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22 11:02王子玉
成才之路 2018年9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教育对策成因

王子玉

摘 要:同伴交往是指幼兒与相同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进行的平等交往,是幼儿开始步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同伴群体中被拒绝幼儿的数量相当可观,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常处于被孤立地位。教育者要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促进幼儿交往不利处境的改善。

关键词: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对策;存在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68-02

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幼儿的数量将开始大量增加,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伴交往中常被拒绝的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暴力行为、较为自私、爱破坏等。这些幼儿常常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幼儿的社会性得不到发展,对其以后的成长和走向社会都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以对幼儿同伴交往不利的原因分析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被同伴拒绝的原因分析

1. 以自我为中心,移情能力差

研究表明,被拒绝幼儿具有较弱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可能缺乏情绪调节能力,较为冲动、不成熟,缺乏控制和移情能力等,这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比较笨拙和不明智。不受欢迎幼儿缺乏亲社会行为技能,他们很少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给予同伴积极强化或引用社会规范。

当前,大多数家庭里还是以一个孩子为主,家庭成员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包办孩子的一切。这也造成了现在一部分幼儿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懂分享,任性妄为。这些幼儿到了幼儿园,无法适应与同伴的交往,还习惯于所有人都顺着他,当他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就会表现出不合作、敌意、攻击性行为等消极行为,缺乏分享、合作、友好等积极人际交往的特质,因此常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排斥。

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的养育观念和自身的行为素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社交价值认识充分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是“受欢迎者”,反之则大多为“受忽视者”或“受排斥者”。现今的很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和艺术特长,较少关注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这种偏颇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很多幼儿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社交策略,不能脱离自我中心的思维习惯,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难以融入到群体中。此外,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脾气秉性和行为习惯也会成为幼儿行为认知和学习的榜样。比如,有些父母脾气比较暴躁,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教育较为严厉苛刻,那么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在幼儿园里也会表现出冲动、强制、攻击性强的特点,受到同伴群体的排斥。

3. 不良师幼交往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受到教师喜欢并经常被表扬的幼儿相比于其他幼儿更容易被同伴羡慕,进而在同伴群体中处于受欢迎地位,而教师不喜欢并经常批评的幼儿大多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拒绝”地位。

幼儿阶段,幼儿还比较缺乏对自我及他人的正确认知和评价能力,因此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幼儿视为“权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影响同伴群体对幼儿的评价和接纳,幼儿会参照教师的喜好选择交往的对象,这也是很多班级里不被重视和经常受到批评的幼儿难以融入同伴群体的原因。同时,教师和同伴群体也会对这类幼儿的评价形成固有思维,习惯性地“挑毛病”,较少关注和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常采取批评、惩罚、忽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被拒绝幼儿交往不利情况的发生。

4. 教师对幼儿交往指导的欠缺

积极的师幼关系既为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也为教育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教师有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更爱交往,也更容易被同伴接纳。

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的数量较多,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常采用简单强硬的手段维持教学秩序,忽视了幼儿积极的社会化行为。过多地关注消极行为,虽然保证了教学管理,却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此外,教师平时也较少关注对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和交往策略的指导,缺乏对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方面的支持。很多幼儿希望能加入到同伴交往中去,却缺少合适的交往策略,常采用不良的方式介入,如打人、抢东西、大声吼等引起他人的注意,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都是导致幼儿在同伴群体中受到忽视甚至排斥的原因。

二、教育策略

1. 转变育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幼儿家长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如果遇到麻烦时,父母能够在工作中沉着冷静,在生活中井然有序,在孩子的成长中保持信任和充满信心,这无形中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良好启蒙。父母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人际交往,如邻里之间打招呼、相互帮忙等,这样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还可以请邻里间的或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第三,家长要加强亲子交流,陪伴孩子成长。不要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平常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承担家里力所能及的事等。要真正做到走进孩子的心里,理解孩子的想法,体会孩子的感受。第四,家长要带孩子多出去看看。现今手机、平板和电视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近视、体弱也成了幼儿的常见病。多带幼儿出去走走,既能增长见识,也能培养幼儿与不同人的交流沟通能力,体验与人交往、共享合作的乐趣。

2. 树立科学的幼儿观,促进师幼交往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教师要相信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以幼儿为本,做幼儿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既要在生活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为幼儿做出榜样,又要提高指导幼儿交往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次,积极转变师幼交往方式。教师要低下身来,融入到幼儿中去,设身处地体会幼儿的感受。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顽皮的幼儿,教师也要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第三,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交往条件。创设交往类的主题活动,在游戏中渗透交往技能和策略。针对被拒绝幼儿,积极创造同伴间交流合作的机会,为他们融入群体提供桥梁。发挥集体的力量,用集体带动个人,最大限度发挥活动的作用。第四,加强家园合作,做好家园共育。教师平常与家长要积极沟通,既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园情况,又要了解幼儿在家情况,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育儿观念,形成家园通力合作的局面。鼓励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关心和助力,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是不同于家庭交往的一种特殊交往形式,它更强调交往对象间的平等、合作、交流和共享,它能带给幼儿一种团体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此外,不同的幼儿又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同伴群体中幼儿也能吸收到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丰富已有经验,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积极情感的发展。幼儿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家长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积累。因此,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家长和教师要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翠花.浅析被同伴拒绝儿童社会技能的特点与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2]邹泓.社会技能训练与儿童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01).

[3]柬从敏.幼儿同伴关系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1997(04).

[4]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

[5]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教育对策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