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课程,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位中小学生都必然面对的一个挑战,也只有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学课堂的基础。为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做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出现或是即将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去开导、帮助学生,让学生远离消极思想,体会真善美。
2.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完善人格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每当看到或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笔者就不断扪心自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无論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妒忌、自暴自弃等,更为严重的甚至有轻生行为。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环境因素。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再加上自身没有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教师就不得不利用心理辅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走出“黑暗”,让他们意识到“雷区”的危险。
1.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时,一些教师极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当教师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必然会影响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每年的调查中,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指数都不小,这就间接说明了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自身要注重情绪的调节,要注重压力的疏导;学校要为教师营造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也要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只有教师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才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教育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
2.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能够参与体验的直接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学科知识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关性,选准教学点,选对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端正学习动机,不断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参与的好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评价,尤其是在试卷评讲、考试分析等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收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是需要耐心和毅力支持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系统的完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学生自然就会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某一学科教师的责任,它更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参与。笔者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便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郭臻琦,王 欣.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基本策略[J].邢台学院学报,2013(1).
[2]曾建兴.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