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子女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2018-05-21 11:09夏锡梅侯川美
求知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身检出率适应性

夏锡梅 侯川美

流动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流出地进入城市,跟随父母居住达一年以上的少年儿童。以往关于对流动子女的相关研究指出,流动儿童存在诸多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流动儿童无论是在微观、中观还是在外观、宏观系统中,均处于不利境地:在经济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水平相比城市一般儿童家庭经济水平要低;在社会支持方面,父母忙于工作,对儿童的教育不到位,与学校的沟通不足;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流动儿童对于父母工作类型的满意度不高;在同伴友谊方面,儿童在新环境中可能很难建立友谊,对新的文化也难以融合,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的观点,是我国研究者普遍认同的观点。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是指流动儿童能够根据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需要,积极地调整自我,克服困难,以达到与新的学习环境平衡并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是父母用来评估是否带子女进城就读以及子女心身是否健康发展的依据,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一所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小学,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针对4、5、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其中四年级学生67名(男生34人,女生33人)、五年级学生48名(男生24人,女生24人)、六年级学生84名(男生41人,女生43人)。

2.研究工具

学习适应性量表(AAT)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教育研究所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修订而成,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小学1—2年级版、小学3—4年级版、小学5—6年级版、中學生版。AAT由4个分量表构成: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量表项目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学习适应性量表(3—4年级)由7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家庭环境、身心健康,共81道题。学习适应性量表(5—6年级)由9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独立性、家庭环境、身心健康,共118道题。学习适应性统计计分由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再根据全国标准常模转换成1—5的等级分,其中1表示差、2表示中下、3表示中等、4表示良好、5表示优,处于中下和差的统计为学习适应不良。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学习适用性的等级水平分布

从表1的数据结果我们发现:该校4—6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差异,优秀水平及中上等水平的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8.04%、29.14%)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处在差(5.03%)、中下(21.61%)及中等水平(36.18%)的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此外整个学校的学习适应不良的检出率为26.64%,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值。众多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低于常模水平,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矛盾已被研究者意识到,认为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2.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年级差异

根据AAT量表的计分规则,得分处于中下和差的个体统计为学习适应不良。如表2所示,四到六年级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6.87%、22.92%、28.57%。五年级的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最高,四年级的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次之,六年级的学习适应能力最差。王涛的研究结果发现3、4年级的学习适应性最差,5—6年级的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水平稍微有所提高。本研究中五到六年级的学习适应性与四年级相比稍微有所提高。单看六年级不良检出率,其学习适应能力最差,六年级作为小升初的转折点以及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关键的,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

3.学习适应性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对67名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与陶龙泽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心身健康这三个维度的不良检出率相对接近。该样本中的流动儿童关于学习态度和听课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而学校环境、心身健康这两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对48名小学五年级的流动儿童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表3的各维度不良检出率,发现独立性、学习技术、毅力、心身健康这四个维度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在学习热情、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比较强,流动儿童的独立性对自身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比较大。

同样的,通过对84名六年级学生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心身健康、独立性、毅力、学习计划等方面较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尤其是心身健康这方面,不良检出率高达36.90%(见表4)。一些研究者认为,相比本地儿童来说,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行为与生活方式都处于劣势,这是引起流动儿童心身健康不良检出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4.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四年级流动儿童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差异,但是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由表6可以看出,五年级流动儿童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差异,但是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王涛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5—6年级的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只在学习热情和学习技术上存在性别差异,其他因素上男女生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由表7可以看出,六年级流动儿童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差异,但是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综合分析表5、表6、表7的数据结果,我们发现尽管流动儿童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测验上的得分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三个年级中女生的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这说明男性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更多的适应问题,需要家长和校方对男生多一点的关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讨论

