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视域下侦查决策的失误与修正

2018-05-24 00:32:31□黄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势侦查人员视域

□黄 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决策环节在任何工作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侦查工作中亦是如此。侦查决策的过程以及实施侦查决策时,很难避免侦查决策失误的发生,但是要侦查人员用完全理性做出侦查决策并对侦查决策进行评价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利用有限理性的视域来对侦查决策进行分析是比较合理的。

一、有限理性视域下的侦查决策之评价

(一)有限理性理论是侦查决策的重要理论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理论概念是由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继承和发展阿罗的概念雏形后,提出来的不同于完全理性(Entirely Rational)这一概念的理论。完全理性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的描述,这概念之下的行为人,被视作是无所不知的人[1],在作出决策前,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掌握最精准的讯息,进而作出最优的决策。然而,这仅仅是存在于理想的状态之中。在实际情况下,决策受到诸如决策主体的认知水平差异、横向与纵向知识有限、逻辑思维有限等要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决策主体所处的决策环境、决策组织结构、决策目的、决策时限等方面的影响[2],因而我们无法希冀能如完全理性理论说的那般,决策主体依据决策的路径能够得出最优的决策。

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当评价人类的理性时,在决策上的天然限制必然会被考虑进去。”[3]由于决策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决策主体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依据有限理性观点而作出的决策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引入“满意原则”取代“最优化原则”,理性行为机制变得很简单,对决策者的计算能力要求不高,简化决策的变量[4],从而得出“最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

侦查决策可以说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之上作出的,在决策的过程中,当然也免不了受到方方面面要素的限制。首先,主体要素。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往往会受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5]。当侦查人员难以获取到全面的信息,难以收集到所有的证据资料时,便大大地限制了侦查人员从现实情况出发来进行分析——处理。与此同时,沉锚效应也普遍存在于侦查人员之中,侦查人员在作出侦查决策之前,其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就如“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将他们的思想固定在一个位置。[6]可以说,这个“锚”有可能带来一些先入为主的偏差,也在不深不浅地影响着侦查主体的思维。另外,侦查人员始终是要受到组织的领导的,他们所作的侦查决策也要受到组织的纪律、目标以及组织上各方面压力的影响,追求尽快破案,不重视侦查的过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侦查主体并不可能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侦查决策。其次,案件情况要素。侦查人员不可能亲临现场后便能一眼就知晓一切,现场的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痕迹,不一定都是犯罪嫌疑人所留,具有一定的事实模糊性。而且,案件情况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比如在瓷砖上的红泥手印是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证据,但其在侦查人员来到现场之前就被暴雨冲刷掉了而无法提取进行比对。这样的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因此,案件情况也很难达到完全理性。

(二)有限理性视域下侦查决策的评价

我们对一项侦查决策进行评价前,有这样的一套运作机制(图1):

图1

如上图所示,一套评价运作机制的始发点是确立评价目的。评价目的之所以置于第一位,是由于评价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侦查评价活动起着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可以说,评价目的确立得科学,能够推动接下来的各个阶段更加合理有序地进行。在此之后,便是要确立参照系统,对一事物的评价,肯定不能是只在头脑中进行臆想,我们要有一个参照系统,才能更好地进行具体的评价操作。在这个系统当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便是评价标准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一项事物进行评价,都是从我们自身所希望实现的利益出发来评判的,对于侦查决策进行评价也是如此。因此,在有限理性视域下对侦查决策进行评价需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利益因素:侦查成本和侦查效益。

侦查成本即是指在侦查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要素,因此有人力成本、物资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而侦查效益能够二分为侦查效果和利益,由此可见,侦查效益不仅仅包含侦查成本在内,也将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包含在内。有限理性视域下侦查决策遵循的是“最满意”的标准,因此对侦查决策是否符合“最满意性”的考量,我们要研究侦查成本与侦查效益之间存在的关系。

