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豪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教学,应基于三维目标,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驱动;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2018)08006102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初步认识物质世界,培养其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初中化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大多以识记为主,没有形成深度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思考、探索、迁移、应用等活动,通过问题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质量守恒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规律。在
学习
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但是符号表达式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体现物质间的质量关系。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质”
过渡
到“量”,为后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现笔者以《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阐述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程教学
问题驱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新课引入中,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蜡烛燃烧并逐渐变短的视频,并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如下。
问题1:为什么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蜡烛由C、H元素组成)
问题2: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该如何计算?蜡烛燃烧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否等于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
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提出问题1,学生已学过蜡烛燃烧所涉及的变化,较易做出正确回答。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紧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2,使学生认识到蜡烛的燃烧不仅是一个化学变化,还涉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物质变化转移到质量变化,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理设置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问題驱动式教学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问题为中心,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分析,可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驱动式教学
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更为高效。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建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质”到“量”的转换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3: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通过问题3,可培养学生大胆推理并建立假说的能力,而如何验证猜想的追问,可让学生认识到猜想并不是随口说说而是需要依据的,同时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组实验的仪器和药品以及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由此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紧接着教师针对质量守恒定律中易混淆和易出错的点设置下列问题。
问题4: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问题5:将盐酸与碳酸钠放在密封的塑料瓶内反应,反应后将瓶盖打开称重,这时会发现塑料瓶内的质量比原来的减轻了,请分析质量变化的原因。
问题6:一定质量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问题4强调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化学变化。问题5,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瓶盖盖紧的情况下称重,可得反应前后质量是不变的;打开瓶盖时学生会听到气体泄漏的声音,更好地体会质量减少的原因。问题5、6强调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不能忽略气体的质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驱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对教学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将问题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充分把握知识点,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产生迁移效应,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模型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
问题7: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问题8: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数字序号)。
①元素的种类②物质的种类③原子的种类
④分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分子的数目
问题7是将教学过程从宏观现象的分析引向微观本质的探讨。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抽象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化学反应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大量的新分子又聚集成新物质的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抽象知识直观化,有效化解教学的难点。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思考问题8,学生较易得出化学反应过程只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明白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这些原子在种类、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决定了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的守恒关系,由此总结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问题主导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分析,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有效利用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问题驱动式教学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感知逐渐变得丰富。为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9: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0:蜡烛燃烧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否等于反应前后蜡烛减少的质量?
问题11:20世纪80年代,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成本低廉,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从化学的角度,你认为水能变成汽油吗?(汽油由C、H、O等元素组成)
问题12: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指的是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CaCO3)变成黃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能不能变成黄金。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可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其中问题9、10是对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蜡烛燃烧的质量变化问题进行重新思考,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已不再茫然,而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体验探究的乐趣。上述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进一步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重难点,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水变油”和“点石成金”都是伪科学,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在不断地发生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并有效将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顾建辛.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05(12).
[4]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