1.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概况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性、毅力、心身健康这三个因素是影响四、五、六年级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需要关注的三大方面。陶龙泽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独立性是影响中高年级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施桂娟等人的研究表明,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独立性要相对较差。看来独立性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共同因素。但是有其他学者指出,流动儿童相比非流动儿童来讲,其适应性是比较强的,能够快速的适应生活环境,流动儿童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体谅父母,憧憬未来。流动儿童的独立性问题的确较为突出,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一定的解释,认为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事情也需要别人的帮忙才能去完成,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文化、环境差异会对流动儿童造成心理偏差和不适应,面对陌生环境时不知所措。

心身健康同样也是需要关注的,该量表中心身健康维度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睡眠质量高低、精神状态、身体素质、自信心、是否乐观豁达等。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的善意监督,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身的健康。

2.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四到六年级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6.87%、22.92%、28.57%,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王涛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中以苏州市为例研究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结果显示,3—4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为50.75%,5—6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为37.73%,与本研究的结果相比,其学习适应性水平较差。李锋盈等人以湖州市城乡结合部某小学五年级所有学生为被试,发现99%的学生都被检测出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情况。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认为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发展良好,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郭良春等人采用个案调查的方法,得出流动儿童适应性是比较强的,能够快速的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研究结果是对本研究结果的一个证据支撑。

综合比较四、五、六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六年级学生的不良检出率最高(28.57%),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大多数的父母和教师认为小学低年级抓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最为有效的,因而忽略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导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越差;另一方面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小升初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压力和焦虑导致学生力不从心,学习适应性下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績下滑。

四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26.87%)也较高。三至四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课业量及难度也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时间去过渡,而且此阶段的流动儿童的父母可能会开始降低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关注,因此四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会相对较高。

3.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总结以往的研究,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多数学者认为小学流动儿童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如孙晓莉的研究结果指出,尽管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女生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得分高于男生。王涛等人的研究同样也得出了女生的整体适应性要好于男生的结论。本研究三个年级中女生的得分普遍高于男生,男性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更多的适应问题。

4.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4—6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两个维度上的不良检出率相对较高。《学习适应性》量表中家庭环境维度主要测量的是流动儿童是否对家庭环境满意,比如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重视关心自己的学习、是否为自己准备好了所需要的物质环境、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是否合理、家庭沟通氛围是否融洽等,是学生对客观环境自我感知的结果。学校环境维度主要测量的是流动儿童所感知到的学校生活是否舒适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对学校硬件条件、学校风气、教学质量是否满意,也是学生对客观环境自我感知的结果。事实上,流动儿童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感知的实质是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不同个体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来自父母、同伴、教师的支持。

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会激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有助于流动儿童拥有与一般儿童相似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李艳红同样指出,个体感受到社会支持并主动寻求帮助对促进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来自教师、同伴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可以从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入手。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需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学习物质支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重视关心孩子、尊重孩子,为孩子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在学校环境方面,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创建安全的校园氛围,不特设流动儿童班集体,鼓励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质量。此外,学校要特别关注流动儿童的心态问题,引导学生采取积极心态来适应环境,降低对不愉快因素的关注度。

四、结论

(1)通过比较,发现四、五、六年级的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相比全国常模来讲是高于全国常模的。

(2)独立性、毅力、心身健康这三个因素是影响四、五、六年级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有下降的趋势。

(4)4—6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水平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显著,且女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男性学习适应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韩 瀛.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6.

[2]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6):20-21.

[3]陶龙泽,陈 媛,方璇璇.合肥市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124-128.

[4]刘 磊,符明弘,范志英.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44–147.

[5]李锋盈,杨伟明.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状况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6(5):38-41.

[6]蒋 婷.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5.

[7]熊 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98-1813.

[8]王 濤,李海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25-29.

[9]施桂娟,高雪梅,戴斌荣,等.无锡市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61-1863.

[10]郭良春,姚 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J].青年年级,2005(3):22-32.

[11]李艳红.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2(6):50-55.

[12]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12-18.

[13]牟生调,赵 微.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学习策略、学习自我效能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73-1376.

[14]徐 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5]刘 霞,胡心怡,申继亮.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22.

猜你喜欢
心身检出率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我受够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戊戌岁回家过年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