(1)同向正比例关系

通常情况下,侦查成本都是随着侦查工作的推进而不断地升高,倘若侦查决策得当,也会随着侦查工作的推进取得较为不错的侦查效益。他们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从上述图像中可以看出,侦查成本在侦查工作进行到一定时间时,它的数值增加得也会越来越慢,这就是“边际成本”正在起作用。因为侦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若是遇到可以并案侦查的案件,则可以节省一部分侦查成本,而且受到侦查情势的影响,我们也要考虑到实际侦查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机会成本,这样一来侦查成本则又能随之降低一些。因此,从有限理性视角出发,这是符合“满意性”标准的一种模式。

(2)正反比例交叉关系

很多时候,侦查成本在升高,但是取得的侦查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更大的侦查成本付出亦不能够换取得到更大的侦查效益。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3)来表示:

图3

上图所示,也是目前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情形,侦查成本逐渐升高,一开始侦查效益还是较高的,但是随着侦查工作的开展,侦查效益却渐渐地下降,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侦查决策开始偏轨,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这就是本文想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即侦查决策失误的问题。

二、有限理性视域下侦查决策的失误之分析

侦查决策的失误往往可能会导致侦查陷入僵局或者是侦查失败。

(一)侦查决策失误的主要类型

侦查情势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关联性以及能动性,因而这一“混沌体系”,可以说并不是那么易于掌握。根据德拉普金对侦查情势的分类,一是简单的侦查情势,即信息充分的情形下的侦查情势;二是复杂的侦查情势,即信息缺乏或存在不确定情势的情形下的侦查情势。因此,我认为侦查决策失误的主要类型是:确定侦查情势的侦查决策失误和模糊侦查情势的侦查决策失误。

(二)确定侦查情势的侦查决策失误成因分析

1.先入为主的偏差

弗兰克曾说:“一般情况下,执法者的判断过程很少由前提开始,而是从形成一个模糊的结论开始,然后试图找到证明此结论的前提。”[7]确实,在现实侦查工作中,免不了沉锚效应对侦查人员的影响,侦查人员很容易凭借“第一印象”来对一起案件预设结论,这是非常不利于侦查工作及时、客观地开展的。

2.信息疏漏导致认知出现偏差

在现实侦查工作中,侦查人员通常在所取得的信息源当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的有其偏好取向的信息,正如波斯曼特认为的那样,“当人们对于某一特定情况有了足够的经验时,他们就会习惯于看到那些他们预期看到的东西。”[8]这种在经验编制的情境的基础之上,选择相应的信息来进行侦查,很容易导致对现实情况的歪曲或忽视,这无异于给后续的侦查工作埋下“定时炸弹”,侦查人员难以避免产生失误。

3.权威遵从的偏差

在侦查工作中的权威遵从,是指遵从其上级领导的意志,对某领域的专家意见的遵从以及对侦查人员所在的侦查组织的意志的遵从。对上级领导的遵从,可以说也是对侦查人员的要求之一,侦查人员并没有所谓的“执法独立”,因而很难免会受到这一方面压力的影响。其次,作家格拉德威尔说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9]各行各业都信奉着“一万小时定律”,这些领域内的专家大多都是经历了1万小时锤炼后才成为行业的精英的。但实际上这些专家给出的意见并非都是准确无误的,专家也和侦查人员一样,也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之上给出他们的专家意见的。最后,就是来自组织群体的权威,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往往是占上风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人是会服从于群体的。”[10]因此侦查人员在群体当中,也难免受到群体的情绪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暗示,致使其决策出现失误。

(三)模糊侦查情势的侦查决策失误成因分析

要想在模糊的侦查情势之下作出侦查决策,一般而言都是在有限理性的视域下对现实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后,选择一个适宜的确定的侦查情势来作出侦查决策的。当然,这样就难免使得该侦查决策带有三个特性,即投机性、多重目标性以及风险性。

