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聚类方法探讨段行武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主要用药规律

2018-05-22 02:18王丽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鲜皮茜草桑白皮

王丽新

段行武主任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中医药治疗面部皮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突出,颇受患者的信赖和认可。段教授认为面部为诸阳之会,位于人体最上部,又是暴露机会和接触机会最多、皮肤最薄嫩的部位,防御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外来邪毒的侵袭;认为“热毒蕴结,搏于肌肤,血瘀热结”是面部皮炎发生的主要病机;而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化繁为简,解决主要问题,提高疗效。本文拟运用熵聚类的统计方法,从用药频率和核心药对配伍关系出发,对段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经验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342例面部皮炎方全部来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段行武教授的门诊病例,由本院信息中心提供。为保证资料的统一性,将患者年龄限制在18~60岁。

1.2 研究内容 主要统计和研究342例面部皮炎方中所用药物的种类、不同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主要药物、核心药物及核心药对,并对其配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段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用药特点。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处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342例方药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趋势 经统计发现,342例面部皮炎方共涉及161种中药,前15位药物的用药频率为81.6%~30.1%,第16~19位药物的用药频率为29.2%~25.4%,用药频次在10次及以下(频率≤2.9%)的有94味药,占药物总数的58.4%(94/161),说明段教授在面部皮炎用药上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主次分明。

2.2 药物归类分析 按照本科教材《中药学》的药物归类法,发现面部皮炎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为主(表1),体现了段教授在治疗面部皮炎时表里双解、清补结合、气血同治的制方思想。段教授认为毒热外邪(如风吹日晒、药毒、护肤品等)是面部皮炎发生的外在诱因,故通过解表药的发散作用,驱邪外出;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段教授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视“补虚”,认为适当“补虚”可以缩短病程,促进康复(表1);气血同病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气血同调,疾病乃愈。

表1 面部皮炎用药归类表

段教授将面部皮炎大致分为5型:外邪侵袭证(初期)、血热雍盛证(进展期)、气滞血瘀证(稳定期)、津枯血燥证(消退期)。以上制方思想可灵活运用于本病各个证型,却又重点突出。

2.3 面部皮炎核心药物及常用主要药物 通过对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的“支持度个数”进行不同数值设置,可筛选出面部皮炎方中的主要药物及核心药物。“支持度个数”是指“某个药物或药对在总处方中出现的频次”;“支持度”=支持度个数/总处方数。 由图1发现,支持度越大,使用频率较高药物的集中程度越大,药物间的关联性越强,有利于发现组方中的核心药物及核心组合,其中白芍、茜草、白鲜皮、牡丹皮、黄芩、桑白皮、生甘草、紫草、生地黄9味中药构成了面部皮炎方的核心药物。

2.4 面部皮炎方核心药对配伍规律 9味核心中药组成16条核心药对,其中气血同治的药对有8条,治血药对有4条,调气分药对有4条(表2~4),体现了段教授气血同调治疗面部皮炎的主要制方思想。

1a:支持度≥40%;1b:支持度≥30%;1c:支持度≥20%;1d:支持度≥15%

表3 面部皮炎“从气分论治”药对核心组合(支持度≥40%)

表4 面部皮炎“气血同治”药对核心组合(支持度≥40%)

2.4.1 从血分论治药对 段教授十分重视清血分热邪在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认为血分得清,疾病乃愈。而清血、凉血、补血、活血之法应兼而有之,并根据疾病情况有所侧重,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白芍-茜草”是段教授临诊中最常用的“凉血补血-化瘀止血”药对,白芍长于养血敛阴,有良好的补血柔肝、缓急之功;茜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通瘀以行血,止血而不留瘀;二药配伍,凉血活血而不伤血,是段教授治血用药的关键特点。本次研究也发现“白芍-茜草”在面部皮炎用药中出现频次最高,体现了经验与现代统计数据的高度统一。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总苷可明显抑制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炎症反应;茜草总蒽醌能明显抑制热刺激引起的疼痛[1]。

面部皮炎其他治血药对在上述基本药对基础上进行演化,如“牡丹皮-白芍-茜草”使全方清热凉血之力增强;“牡丹皮-白芍”使全方清除伏热之力增强,虚热、实热两清;“牡丹皮-茜草”可增强全方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体现了段教授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现代研究证实丹皮能抑制组胺、HRF的产生与释放,从而具有抗敏作用[2],另外,丹皮的抗炎、镇痛作用在皮肤科领域应用广泛。

2.4.2 从气分论治药对 段教授认为,清气分热邪是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重要治则,尤其是急性期、进展期。皮肤病病位在外,选药应“以皮入药,以皮治皮”;病位在上,应以质轻上扬、善清上部热邪、或引邪下行的药物为选药准则;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增加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治疗本病。如表4所列的药对中,黄芩善清人体上部热邪,能抑制炎性介质生成,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3],是过敏性皮肤病的常用药。白鲜皮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祛风止痒,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要药,其所含的白鲜碱、白鲜脑内脂等,有止痒和抑菌作用; 桑白皮主入肺经,能清泄肺中伏火,引人体上部热邪趋下而解。生甘草长于清热解毒,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4],又具有类糖皮质激素作用,故可快速控制病情,标本兼治,提高疗效。

