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21 12:08聂锦霞陈云嫩秦晓海任如山刘俊
求知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需求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聂锦霞 陈云嫩 秦晓海 任如山 刘俊

摘 要:针对目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要求不一致、实际训练不足且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文章以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为例,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教育”四模块的培养方式,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最终获得学生、学校、社会“三赢”的局面。

关键词:职业需求;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3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像雨后春笋般发展。专业硕士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本科生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但目前国内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以传授课堂知识为主,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其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本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以毕业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现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实现职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环境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职业需求导向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必要性

1.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要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立的初衷在于其职业性,这也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最大之处;而其实践性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再者,环境工程作为一门工科学科,其专业硕士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及岗位胜任力,这是职业需求在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职业需求导向”是包括环境工程在内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思路。

2.是高精尖技术落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是由纯学术型教育转向高深理论加实用工程和技术,最终将高精尖技术转化为民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不仅要求高深技术理论的传授,更要求各类科技成果开发、应用、转化等实用知识成为大学讲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以提高其环境工程专业能力、岗位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为核心,以强化理论技术、实用技术为支撑,最终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专业硕士研究生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大事。不少高端技术仅仅停留于实验室阶段,亟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是高精尖技术落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江西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提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教育”四模块培养的方式,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1.修订教学目标,建立新的培养方案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依托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而创办的,其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有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工业烟气净化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这五个研究方向均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而课程设置也基本围绕这五个研究方向,各门课程均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职业性,比如“环境工程技术进展”课程是由多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授课,每位教师均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点,最终使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地缩短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

在课程授课方式上,部分教师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科研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突出实践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中包括现场观摩、环保技能训练以及环境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每年要求硕士研究生申报省级/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使学生能结合现有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与科技竞赛”活动,也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使其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要求撰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告。

另外,由于导师的经费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的不足。同时,依据高校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与社会、公司、单位的合作关系,不仅对公司、单位有利,对学校、学生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目前学校跟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钨集团等单位均有长期的合作,既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又为企业输送环保人才。因此学校通过开创校企联合培养体制,使人才培养途径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取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且校外实践时间不少于十二个月,实习地点和研究内容由校內导师和校外导师提供,学生结合实践开展论文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年的实践活动,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彰显研究成果,完善学生就业教育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下表是学校近两年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摘选)。众所周知,赣南以“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而闻名,同时其开采冶炼过程也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论文题目可以看出,论文大多是以本地的实际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并以工程设计、新工艺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多种形式出现。这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更快地求职、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虽不属于培养环节,但它是高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学生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归属。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包括就业课程的讲授、校内/企业导师个人经历的分享、目前环保企业的需求、面试技巧的传授,等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为环保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因此最终将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

当然,在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培养过程中,需要有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进行培养效果的评价时,需要有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专家评估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并依据评价结果完善培养模式,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因此尤其重视环境问题的解决。而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对江西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教育”四模块培养方式,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缩短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郑桃云,李立亚.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6):92-94.

[3]杨 杰,刘 政,周克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教育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2):38-8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7236.shtml,2009-03-19.

[5]赵 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6]吴倩茹,伍自强.新时代特征下中国梦与高校研究生教育主体性发挥的关系探索[J].2013(4):72-75.

[7]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8]孙 刚,房 岩,白雪花,等.职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19-20.

[9]王 艳,沈维政,李晓明.“职业提升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16):19-20.

[10]刘鲲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70-71.

[11]沈維政,王 艳,孙红敏,等.电气信息类“职业提升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22):45-46.

[12]李彦文,莫测辉,李 红,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5):144-147.

猜你喜欢
职业需求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探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