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启蒙”的辩证讨论

2018-05-24 05:06宋航宽
戏剧之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抗争

宋航宽

【摘 要】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表现了鲜明的文艺复习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已是普遍共识。哈姆雷特是一位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坚决反封建反教会的斗士,但在其与封建势力进行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人文主义初现时期不成熟不纯粹的方面。本文着重于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言行对启蒙时期的人文主义加以剖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启蒙;抗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006-02

一、引言

《哈姆雷特》全文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外出求学期间父王被叔叔克劳狄斯所杀,并篡夺王位霸占王后;经过父王亡魂的讲述了解到真相的哈姆雷特,经过一系列的暗中观察和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杀死叔叔,报仇雪恨。

《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英国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莎士比亚将这个古老的丹麦故事创作成剧本也是为了映射当时的英国社会,如同故事里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莎士比亚,1995:343)。那么莎士比亚塑造哈姆雷特这样一个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人物就是为了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多的表现对人自身的关怀,追求自我个性的释放。然而在人物塑造过程中,莎士比亚带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或者一些创作习惯到角色中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文主义的刚刚兴起,还处于思想内核比较单一也比较稚嫩的时期,这导致了哈姆雷特本身还是附带有较多在今天看来属于非人文主义色彩的地方。

人文主义(humanism)的定义是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体特性的关注,侧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宽容,反对暴力,倡导自身价值彰显和自由平等的一种哲学思潮。“人文主义主要是相对于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而言的一个范畴,反映的是一种本质所指和关注视点的转移。”(庄新红,2011:108)因此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非人文主义包括复仇、武力等元素,其实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人既然作为有机统一的客观存在,在歌颂其勇敢、尊严的同时,揭露其阴暗、缺憾的一面,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讨论,这与人文主义所提出的对人的关怀并没有产生偏离。

本文旨在用现代的眼光和标准,对哈姆雷特在整个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和非人文主义部分进行比较分析,找寻人物矛盾的内在统一以及人文主义的相应体现。

二、人文主义的闪光

《哈姆雷特》创作至今已有约五百年历史,但其中施展了领先于时代的人文情怀。莎士比亚将先进思想揉捏进古老题材中的魄力是令人钦佩的,最明显的即是哈姆雷特关于人是万物灵长的经典台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表现出了当时其对人类本身的独特认识,虽然不甚准确,但读者依旧能从中清晰感觉到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有时是能够比肩神明的智慧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不断地探索天地之间的诸多未知。但在具备高于其他生物的知识概念的同时,人类也始终保留着动物的本性。在被杀父仇恨几乎冲昏头脑,想要改变现状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之时,哈姆雷特发出了对自我的拷问“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得好……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莎士比亚,1995:343)。哈姆雷特高傲,感情用事,他甚至期望自己不要来到这个世上。面对如此孤立无援的局面,他在失去至亲的局面下变得想要退缩,逃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明显的前后对比随着故事推进迅速地展现开来。抛弃尊严,甚而连作为“人”特有的思考能力也予以放弃,哈姆雷特在游离飘忽之间显得与人文主义并不契合。“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这一句更是充分说明在他已经形成的思想体系中,对必须进行复仇而又想逃避的矛盾心理,这完全是一种自我价值观的体现,在他的内心其实渴望和平,如果是担负起建设国家整治社稷的重任他当然乐此不疲,但现在他必须担负起的却是父亲的威名和自己的尊严。有学者曾提出:哈姆雷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擅长思考问题、分析自己当下遇到的困境,具備成为一名思想家的必要素质。他由个人的不幸联系到普遍的人间疾苦,由皇室阴谋出发放眼时代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升华到拨乱反正的地步。他数次自问:“除了倒霉的我以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世界?”

再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一段经典独白,是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的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人生有许多痛苦无法避免,即使选择死亡也不能完全解脱,命运也并非掌握在神或是上帝的手中,祈祷安稳并不会发生实质上的转变,真正的命运只能靠个人自己去努力。莎士比亚强调了“人”的力量,也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对于看待是非始终保持谨慎的判断,最后他决定赴克劳狄斯设下的宴虽是受福丁布拉斯影响,但他的理智已是远远超过后者,从曾经理性到犹豫延宕的性格进化为深思熟虑后的果敢,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色彩增添了成熟的韵味。此段独白看似是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挣扎,倒不如说是哈姆雷特在当时处境下决定直面困境的无畏,一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926)。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位猛士,即便有迟疑也有顾虑,但通过自身的拼搏和斗争改变命运是他不变的初衷。