1.投机性而导致的偏差

很多时候,侦查人员无法把握侦查情势的方方面面,因此难免会站在当下所处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进而得出所需的方案。这样的决策,在动态的情势中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因而衍生出三种决策方法:先验投机法、经验投机法以及锚定投机法。这三种投机法存在着阶层递进的关系,康德认为,先验是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侦查人员一般是从先验再到利用经验,而后续的对经验进行利用又会影响锚定投机的最初阈值。

(1)先验投机法

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在大多的情况下,人们一般都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做一件事情。侦查人员在侦查工作中,对于那些他们平常熟知的问题,通过推理或者透过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做出一些决定,比如“通常情况下,侦查人员认为要最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这样就能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的防线”,这便是先验投机法,然而面对一些反侦查意识强的犯罪嫌疑人,是很难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任何的讯息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因为过分关注自己所了解的问题,而忽略了大局上的问题。

(2)经验投机法

侦查人员具有丰富的侦查工作经验以后,他们会将这些案件的成功方案进行总结,变成具体的经验,运用在日后侦查工作中。但实际上,有时候A案件的经验并不一定能适用于B案件,在对案件进行对比时,侦查人员要认清两起案件是否有可采同一经验方法的可能。贸然地适用过去的经验,这样的投机会造成失误的发生。

(3)锚定投机法

这种投机法多用于逮捕犯罪嫌疑人,当对于某一个案件有了解以后,侦查人员难免会受到“最初印象”的影响,这种锚就会给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设定一个最初的值。比如实施强奸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一般而言都是衣冠不整或者不务正业,那么侦查人员一般都会在这个方面设定一个初始值。而经验投机会对锚定投机有影响,是由于经验有时候会影响那个初始值。比如,在一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与之前的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性格特征上并不相同,那么建立在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上、性格特征上的初始值可能会产生失误。

2.多重目标性而导致的偏差

有时候,即使侦查人员是具有丰厚的讯问经验,倘若犯罪嫌疑人能够将自己的个性特征、背景等隐藏得特别深,则会使得侦查人员无法准确地通过外形或者短暂的交流得知其性格特征等可供突破的口径,同时讯问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此时就可能会存在多目标决策的任务。古德琼斯教授认为,讯问的策略无非是这三种,即问话方式、夸张和操作。而这带来的风险,有两类虚假的有罪供述,一是受压迫所作出的供述,二是被操纵所作出的供述。侦查人员一旦没有识别出这些隐匿的目标,则会出现侦查决策的失误。

3.风险性而导致的偏差

人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侦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在各种侦查方案中徘徊不定,难以抉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他们肯定会选择那些可能会给侦查工作带来较大利益的方案。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侦查人员会放弃一切冒进的侦查决策方案,比如当侦查人员所在的侦查机关处于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时期,侦查人员则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采用冒进的侦查决策方案。还有,当受到群体的同质化效应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性而导致侦查决策失误。群体作出决策时,肯定是会较个人决策时的意见多样,而且在群体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也会擦出许多不一样的“思想火花”。而实质上,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存在。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在群体中会变得大胆,拥有自己单独一个人不敢去做一件事情的勇气。因此,在有限理性的视域下,带着这种盲目的自信作出的侦查决策,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失误。其次,从责任承担的角度来看,群体决策后采取的方案所造成的结果,通常是由群体来承担的,在此便将个人的责任模糊化。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群体进行侦查决策会更加趋向于冒进。

三、有限理性视域下侦查决策修正之途径

(一)建立侦查沉锚效应的合理排除机制,减少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所带来的偏差

在刑事诉讼程序当中,法官要掌控好自己的那座天平,抛开一切偏见,居中裁判。而侦查作为起诉和审判的前置程序,侦查人员亦是要减少一些先入为主的判断,将其控制在“最满意”的范畴当中。倘若在侦查办案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将先入为主的判断减少或者抛开,由此造成的侦查决策失误,则会给后面的起诉和审判程序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要建立起侦查沉锚效益的合理排除机制,在进行侦查决策时要将对犯罪嫌疑人的“初印象”以及背景等可能给侦查人员带来先入为主偏差的要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微缩化。

