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的由来探究

2018-05-24 08:46黄丽兰
成才之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验证推理观察

黄丽兰

摘 要:圆是最简单又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常数π即圆周率,将圆的周长、面积和半径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有关问题的关键。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实验认识π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π;由来;观察;推理;验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0-0073-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圆的周长”。

【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二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截取课本“你知道吗”有关π的产生与发展这个微知识,为学生介绍数学史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给学生介绍π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了解π的魅力,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动手实践重走π的产生之路,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

【教学目标】1)借助数学史料了解π的由来。2)在观察、推理、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展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直尺、三角板、绳子。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出史料

(1)设疑导入,激发好奇心理。师:π是什么呢?(出示π和问号)生: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3.1415926……师:π到底是什么呢?π是怎么产生的呢?别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的研究。

(2)再现史料,揭示π的由来。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周髀算经》中就说到“周一径三”,意思就是圆的周长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后来在一千六百多年前, 有一个数学家叫刘徽,看到这个图形(出示圆内接六边形)受到了启发,他割啊割,从正六边形到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边数逐次加倍,内接正多边形就越来越接近圆,于是有了: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是著名的割圆术,刘徽通过割圆术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约是 3.14。数学家们割了整整六百多年,后来到了公元前460年左右,又有一位非常厉害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精确地计算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在 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倍数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个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早了 一千多年。可是到这里人们并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后人经过不断研究,证明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把π近似成3.14。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圆周率已经计算到小数点后2000 亿位了。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 而乐此不疲呢?师:对,不仅是圆周率的魅力,更是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同学们,你们想一起来感受圆周率的魅力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经历π的产生吧。

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初步感知,寻找关系。师:刚刚有同学说到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就是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真的有关系吗?出示三个圆。师:请看(学生静静地观赏),我把直径延长,再延长,圆的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变化过程吗?生: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越长。看来直径和周长关系密切。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师:我们知道正方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你觉得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倍数关系吗?可能是几倍呢?生:2倍、3倍、4倍。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数学讲究有理有据,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多少倍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动画(教师演示动画)。

(2)数形结合,体验推理。师:大家观察,我把直径向上、向下、向右、向左移,能形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直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与圆的周长呢?(通过线段平移)生:正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生:圆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短一些,比2条直径长。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师:那是不是3倍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请看:等边三角形經过旋转得到正六边形。师: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生:六边形的周长是半径的6倍。生: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师:想想这个圆的周长和六边形的周长有怎样的关系?生:圆的周长比六边形大。生: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比它直径的3倍还多一些。师:说得真好。(出示圆外接正方形)师: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圆的周长应该大于它的直径的3倍小于直径的4倍。师:那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动手实验。

(3)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教师让学生量一量准备好的3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完成下表(表略)。(出示实验表格)1)实验。师:老师也测量了3个大小不同的圆,请看在这3个圆中,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如果再换成其他的圆来测量,同学们还会发现,每一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问题来了,不是说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吗?可测量出来的结果各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师:首先因为我们的测量存在误差,还有测量的次数太少,如果我们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一样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测量和计算,我们也能获得较固定的数。2)小结。师:现在的我们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3倍多一些统一用字母π表示。也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为π。

三、总结提升,思考深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π并不陌生了,但是π还有很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继续去发现。

【设计思路】

(1)设疑导入,激发好奇心理。本课从一个问题开始,“π是什么”为π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对π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一些比较神秘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想把它弄清楚,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教师正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反应,设置疑问以激起学生对π深入了解的欲望。

(2)史料介绍,突显文化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本课充分利用数学史料,以数学史料为线索,揭示π的发展过程。波利亚(George Polya)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渗透相关的数学史,更是基于数学史的材料,再现圆周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感受古人对数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猜想验证,发展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曹培英教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实验,学生经历了π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进行类比推理,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感受圆周率的产生。这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张功耀.π的历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6).

[2]刘新求,张垚.如何开发π的教育功能[J].数学通报,2006(02).

[3]江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数学家刘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

[4]张维忠.数学文化史中的“π”[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猜你喜欢
验证推理观察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汽车外后视镜抖动问题模型的试验验证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