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辉 韩德明 陈玉娟 王清爽
摘 要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本科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但目前的教学课程体系缺乏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探索,探讨了基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思路,奉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本科生未来继续研究深造或者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 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改革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并行,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国外高校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采用研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接受本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视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相互结合并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知识交叉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近些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但是在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解决掉这些问题无疑将促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目前学生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既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就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进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并行,使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帮助本科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特长,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目标,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本科生未来继续研究深造或者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组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为目标,对本科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期为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有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也是一样,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差異,每个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本课题组在免疫学、普通生物学、药事法规、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和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的理论教学课堂上进行的研究,在大一的专业基础课堂上,根据个人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兴趣小组,进行个性化教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自主学习,特别要重视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长,重点培养科研选题能力。学生本人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爱好自主设计科研课题或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又或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结合当前实际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多学科、多领域参与,提升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前,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实践做到有机结合,从而失去了对科研的兴趣,继而丧失了实践创新意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引,学生缺乏对本学科研究方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不知道自身专业在社会科技发展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继而对科研失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对于老师们来说,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并根据学生个性正确引导他们不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艰巨的问题。本课题组以科研兴趣小组为对象,通过以报告的形式定期对学生选题进展情况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生明白科研活动与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联系。遵循寓教于研、创新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向学生们讲述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果的应用前景,使他们明白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当学生对科研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并在求知、探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使他们乐于进行科研,享受科研。
3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多数课程主要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技能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实验课程教学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不仅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对科研的兴趣,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以我们学院为例,在本科期间也开设实验课程,但所有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案都是老师制定的,大部分学生上课按部就班的加药品得出实验结果,写完实验报告上交就完事,都应付了事,没有认真考虑实验的每项步骤,只是单纯的去做,没考虑过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实验课程根本起不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有些学校干脆连实验课都没开,造成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思考和创新意识。本课题组在学生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验过程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针对与生物学相关内容的研究,由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选题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实验课上进行答辩,通过同学和老师之间的问答,逐步优化实验方案,突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当中,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购进的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网络资源,学会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掌握文献的查找、整理、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学会查找生物科学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或研究中能够独立自主的及时获得大量新知识、新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科研工作是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和科研设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者认为,由学生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案,教师宏观指导,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设计,亲自搜索信息、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