(二)树立信息捕捉的意识,全面收集以及合理利用情报信息

身处于大数据时代,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侦查工作中,倘若没有情报信息的辅助,便会使得工作开展步履维艰。侦查人员应当树立信息捕捉意识,加强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训练,懂得寻找情报信息的风向、挖掘信息、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情报信息的分析处理。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合理的论证链,对情报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侦查人员还要避免在侦查工作中产生好奇心,寻找那些非常规的情报信息而使得侦查工作“偏航”。

(三)搭建批判性思维模式,适当地寻求外部“头脑风暴”对拟施用的侦查决策进行评价,以此对权威遵从带来的偏差进行修正

如前所述,权威遵从分为对上级领导的遵从、对侦查人员所处的侦查组织的遵从以及专家意见的遵从。这些权威也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意见的,此时侦查人员可以搭建起批判性思维模式来对这些意见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角度进行合理性分析,与此同时,侦查人员应当集思广益,拓宽思维的路径,一般可以通过营造无拘束的言论环境,邀请同一领域及跨学科的专家(含侦查人员)对同一个侦查决策进行评价。

(四)应提出更多的侦查决策方案,同时要改革机械考核指标,避免作出过分保守或过分冒进的侦查决策

模糊侦查情势下,侦查人员的有限理性就好变得更加受限制了。此时就应当做好案件侦查工作的经验总结,提出更多的侦查决策方案,来减少风险性所带来的偏差。同时,侦查机关不应以破案率作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单位的业绩情况,这样的考核指标,会带来两种典型的结果:第一,考核指标结算周期将之前一个时间段不立案侦查或者先侦查后立案,采取过分保守的侦查决策;第二,侦查人员作出过分冒进的侦查决策,可能会使无辜者陷入困境。因此还要对这样的机械考核指标进行改革,变为对侦查机关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综合效益来考核,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作出过分保守或过分冒进的侦查决策,减少侦查决策失误。

(五)减少侦查内耗,整合利用信息源,合理排除风险

在侦查工作中,若想做出侦查决策必然要对侦查情势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而此时处于模糊的侦查情势之中,侦查人员更应当清醒地认识侦查工作中现实存在的情况与“最满意”标准的差距,避免成本沉没来减少侦查内耗,创造条件对被提出的侦查方案进行检验,合理地排除存在的风险。在此过程中,信息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情报信息的辅助,是无法排除风险来减小现实与所渴望达到的标准的差距,导致潜在侦查决策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完全理性[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5%AE%8C%E5%85%A8%E7%90%86%E6%80%A7.2017-06-20.

[2]杨宗辉.侦查方法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101-102.

[3]Gigerenzer.Adaptivet thinking:Rationality in the real worl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0-15.

[4]戴正农.“满意化”和“适应化”西蒙有限理性思想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6).

[5]王均平.侦查行为选择锚定效应偏差的诊断和修正[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36.

[6]沉锚效应[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9%E9%94%9A%E6%95%88%E5%BA%94/11010988?fr=aladdin.2017-06-27.

[7]秦宗文.论心证的形成:以刑事案件为中心[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2):138-145.

[8]Snyder M. Uranowitz S W. Reconstructing the past:Some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person percep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941-950.

[9]马尔科姆·道格拉威尔.异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1-31;

[10]古都塔斯·勒庞.乌众之合: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96-99.

猜你喜欢
情势侦查人员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刍议合同法的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法制博览(2018年19期)2018-01-23 02:10:52
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
湖北农机化(2017年2期)2017-03-03 11:19:48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对我国《合同法》之情势变更原则的研究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11
浅析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考试周刊(2014年99期)2014-02-05 12: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