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昊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2)
淮北市人民医院是淮北市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新院区位于淮北市东部新区内,北临城市干道沱河路,占地约320亩。院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3.8万m2,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约22.4万m2,住院床位数1 650床(见图1)。
基地位于淮北城市主干道沱河路与宁山路交口,建筑沿城市干道的街景尤为重要。新院区建筑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塔楼犹如扬起的风帆,高低错落、形体丰富的建筑群,充分展现“医疗航母,扬帆起航”的设计理念。
医院设计的好坏,取决于总体布局的优劣。在医院建筑整体规划中,要注重各建筑单体之间功能的逻辑关系,做到区划合理,流线便捷,安全有序、相互连接、相互依托,形成医院完整的功能[1]。
在淮北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的规划设计中,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一期功能齐全、形象完整,二期和远期可扩建病房大楼、专科医疗中心或康复养护中心,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主体医疗区靠近基地北侧,充分利用地块最优质的交通资源,也把医院最佳的形象展现给城市干道;行政科研区位于基地东南角,独立成区,与医疗区有便捷的联系;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位于基地西南侧。
新院区规划设计,摆脱传统内科住院楼、外科住院楼的模式,在设计中融入“院中院”的概念,将相关联的门诊、医技、住院科室临近布置,形成“门诊住院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使得就诊病人、医护工作者使用最便捷,流线最高效。
门诊位于医疗区东侧,流线为门诊大厅→医街→候诊厅→诊室,门诊科室模块化布局。急诊设置在医疗区东北侧,面向医院主入口。
医技科室位于医疗区中部,根据诊疗需求,相关科室临近布置,通过医街相通,使病人的就诊流线最短。
设计考虑到综合医院人流量大,过高的楼层数将会使得竖向交通难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依据医疗特性,分设两栋12层住院楼,位于主体医疗区的南北两端,均有独立的出入口。住院部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共用患者电梯;两个单元的医护工作区域相通,便于科室设置和管理。
医院在东、南、西、北面均设置出入口,分别对应门急诊医技,住院病房、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流线醒目易达。院区采用外环形车行道路,人车分流,停车以地下为主。
院区呈“一心、一轴、两带、多点”的景观系统,中心花园、生态医街、景观庭院、屋顶花园等形成多维的景观体系,打造新时代的花园式医院。
在传统的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中,为满足医疗工艺流程,常常会出现无法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既增加了建筑能耗,也使得就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舒适感降低。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充分重视建筑的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问题。在符合医疗工艺流程的前提下,设置了大量的内庭院和采光井,营造出绿色阳光的建筑内部环境。同时,医疗区内部的门诊大厅、生态医街、景观庭院等宽敞明亮的空间,让患者和医护人员能随时感知自然,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对医患全方位的关怀。
医疗区裙楼屋面结合造型设置太阳能光伏,丰富了建筑造型;主楼屋面设置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院区设置大片绿化及透水砖地面;绿化灌溉用水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统。这些设计,满足绿色医院的标准,将大幅降低医院建成后的运营成本。
在“互联网+”的思维下,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系统的合理设置,不仅优化工作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节能、绿色、环保[2]。
项目的智能化建设,从大数据云协同平台、绿色节能、智慧交通引导、智慧医疗应用等方面入手,以诊疗活动为主线,以人性化服务为主导,以高速宽带网络、物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为支撑,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楼宇设备管理、院务管理等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医院”。
项目的造型设计紧扣“医疗航母,扬帆起航”的设计理念,建筑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高低错落、形体丰富、张弛有致。建筑主体犹如一艘医疗航母,塔楼犹如扬起的风帆,承载着千万患者的健康与幸福,驶向新的辉煌。
立面设计将功能与造型充分结合,长窗水平向展开,获得采光的连续性,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医疗建筑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流线型的建筑形态,流畅的水平线条,穿插竖向元素,整体形态简约纯净、轻盈活泼、时代性强,塑造出绿色阳光的医院形象。
淮北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后,将以完善的功能布局、合理的医疗流程、完善的医疗管理、人性化的诊疗环境,引领皖北地区的医疗发展,为淮北市谱写出华美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楼元凤,于 泓.医用建筑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谷 建,陈 兴,侯晓静,等.苏州科技城医院的“智慧医院”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7(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