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祉微
【摘 要】陆机是西晋文坛的重要作家,在2016年,有关陆机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从总体上看,研究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新问题发现多且成绩显著。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年公开发表有关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本文将从三個方面来论述这一年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陆机;《文赋》;拟古之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171-02
一、入洛时间与动机
有关陆机的生平研究,现在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陆机生于东吴一个显赫的家族,然而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吴入洛的经历也给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小影响。后世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洛动机、时间以及仕宦经历上。后世之所以重视陆机入洛的时间和动机,是因为他在亡国后入洛,不仅是其个人人生的转折点,更对孙吴归晋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
关于陆机入洛的动机,钟思远在《陆机入洛动机及时间重考》(《商洛学院学报》2016.10)中给出两种观点,分别是“应辟说”和“应诏说”。而他认为“应辟说”更为可信,理由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诸多证据佐证这一观点。如《文选》中:“吴平,太傅杨骏辟为祭酒,转太子洗马。”《诣吴王表》中:“朝廷欲抽引远人,绥慰遐外,故太傅所辟,殿下东到淮南,发诏以臣为郎中令。”多方证据相互印证,可信度较高。
“应诏说”的证据链相比之下十分脆弱,仅仅从陆氏兄弟入洛拜访张华一事推断其二人“应诏”,而事实有可能是在二人入洛之前张华就已经“素重其名”“荐之诸公”了。且这种推断孤证难立,可信度较低。
总之,陆机是被征辟而入洛这一观点基本可以确定了。回顾前代研究者们所争议的入洛动机是受王命逼迫还是被征辟的问题,现在的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个唯一且肯定的答案。①
陆机入洛的时间也一直争议不断,时至今日也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根据不同的参考文献推论,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二是太熙元年(公元290年)。钟思远在他的文章中列出多种论据,最后发现两种说法各有理据,也各有缺点。于是他综合现有文献,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推断。他认为,陆机是于太康十年末受到征辟,思虑再三,于乡里守岁,年过方始启程入洛。由此,陆机、陆云二人于太熙元年初春出发,暮春或初夏抵达洛阳。此时西晋已改元,杨骏官升太傅,恰与文献中“为太傅杨骏”吻合。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许多的疑点,比如作者所赞同的刘运好的推测,即关于《晋书》中“十一年”之数很可能是臧荣绪自行推定的,它的可信度仍有待考证。但他们从研究《赴洛》中第一首“谷风拂修薄”一句而得出陆机是于春天赴洛这一观点是极为可信的。②
二、作品研究
有关陆机作品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诗和赋两个部分,针对这两个部分,研究者分别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述,包括作品的理论联系、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
在诗歌部分,项挺挺在他的硕士论文《新声妙句——陆机诗歌创作的新面貌》中提到陆机诗歌的主要风格正如前人所总结的一样,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繁”,当然这也是繁缛绮靡的太康文学的主要特点。
陆机的诗歌首先是词藻之“繁”。这一观点在岳磊的《陆机繁缛诗风的表现与形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中也有所体现。概括来说,陆机繁缛的语言风格大体表现在意象运用密集、词藻华丽注重雕琢上。在意象方面,王旭、文晓华合作的文章《陆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研究》(《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2)中针对陆机诗歌中的日、月、风、云、鸟等典型意象展开了论述。通过研究发现,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尤其是对时间的流逝和个体的孤独极为敏感。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生活的巨大落差使陆机的心境发生改变,他热衷功名,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也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文情之“繁”。过去的观点认为,诗人写诗必是言之有物。而现在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西晋时期的创作就是为作诗而作诗,只要能写、会写,写己之情或根据他人作品想象其情都是可以的。在这些情感中,当属拟作之情最为丰富。针对拟古之作的研究有了新的观点。木斋、李松石在《陆机对古诗的模拟及对古诗与曹植关系的揭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中先是亮出观点,即古诗十九首皆是恋爱诗,且与曹植甄后二人的感情有关。陆机对古诗的模拟,实质上并不是为拟古而拟古的无病呻吟之作,而是描述曹植甄后的爱情故事。研究者在此篇论文中将古诗十九首假设为曹植甄后所作,且将陆机的拟古之作解读为歌咏曹、甄二人的爱情。笔者认为,这种假设不具有说服力。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论,所以在假定作者是曹植甄后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任何研究都是不成立的。基于目前现有的资料,其论点只能算是一种假说。而且文中所列出的证据略显牵强。陆机的拟古之作中的主人公范围应该是大于原古诗的。例如原古诗十九首中反映思妇思念之情的闺怨诗《拟明月何皎皎》,在陆机的拟诗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诗中前四句写的是思妇念远,后四句则写的是游子思归。诗的主人公不仅仅局限于思妇,也可以是游子,或陆机本人。因此,如果说陆机的拟古之作有曹植的影子,这种说法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将古诗十九首假定为曹植所做,而陆机的拟古之作只是单纯歌咏曹、甄二人的爱情,这种说法则有待商榷。