清气分药对如“黄芩-白鲜皮”清热燥湿力强,“黄芩-桑白皮”清肺热之力强,“白鲜皮-桑白皮”以皮治皮,止痒力强,“白鲜皮-生甘草”清热解毒力强,辨证细致入微,配伍精良。

2.4 气血同治药对 段教授认为面部皮炎需要同时从气、血两方面进行治疗,方可提高临床疗效,主要体现在清热燥湿药与清热凉血药/化瘀止血药/敛阴补血药的配伍方面。“白鲜皮-白芍”、“黄芩-白芍”清热燥湿而不伤阴液耗血,“白鲜皮-茜草”清热燥湿凉血而不留瘀,“白鲜皮-牡丹皮”清气凉血又散瘀;“黄芩-茜草”凉血止血作用增强。

段教授认为通过桑白皮肃降肺气的作用,可有效遏制气血上炎、充斥于面的趋势,引热引邪下行,给邪以出路。“白芍-桑白皮”肃肺气柔肝血,使病势趋于和缓;“茜草-桑白皮”清肺热凉肝血,多用于气急面赤、情绪躁动的情况。

2.5 面部皮炎主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是指药物之间配伍的亲疏关系,是对某些药物协同出现几率的深度分析,是对隐性配伍规律的发掘(区别于表2中按照药对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的显性配伍规律),主要是对特定证型、特定症状且频次不高的配伍关系进行挖掘,通过“置信度”来表达(表5)。

统计显示当紫草出现时,有至少99%的几率出现茜草,揭示了段教授“清热凉血时必辅以化瘀止血”的用药思想,而这一思想在段教授临诊治疗面部皮炎进展期(血热雍盛)时也得到了普遍体现,“紫草-茜草”是常用的药对组合。段教授认为生龙骨质地沉重又富含钙质,可有效控制面部皮炎趋上趋外的病势,引热引邪下行,又可舒缓神经,促进睡眠。“生龙骨-白芍”(置信度0.96)可增强全方重镇收敛作用,在中重度面部皮炎、炎性反应激烈的病理阶段,为段教授常用的药物组合,意在散收结合,重镇潜阳。川牛膝是段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特色药物,既可活血化瘀,又可引血下行,是治疗人体上部疾病的重要药物,以“紫草-川牛膝-茜草”为基本配伍形式。

3 结论

综上,通过熵聚类的统计方法对段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客观分析,其研究结果与段教授临诊治疗面部皮炎的思想及用药原则一致,且更加全面,可信度更强。统计发现,342例面部皮炎方共涉及17类161种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用药种类上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主次分明,体现了“表里双解、清补结合”的总制方思想;其中白芍、茜草、白鲜皮、牡丹皮、黄芩、桑白皮、生甘草、紫草、生地黄9味核心药物组成16条核心药对,包括气血同治的药对、治血药对、治气药对,体现了段教授“气血同调”治疗面部皮炎的核心思想。对特定证型、特定症状且频次不高的配伍关系(隐性配伍规律)进行挖掘后发现,“紫草-茜草”是段教授治疗面部皮炎进展期(血热雍盛)常用的药对组合,“生龙骨-白芍”是治疗中重度面部皮炎、炎性反应激烈阶段常用的药物组合。本次研究虽以“辨病”为基础,但在药物配伍方面,却无不体现出段教授“辨证严谨,用药精准”的临诊艺术,如在治血药对中,清血、凉血、补血、活血之法既兼而有之,又有所侧重;清气分药对中,根据不同热邪、瘙痒程度,有清热燥湿、清肺热、清热解毒、止痒等不同辨证,配伍考究;在气血同调方面,主要体现在清热燥湿药与清热凉血药/化瘀止血药/敛阴补血药的配伍,具体为:清热燥湿而不伤阴血、清热燥湿凉血而不留瘀、清气凉血又散瘀等。

表5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注:“->”左边为A,右边为B,“置信度”是指当A药出现时,B药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越接近1,B出现的概率越高)

参考文献

[1] 袁悦,董双双,冯文佩,等.茜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J]. 江西饲料,2016,4:14-18.

[2] Kim SH, Kim SA, Park MK, et al. Paeonol inhibits anaphylactic reaction by regulating histamine and TNF-α[J]. Int Immunopharmacol,2004,4(2):279-287.

[3] 孙海云.现代自身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38-140.

[4] 张明发,沈雅琴,张艳霞.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皮肤药理和临床应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3,2:146-156.

猜你喜欢
白鲜皮茜草桑白皮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赤霉素对茜草生长、相关酶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桑白皮炒制前后HPLC 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二白膏”防皲裂
桑白皮清肺化痰又美发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Hunan Expert Group Recommended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No.2 Prescription Against COVID-19
茜草炮制前后红外图谱分析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白鲜皮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及血清酶学改变
茜草饮片趁鲜切制工艺及与传统切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