个不同层面来具体深入地加以考察。
《狂人日记》中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为什么下层劳动人民是遭受封建礼教迫害者而反过来要维护封建礼教?我们现在都认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是觉醒的,是反抗万恶的旧社会的。黑暗的社会如一个大染缸,它把每个人都变得麻木不仁,包括被残害的劳动人民,把毒素浸染到他们的心灵,形成黑暗势力,进而又摧残觉醒的勇士,但是“狂人”依然带着冷静的态度去剖析,去思考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而发现真理性的事件。
狂人不仅发现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吃人,而且也发现自己的兄弟也吃人,虽然他十分震惊,但不隐讳这个事实,最后依然说出。我们试想狂人经过了怎么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许他宁愿相信这不是事实,但是他崇尚理性精神,不“瞒”和“骗”,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谎言流行、虚伪的社会是何等可贵[2]。
“狂人”发现了真理还觉得不够,他要将真理的火种传播到人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他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都阻挡不了滚滚的历史车轮,可是在当时历史现状,他的声音是多么弱小,处于孤立无援境地,但他决心动手,从身边的至亲兄弟开始,我们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他依然动手去做,并且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在我们现在充滿享乐的社会里,谁还愿意去做那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更何况是充满凶险的环境,这是何等的不易!但狂人依然带着科学思维,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去干常人看来是傻子干的事情。狂人最后分析得出这些病入膏肓的人是难以拯救,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
鲁迅在毕生文学创造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形象,“狂人”只是鲁迅所塑造典型形象中的一个。我们在审视鲁迅所塑造的形象时,必须具备前瞻性,站在特定历史时期阶段,横向与纵向看待鲁迅塑造的形象。“狂人”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但对于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深入剖析狂人的精神特质。我们现在所出的时代,是一个推崇个性与多元化的时代,我国传统思想与新思想碰撞与交融,如何在怎样解决目前的文化与思想矛盾,我们就要象狂人那样敢于对陈腐的旧的文化、僵化的思维进行彻底的叛逆,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但这种以理性思维为底蕴,即科学的理性。这样我们在新旧文化交替中就不会困惑迷茫,在分崩离析中傲然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二.鲁迅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探究鲁迅的精神以及通过鲁迅精神透视鲁迅的当代价值,不仅仅是鲁迅著作的研究范畴,而且是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的研究。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价值是唤醒了中国人麻木与消沉的精神意志,与黑暗统治势力顽抗的斗争。我国20世纪初期,正是封建思想向着文明思想过度与转化的关键时期,将人们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的解放,形成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以科学、理性的思想认识客观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让我们民族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从哲学的角度讲,人天生具有三种品性,奴性、悟性、理性[4]。首先奴性是指人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奴性思想,而这种奴性思想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作为奴隶者而具有的,“奴在身者”而是“奴在心者”,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奴性。这种奴性要么受制于外部权势的压迫,要么受制于自身的心理,被自身意识形态所服役,精神依赖性较为严重,思想受到限制,处在一种茫然的本能状态。其次悟性,人慢慢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具有了感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奴性,开始与这种精神上的奴役展开搏斗,争取自身精神上的解脱,但这种觉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达到自我完全觉醒的状态,没有对自身奴性的系统认识。最后理性,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思想形态,对自我的主观精神世界、外部客观世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达到思想自控的境界,不再受制于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影响,可以理性看待事物。人的思想进化要经过这三种阶级递进的过程,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群体思想进化要经过这三个阶段。也正因为狂人的理性思维,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看出了中国文化表面的“伪善”,实质上是“吃人”,这是多么深刻犀利的评判,也需要何等的勇气,这都是“狂人”理性思考的结晶。而鲁迅时期,大众群体还处在奴性的阶段,而鲁迅已经跨越前两个阶段抵达理性的阶段,鲁迅以理性认识这个社会,发现这个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通过犀利的批判性,唤醒民族人民的意识,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的当代价值具有普遍性,并不是针对某个个人或者组织团体,是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建设所需要的,也是其他国家精神建设需要的。鲁迅对社会产生的这种价值,是从中国人乃至所有人类的灵魂之根本出发,追根溯源,通过时时求证而来的,因此每一位鲁迅的读者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必然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激发出人们深层次的思想觉悟。而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的战斗者,目的是唤醒沉睡群体的反抗意識,因此一些人对鲁迅既敬畏有痛恨,而一些人将鲁迅奉为圭臬。
鲁迅用比拟的手法,塑造了“狂人”的形象,作为一种抽象的象征符号,已经打破了时间的束缚,不仅对鲁迅时期的时代产生作用,而且对当代产生着影响。鲁迅笔下的“狂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具有群体象征性,代表着那个时期群体的共同特征,反应了一种社会文化和一种社会现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什么会变成狂人,就是群体无意识的思想对抗有意识的个体产生的最终结局。而鲁迅作为那个时期的精神领袖,正是他作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着,他所对抗的也不是无意识的群体,而是形而上学有意识的群体的联合[5]。在独自对抗势力团体的战斗中,鲁迅通过对时代与自我的反思,彰显出个人的精神,对当代起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他以一种自我救赎的意识,深刻发现了这个时代原来是一个吃人的时代,不幸的是自己身处这个社会之中,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同样也做着吃人的事情,鲁迅以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由外向内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己,让批判的更加犀利。
我们处在物质文明的时代,经济空前的发达,但我们的精神却愈加空虚。毋庸置疑,当代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世俗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知识分子承载着名族兴亡的伟大使命,而知识分子集体对信仰的缺失,对名族振兴与社会发展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区别在于,其能抛开功利性,将民族大义、真理、正义摆在首位,敢于与社会的不公平、权势去抗争,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的利益,弃民族利益而不顾。知识分子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引领者时代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而不是为个人利益而罔顾群体利益的利己者,也不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谄媚者。当代知识分子不再是肩负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而成为了权欲、物欲的鼓吹者,成为信仰意识形态的压迫者。鲁迅深入地刻画了“狂人”这个具有强烈的原罪精神人物形象,彰显出鲁迅不屈服权势与世俗的独立意识,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学习的。而这里强调的这种鲁迅精神,并不是以鲁迅为标准,鲁迅也不是这种精神的衡量尺度。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我们之所以要向鲁迅学习,就是鲁迅以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担当起民族思想的战斗英雄,从昏暗中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余新明.陌生的眼睛,崭新的形式——《狂人日记》中狂人视角的叙事意义[J].兰州学刊,2007(11):192-195.
[2]张钰.建构·解构·重构——《狂人日记》在当代的传播接受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7(3):88-93.
[3]陈志华.不可靠叙述与阅读伦理——鲁迅《狂人日记》文本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32-36.
[4]于晓凌.癫狂的隐喻——解析鲁迅《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94-96.
[5]张钰.此“反封建”非彼“反封建”——《狂人日记》被误解的价值[J].文艺争鸣,2017(9):159-165.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