至此,哈姆雷特做出了全剧中几乎最为重要的决定,也可能是全剧中人文主义光芒最熠熠生辉的时刻。哈姆雷特慷慨赴义的高潮部分随之呈上也印证了这点。他将自己的人生高光点延展到最大值,尽己所能来获取公平与正义,对自我最好的证明便是将自己也超脱物外。

三、非人文主义的阴暗

叔叔克劳狄斯霸占王后,篡位国王,却没有任何人出来仗义执言,为正义发声,这就是当时麻木不仁,缺乏自我意识、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身处尚未开化的社会,即使哈姆雷特也不能完全出淤泥而不染,他在初登场时的台词就很明显地依然带有一些封建主义色彩。“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这段对白中哈姆雷特多次呼喊上帝,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更多的是埋怨上天的无情捉弄,让亲生母亲成为了叔叔的妻子,可以说哈姆雷特在人文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内还是残留着旧时教会的思维习惯,认为一切都是上帝所为,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哈姆雷特几乎想要轻生的念头,这与人文主义的主旨并不吻合。

其次就是这个故事贯穿始终的主题——复仇,哈姆雷特的父亲被设计陷害,母亲亦遭叔叔霸占,这对于一位出身尊贵的王子无疑是巨大的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报弑父之仇,为了挽回个人尊严,他选择诉诸武力,这样的行径与以人为本,提倡宽容反对暴力的原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甚至在不可避免地需要兵刃相见时,哈姆雷特一再地将事件复杂化,让更多的人牵扯到这次复仇事件中,最终奥菲利亚的自杀,王后的服毒酒自尽,以及波洛涅斯及哈姆雷特曾经的两位同窗的死,都跟哈姆雷特一再的犹豫脱不了干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叔叔克劳狄斯已非罪恶的本源,而是哈姆雷特自己,此时他身上微弱的人文主义光芒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情节发展逃不开复仇这个主题,哈姆雷特迟疑理性的一面让事情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招致王室更大程度的灾难。哈姆雷特只要一天不停下复仇的脚步,罪恶就将持续下去,也将人性的丑陋面展露无遗,对于哈姆雷特本人来说,他为了遵循内心的声音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斥仇恨的魔鬼式人物。他宁愿装疯卖傻,错杀大臣,甚至对曾经心爱之人恶言相向,也要达成自己报仇雪恨的目的。但从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来说,他的复仇心理也是另一种宣扬人性自由的方式,人应当结合周遭环境的改变,依据自己认为正确的处事方式来应对事物的发展,主观上去影响而不仅仅是客观上进行被动地接受。

四、结论

哈姆雷特是魔鬼也是天使,一方面我们不能否定他对于人性的宣扬。他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将人文主义思想在有限的时空中无限地放大,使其成为一种文化标志。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人文主义斗士,尽管他勇于探索也奋起斗争,但往往有些不着现实的边际。他对自己的报复也过于理想化,给人一种自视甚高的意味。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意象试图在向我们诉说,他在孤立无援满是荆棘的环境包裹下,痛苦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追寻复仇的理想。虽然受到民众的爱戴与拥护,却不完全地信任任何人,令自己陷落在孤立无援的危险处境中。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矛盾可以说贯穿哈姆雷特短暂而炽烈的一生,也让他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不似圣光庇佑的神明般一尘不染,而是圆润饱满充满烟火气息的平凡人形象。哈姆雷特貫穿通篇充斥着复仇的欲望,但他的理智一方面造成了延宕,而更多的则是在复仇中赋予其正义的意义,同时经历着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作为文艺复兴晚期造就的经典艺术形象,他是人文主义视角下集深刻的善与肤浅的恶于一体的人的象征,也正因此,他在自我审判的泥淖中进行善恶的博弈,在博弈中堕落,与其说最后走向了虚无与毁灭,不如说在人文思想的开荒路上洒下了自己的热血。

参考文献:

[1]从丛.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L].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41-49.

[2]鲁迅.记念刘和珍君[J].语丝,1926,(74).

[3]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1995.

[4]王坚,杨勇坚.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思想战线,2011,(S2):416-417.

[5]张亚娟.再论哈姆雷特延宕之根源: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M].科教文汇,2009(4):234.

[6]庄新红.哈姆雷特:一个为追寻生命意义而沉沦的人——兼“哈姆雷特非人文主义者”之论辨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1(1):107-111.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抗争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病毒与偏见:两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争之路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