关于拟古之作,郭红在《陆机拟古诗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8)中认为,陆机的诗在表现手法上大都承袭了《诗经》,如大量运用叠词、化用语句、使用比兴等手法。《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赋、比、兴的手法直到今天也在为我们所用,所以陆机承袭了《诗经》的手法也是对经典的一种认同与尊重。
2016年,在陆机赋方面的研究,也同往常一样,主要将着眼点落于《文赋》上。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年有11篇论文以《文赋》研究为主。除此之外,另有一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以陆机的《豪士赋序》为主。
关于《文赋》中的观点研究,大多集中在“言”与“意”的关系上面。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言意之辩”成为当时文坛的主流。陆机也在《文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即“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强调创作的核心是“意”,刘跃进在《述先士之盛藻,论作文之利害——读陆机〈文赋〉》(《文史知识》2016.10第82-91页)中认为,“‘意含义丰富,有情感、学识,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言的作用就是将作者之‘意表达出来。”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对《文赋》中所展现的美学标准进行了归纳与阐释,其中对“悲”的解释很新颖。他提出,“悲,是对情感的要求,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略带恐惧的快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让我们沉浸在幸福活着的一种优越感中,满足读者的正义感和对秩序的愤怒,也展现作者的良心。”这种解释比起文学层面的艺术感受,更像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作者的用意和读者的心理。像这样的跨学科地分析问题的角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言意之辩”的问题上,赵崇璧的《从焦虑到狂欢:陆机〈文赋〉的重复意识及其历史意义》(《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给出了更为理论化的解释。他认为,文学模拟分为对象性模拟与技术性模拟。陆机意在寻求技术性模拟,但未能有效区分对象性模拟与技术性模拟,从而迷失在对象性模拟之中,带来了重复的狂欢。论者在文中结合了许多西方学者关于诗学的理论,从源流上对“言”与“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整理,对《文赋》的重复意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揭露,很有学习价值。
在对《文赋》的研究中,有一篇文章值得重视,那就是黄紫的《陆机<文赋>以赋名篇原因考》(《文化学刊》2016.09第206-214页)。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赋”入手,论述賦这种文体的源流,以及陆机选择这种文体的原因。另一方面从“文”着眼,论述陆机所赋非文,而是赋作文。文章以赋名原因为切入点,结合了时代背景与作者心理,从理论上分析隐藏在《文赋》表面之下的写作目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陆机作为一个文人的自觉和担当,看到他尊重正统并试图突破正统的决心。这对我们研究《文赋》的理论与思想有很大帮助。
杨明在《陆机〈豪士赋序〉赏析》(《名作赏析》2016.04)中联系陆机的人生经历,从语言、内容、手法等多方面对《豪士赋序》进行赏析,使读者对陆机的这篇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陆机不仅在诗赋上贡献突出,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平复帖》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人书作的真迹绝品。杨莹在《论陆机<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一文中重点强调了陆机《平复帖》在形式上的独创价值、在精神上的审美追求。肯定了陆机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思想研究及其他
在2016年的研究论文中,有关陆机的思想研究大致分为两点,即通变观和儒玄思想。
岳磊在《会通与适变——论陆机的通变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中提出文学创作应该按照创作规律写作,不按规律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胡乱变化。不管是哪种文体,尽管文体之间存在区别,但在写作过程中都要“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了解这种思想对我们以后的论文写作也大有帮助。
有关陆机的儒、玄思想,罗文、李心怡在《论〈文赋〉中的儒玄思想》(《钦州学院学报》2016.6)中提到,这是分段逐步形成的。“儒”主要是受东吴家族的影响形成的;“玄”则是受吴亡入晋后的谈玄风气影响形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陆机的文学创作。例如在《文赋》中,作者主张创作前要志于儒家经典文化的积累,而他的“物感说”及艺术想象等都是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研究清楚陆机的思想体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其文学作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综合2016年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陆机的一些重要理论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突破。《文赋》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除了“言意之辩”等一直讨论的问题,2017年的研究中更是系统研究了《文赋》的理论源流。但在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陆机在入洛后思想明显发生改变,而对比研究这种变化的文章很少。在研究陆机时,应该将他的作品联系起来,研究不同时期作品的变化及诗与赋二者呈现出的异同。
注释:
①张婧婧.再论陆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②刘运好.陆机籍贯与行迹考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